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症状识别与预防指南

健康   2025-01-17 07:02   四川  

微信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感觉要和大家失联啦大家看完文章记得点下“赞”和“在看”,同时右上角星标一下公众号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就不会错过啦!(详见下方操作)

妇科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约133万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约54万。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其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分别为13.3/10万、8.7/10万和6.6/10万。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2022年新增患者约29万例,死亡约10万例,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及早了解妇科恶性肿瘤的相关症状与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有效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统整理并汇总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症状及预防措施,为早期发现和有效预防提供指导。欢迎留言区沟通交流!


宫颈癌



宫颈癌的症状

早期宫颈癌通常无症状,这使得其难以在早期被察觉。

在有症状的患者中,较为常见的是白带增多,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刺激宫颈腺体分泌增加所致。不规则阴道流血以及性交后出血也是常见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组织较为脆弱,容易出血。

晚期患者的症状更为严重,可有阴道排液,排液可能呈现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伴有腥臭味,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感染所引起。腰骶部疼痛也较为常见,这是因为肿瘤侵犯了周围的组织和神经。

随着肿瘤的增大转移,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症状,这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犯了邻近的器官和组织,如膀胱、直肠、下肢血管和神经等。



宫颈癌的预防

1、接种HPV疫苗可有效减少HPV的感染率

接种HPV疫苗可有效减少HPV的感染率,性生活前接种效果最佳,WHO立场文件中明确指出:

9~14岁无性行为的女孩为首选接种对象。目前主要有二价、四价和九价三种疫苗,适宜接种年龄9~45岁。三款疫苗预防宫颈癌效力无明显差异,更重要的是预防时效,原则是越早接种越好,无需“过度执着”于九价疫苗。关于疫苗的预防时效,由于疫苗上市仅16年,是否可“长期或终生免疫”尚无定论。诸多随访研究表明疫苗接种后诱发免疫应答并产生中和抗体者,10年后血清中仍可检测到中和抗体,但抗体滴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具体有效免疫可持续时间需进一步证实。因此,接种疫苗对于宫颈癌预防并非“一劳永逸”;对于不适合疫苗接种或已经感染HPV人群,建议定期筛查。


2、宫颈癌筛查

筛查作为子宫颈癌三级预防里至关重要的一步,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及时发现子宫颈癌前病变,并阻断其进一步发展到子宫颈癌。对于已发展为子宫颈癌的患者也能实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避免其发展到晚期,影响患者的生命。

25至64岁的女性朋友,可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医疗资源等,采用每5年一次的HPV核酸单独检测/联合筛查: 或每3年一次细胞学检查.


3、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宫颈癌也具有重要意义。应避免过早开始性行为、减少性伴侣数量、避免高危性伴侣,降低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同时,戒烟、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等也有助于预防宫颈癌的发生。例如,吸烟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力,增加 HPV 感染的持续时间和致癌风险,而良好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力可以帮助机体清除 HPV 感染,减少宫颈癌的发病几率。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的症状

1、阴道流血

约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其中91%的绝经后女性会出现绝经后出血。这是由于肿瘤组织的快速生长导致子宫内膜血管破裂出血。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不规律,随着病情进展,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加重。


2、阴道排液

一些患者可能出现阴道排液,排出的液体可能是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如果伴有感染,排液可能呈脓血性,并散发恶臭。这是由于癌组织坏死及感染引起分泌物增加,且其性质发生改变。


3、疼痛及其他症状

若患者有宫腔积液或积脓,可能会出现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主要是由于积液或积脓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和刺激。随着癌肿转移,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和盆腹腔包块等症状。晚期患者由于癌肿扩散,可能会导致下肢肿痛、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出现消瘦、贫血和低热等恶病质症状,这通常是由于肿瘤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影响了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

1、生活方式干预

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维持正常的体重指数(BMI)并进行规律运动,有助于预防子宫内膜癌。研究表明,减肥手术后子宫内膜肿瘤有时会自发逆转,因此避免肥胖及其逆转是预防的关键。女性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控制体重,避免摄入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并保持定期有氧运动。


2、激素管理

长期暴露于较高水平的内源性孕激素(如规律月经周期、妊娠和哺乳)或外源性孕激素(如长期口服避孕药、含孕激素的激素替代疗法和宫内缓释系统)被证明能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对于有避孕需求的女性且无禁忌症,推荐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以预防子宫内膜癌。对于有子宫的女性接受绝经激素治疗时,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采取雌孕激素联合治疗,这可以有效降低单一雌激素引发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然而,40岁及以上的女性在使用口服避孕药时,应注意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需排除禁忌症并进行合理选用和监测。


3、遗传咨询与筛查

约5%的子宫内膜癌与遗传性癌症综合征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对于怀疑LS的患者,可以依据家族史使用阿姆斯特丹或贝塞斯达标准进行初步判断。

对于有遗传风险的人群(如肥胖、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使用史、多囊卵巢综合征、未育或不孕、接受他莫昔芬治疗、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患者、绝经延迟超过55岁及糖尿病患者)以及高风险人群(如LS、LS患者的1至3级亲属、有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家族史的女性),应加强风险识别和管理


卵巢癌



卵巢癌的症状

1、腹部及盆腔症状

卵巢癌的早期症状往往隐匿,许多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盆腔或腹部疼痛,疼痛的性质和强度因人而异,可能表现为隐痛、胀痛或钝痛。随着肿瘤的生长,患者可能感到腹胀或腹部膨隆,这通常是由于肿瘤在腹腔内生长,导致腹腔压力升高,或因腹水积聚所致。肿瘤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压迫周围的器官,特别是肠道,引起胃肠道症状,如进食困难、恶心、厌食或早期饱腹感等,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生活质量。


2、泌尿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或尿急等症状,尤其是当这些症状新出现或频繁发生(如每月超过12天),且无法归因于其他已知病因时,更应引起警惕。这是因为卵巢肿瘤可能压迫或侵犯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影响其正常功能。


3、其他症状

部分卵巢癌患者可能出现绝经后出血,输卵管癌的典型三联症包括阴道排液、盆腔疼痛和盆腔肿块。当肿瘤发生转移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转移至肺部,可能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若转移至肝脏,可能表现为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

1、风险评估与家族史关注

卵巢癌的风险评估依赖于年龄和家族史,特别是对于40岁以上或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遗传风险最高的疾病之一,评估卵巢癌高危女性的最佳方法是详细了解其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BOCS)的风险。可以通过使用家庭风险评估工具,如安大略家族史风险评估量表、曼彻斯特评分系统等,评估有乳腺癌、卵巢癌、输卵管癌或腹膜癌家族史的女性,或者携带BRCA1/2突变相关血统的女性。


2、生活方式调整与生育相关因素

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患上皮性卵巢癌的风险可降低50%。母乳喂养和多次生育等抑制排卵的因素也被证明与降低卵巢癌的风险相关。因此,在合适的情况下,女性可以选择口服避孕药进行避孕,同时鼓励母乳喂养和生育,以帮助降低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3、手术预防措施

机会性输卵管切除术是指女性在因非输卵管性疾病(如子宫切除术)进行盆腔手术时,顺便切除输卵管。对于有输卵管结扎需求的女性,可选择直接切除输卵管代替结扎手术,这一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卵巢癌的发病风险。对于携带BRCA1/2等致病基因突变的健康女性,建议在充分知情同意和遗传咨询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预防性手术。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是降低HBOCS及相关妇科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可降低70%-85%的卵巢癌发病率。手术时机通常依据年龄和基因突变情况而定,对于BRCA1突变携带者,推荐手术年龄为35-40岁,而BRCA2突变携带者的推荐手术年龄为40-45岁。对于Lynch综合征(LS)患者,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术是有效降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风险的手术方案,建议在完成生育后进行手术。



参考文献:

【1】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妇科肿瘤学组. 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全专结合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全科医学,2025,28(08):911-922.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04

【2】李梦园, 王丹丹, 张宁宁, 杨清. 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3, 39 (04): 474-477.

编辑:Ricker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授权转载/合作/投稿/直播请联系「锐博士」

往期回顾
放疗前沿

放疗前沿
放疗人的聚集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