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馆收藏了部分《文萃》周刊,以及5期珍贵的文萃伪装本(《文萃丛刊》)。这些泛黄的纸本,将永远记载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让我们走进去看看!
《文萃》周刊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中心——上海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份宣传民主思想的政治性刊物。它与同一时期创办的《周报》和《民主》共同被誉为上海“三大民主刊物”。《文萃》周刊于1945年9月开始筹办,同年10月9日创刊,1947年7月因遭国民党社会局、上海警察局虹口分局的破坏被迫停刊。
《文萃》周刊主要撰稿人既有党的理论工作者与有关领导胡绳、姚溱、梅益、沙文汉、夏衍、乔冠华等,也有著名民主人士与文化界进步人士马叙伦、郭沫若、茅盾、吴晗、马寅初、宦乡、许广平等。
由于国民党当局加紧迫害,《文萃》在当时也被列入国民党查禁刊物名单。为躲避敌人的搜查,封面和标题不再固定,自1947年3月起,《文萃》采用伪装书的形式发行,期刊的编辑和出版也转入秘密状态,分散进行。由原16开本改为32开本的《文萃丛刊》,封面每期变换,以《论喝倒彩》《台湾真相》《人权之歌》《新畜生颂》 《五月的随想》《论纸老虎》《烽火东北》《臧大咬子伸冤记》《论世界矛盾》(又名《孙哲生传》)等名称加以伪装。
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的书——伪装书,又称“托名本”“伪装本”,是将封面印成伪装书名,以掩盖其内容。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其影响下的出版机构,为对付反动当局查禁革命进步书刊,将书刊进行伪装传播,具体做法通常是采取封面伪装、不断变化书刊名称以及伪托别的出版社的名号等等。
那么怎样使读者意识到这就是原来的《文萃》呢?编辑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在第3期《文萃丛刊》封面上,印有一个不足1寸的图案。图案画的是一个小兵,肩上像扛枪一样扛着一支笔,昂首阔步地向前走。从第3期至第8期,封面均保留此小兵图案。
在第9期《文萃丛刊》封面上,图案换为一只握紧钢笔、奋力书写的手。这种特殊图案像是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暗号”,在秘密出版时期成为读者和编辑的纽带。有读者评价这本小小的刊物:“它叫人在黑夜里看见曙光,在苦难中获取希望,在惊涛骇浪中坚定信心。它告诉人真理不灭,它给人以勇气,使你能够在遍地枪刺中迈步前进!”
▲文萃伪装本第3期——《人权之歌》
▲文萃伪装本第4期——《新畜生颂》
▲文萃伪装本第5期——《五月的随想》
▲文萃伪装本第7期—— 《烽火东北》
▲文萃伪装本第9期——《论世界矛盾》
1947年7月21日,《文萃丛刊》第10期准备发行,印刷厂正装订时,敌人破门而入,将负责发行工作的吴承德等人逮捕,几天后,编辑陈子涛、骆何民被捕,刊物被迫停刊。第10期《文萃》丛刊,还没来得及发出就被全部收缴。
上海解放前夕,陈子涛、骆何民、吴承德三人殉难,称“文萃三烈士”。
伪装本——在伪装形态上,有的仅伪装封面,有的还会将书中的部分内容也进行伪装。正如唐弢先生所做的非常形象、贴切的比喻:“作为反动统治下斗争的一个特色,尖锐的形势促使革命刊物和政治小册子蒙上一层足以瞒过敌人的保护色,就像战士在前沿阵地用草叶和树枝来伪装自己一样。”
江山海维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江山市环城西路24幢3楼
电话:0570-4398111 13857000773(65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