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数据“变动”,无知的代价
文摘
职场
2024-10-12 08:06
北京
-------点击蓝字 ↑ 轻松关注-------
Quality Management Story:
❤不懂“变动”,无知的代价❤
----------------------
❤
幻想着寻求某种对策,只是自我安慰,却没有任何价值。就职于某公司的李某,每天都比准时晚到12~17分钟。李某每天晚到了公司之后跟同事们聚在一起,说明当天出了说明事,解释迟到的理由。对他来说,每天早上都是不同的。今天早上和昨天早上不同。他上班的路上遇到的各种现象,除了事故或台风这种情况,完全不知道这些属于偶然原因引起的变化这一事实。其实,再怎么因为偶然原因产生变化,只要提前20分钟出门,就不会迟到,但他却不这么想。如果准时到达公司,他可能会觉得很枯燥。因为每天早上与同事聊天的话题就没有了...再高学历的人,如果不理解概率论,就无法区分清楚变动的偶然原因和异常原因,会将所有的变化错以为是异常原因引起的。
金某心脏有异常,血栓引起心肌梗塞的风险很高。所以,一直在服用防止血液凝固成血栓,调节的药物。医生定期的进行血液检查后,根据结果给他调节服用量。
但是,某一天看了血液检查结果图形,从中发现了变动。为了维持稳定状态,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私自调节了服用量,发现变动比平时更大了。自讨苦吃。所以他意识到,只要结果稳定,并不需要来回换处方,调节服用量。
并不是只有在经营活动里需要理解变动。个人生活中,为了正确的判断事物,也是需要理解变动的。这就是人的智慧。Lloyd S. Nelson说“经营者,管理者对变动(散布、离差)理解不充分,是重大的资质上的缺陷”,
Brian L. Joiner说“经营者,管理者要具备的资质之一:不要要求部下,一一解释偶然的变动”。A营业所2004年差旅,交通费当初的预算是1,000万,实际支出则是1,100万。
在编制2005年预算时,一直在苦恼,是不顾去年实际超出100万,使支出总额少于1,000万,将目标定成900万呢?还是考虑去年实际1,100万后,将今年的预算也定成1,100万呢?
B营业所长,检查3,4季度的经费支出实绩,发现对比年度预算,节约了800万左右。编制下一年预算时,是按照前一年度实绩基准,所以如果不把这个额度消耗掉,那么就会被削减800万。所以B营业所长决定,赶紧把这800万花掉。
C女士,被任命调到新的部门。一直在担心是否能胜任新的工作。幸运的是,与已经来了1年的前辈关系处的很好,教授她展开业务的方法。即使前辈的方法不是最好的,她也会照搬过来。
以上3个案例中,B、C是“照搬前例”。这是大多数人通过直觉选择的对应方法。
A的情况,前者是“偏向的调整”的事例。也就是说,2004年超过了100万,所以2005年也会超出100万,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调整。后者的决定是“照搬前例”。
以上都是,不区分到底是偶然原因引起的变动,还是异常原因引起的变动,或结构性变动发生的问题,“过度反应、过度干涉”,把问题更加复杂化的案例。想要改善那一点点的欲望,每当出现某种结果时,反复的对“稳定的Process”下手,使情况更恶化。高管、管理者、职员、操作工,所有人都习惯于“过度反应、过度干涉”。甚至对具备自动控制装置的机器,大多数也会“过度的反应”。“过度反应”或“过度干涉”会使变动引起第3个变动,也就是结构性变动。
过度干涉中,最致命的是,对偶然原因产生的变动,上司也一一的追究其理由和原因。确认报告书后,其中一两个不好的结果,针对这些斥责下属,去追究原因是什么、要树立怎样的对策,导致变动进一步扩大,引起Cost的增加。下属、部下为了这些寻根问底,浪费时间,其他工作也没时间做。一直这样下去,到了某个程度,积累了一定经验,就会错误的得出一种结论,怎样解释,上司领导会乐意接受。会提前准备几种形式,然后左右搪塞。更坏的情况是,数据造假报告。那么久无法形成组织性学习,改善效果全无。有过一种玩笑,如果区分不了偶然原因引起的变动,还是异常原因引起的变动,“就什么也别干,老实呆着”就是上策。因为,不能改善,也不能让情况更加恶化。
过度干涉会增大变动(散布、离差),也是导致Cost增加,浪费的最大原因之一。 幻想着寻求某种对策,只是自我安慰,却没有任何价值。Lloyd S. Nelson说“经营者,管理者对变动(散布、离差)理解不充分,是重大的资质上的缺陷”,Brian L. Joiner说“经营者,管理者要具备的资质之一:不要要求部下,一一解释偶然的变动”。----------------
革新、创新、变革、改革
↓
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只有7%微信订阅号在坚持原创
需要您的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