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继雄:书画鉴定的原理

文化   2024-11-30 00:01   广东  
把书画鉴定作为一门学科来系统研究还是近现代的事。鉴者镜也,书画鉴定就像一面照妖镜,把混迹在真迹里的假画剔出来,还其本来面目。书画作假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有高科技的参与,技法与手段越来越高明,大量赝品流向市场,增加了书画鉴定的艰难程度,对鉴定家也是无法规避的事实与考验。书画鉴定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凭借个人的经验、阅历,用肉眼来判断其真假,所以对鉴定家来说更具挑战性。书画鉴定,在鉴定家心目中有一个标准,即画家的基本风格与笔墨技法的特性。但因书画创作属于个体行为,受环境、工具、情绪、年龄等诸多影响,均会使所作书画风格各异,所以,书画鉴定要灵活应对。
书画鉴定是一门比较学,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书画鉴定入门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标,简单地说,就是与对方交朋友。通常说的“读画”,要求把每个时期主要书画家的作品都能读一遍,把他们的风格和用笔手法铭记在心。我学书画鉴定时,我的老师谢稚柳先生就要求我们做两件事:一是读书,从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开始,一本本边读边写笔记,从历史角度、从原始史籍记载中了解中国书画的生存环境、发展方向和演变过程;二是读画,当你对书画鉴定已经积累了一定基础后,读画应该从清初“四王、吴、恽”“四僧”开始往上追,把各个时期的主要画家列出来,一家一家地读,直至宋代。为什么要往上追呢,因为“四王、吴、恽”之后,有清一代基本为声势浩大的所谓正统派的四王所笼罩,画风陈陈相因,笔墨死板,越往后越不能看,自然会把自己眼睛看坏。乾隆中期出现的扬州八怪,给当时画坛带来一丝新意,但总体而言,中国画走向了低迷。从鉴定角度而言,对清代的画也要做系统的研究,但必须先提高自己的眼界,起步要高,再回过头来看清代画就不难了。所以,宋画看过了,再追上去就得研究唐以前的画了。而这类画传世墨迹极为稀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去敦煌或陕西从大量的唐代及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中,寻找其绘画的风貌特性及这一时期的艺术轨迹。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训练,可以说,一部形象而真实的中国绘画史就完整地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
在这里“读画”不是仅仅去欣赏,而是通过视觉感受,把画的基本风貌、笔性梳理出来。所以,最好把一家之作全部集中起来,按其创作年份排出先后,把有关这个画家的出版作品也集中起来,与真迹一起从其最早的作品一直看到最晚年之作。通过排比,来捕捉这个画家各个时期风格特性与变化、落款形体的演变,从而对这个画家就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可列一表格,把他生前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做一个横向联系,以掌握画家风格变化的社会影响。此时在你的意识里不仅仅有了画的视觉语言,更产生了生动立体的艺术形象,以验证画家艺术变化的社会性、独特性,通过举一反三的研究和领悟,鉴定家与书画之间自然有了心灵的沟通。因我在博物馆工作的缘故,学鉴定会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如不在博物馆工作,没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真迹做比较,想学鉴定,也可通过印刷品入门。现在印刷技术迅猛发展,各类相关印刷图册又多又精,有些几可乱真,我们也可按上述方法去对比研究。印刷品看过了再找机会看真品,因为印刷品与真品之间还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好比相片里人的影像与真人之间,前者是形似,后者是神似。有时照片里好看,本人不一定好看;反之照片不好看,本人却相貌堂堂。所以,光看印刷品就有被误导的可能。要真正鉴定书画最终必须与实物打交道,我们常说“实物自己会讲话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一辈的鉴定家都身怀绝技、独具慧眼,而且都从看画为切入点来寻找画与画之间的异同关系。他们也是画家和书法家,都是舞文弄墨的高手,这对鉴定家来说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拜谢先生学书画鉴定时,先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会画画,这是学鉴定的先决条件。从我的经历来看,自己会画画对书画鉴定的入门确实容易得多。而且鉴定与画画相得益彰,鉴定的眼界高了,画艺也随之提高,画艺长进了,又提升了书画鉴定的眼光。而且,越往高处对画的领悟越深越宽,鉴定意识就越强烈。
无论是开派画家还是一般画家,哪怕风格学老师的嫡传弟子,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用笔手法。石涛说“千笔万笔始于一笔”,而这一笔正是各个画家不同用笔个性的体现。从起笔到收笔,线条的笔痕,都可以看出是否出于经过严格训练过的成熟画家所为,传递出画家的内在功力。这是构成一幅画的基本元素,而书画鉴定就是从认识这一笔开始的,也是书画鉴定的原点,因为假画与名家画相比较,缺的正是这口气。线条的好坏决定了画的好坏,这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鉴定家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累积的经验也不同,所以有时对一幅画的真假结论也就大相径庭。1983年全国鉴定小组在北京开始工作时,就碰到为一幅画的真假,老专家们分成对立的两派,争论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最后不得不采取不求统一、保持个人看法、留予后人研究的决定,方使鉴定工作顺利进行下去。这就是凭经验去鉴定书画出现的问题之一。此外,如鉴定家由于情感的驱使,或对某类字画有特殊喜好、或被外来物质诱惑、或对某些画并不熟悉但为了面子不得不表态等,都会使主观意识发出错误信息让判断失误。鉴定的误判称作“走眼”,属正常现象,任何一个鉴定家在一生的鉴定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把鉴定与利益挂钩,使鉴定家见利忘义,罔顾客观事实,违心地把假画说成真画,或真画说成假画,都是不可饶恕的。所以作为鉴定家,不光要考虑技术层面的问题,也要考量其社会公德与职业操守的道德问题。现在有些号称鉴定家者虚张声势、架子十足,鉴定画时不好好研究,动辄就说是“假的”,以此来炫耀他的鉴定水准之高明,殊不知说假容易说真难,他的行为只能欺骗外行而已。启功先生在看画的过程中,经常说的一句话“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所以当他看到自己不熟悉的画时,就会说我不懂,不发表意见。谢稚柳先生也经常告诫我们,看画不要轻易下结论,要三思而行。当画一打开,即使看不好也不要马上下定论,看完整幅画后再说,这就是老一辈鉴定家的学者风范,也是后来者应该鉴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火眼金睛是靠长期磨炼而来的。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古籍
始于2014年,古籍及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大号,数十万古董收藏家爱好者都在关注的掌中文史副刊,从古旧书趣味考古中解读新鲜历史观点,古玩、古董、书画、收藏、拍卖、国学、文化、历史、读书、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最新资讯等及时送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