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医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肠炎
这个孩子9岁,起因是去年十二月的一次感冒咳嗽,之前孩子本来就有肝阴虚的抽动症。然后开始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但当时是不疼的,那时候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有痰,咳嗽。因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加上有抽动症史,又有痰,所以肯定是从肝胆治疗的。当时基本上就是柴芩温胆汤加减。然后咳嗽头晕好转之后,出现了腹痛,而且是抽痛,形容“象被鞭子抽一样痛”大便是有想拉拉不出的里急后重感。舌苔很厚腻,特别是中厚段。每天傍晚发作,一直要持续到睡觉。中间用过小建中汤加减、吴茱萸汤加减,各种方子,始终未见彻底好,其中又出现了心窝痛的症状。真的是,治得我抓耳挠腮,总觉得自己的方子缺一味至关紧要的药。然后有一次复诊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会不会是疝气呢?记得小儿很容易疝气。虽然这孩子疝气不明显,但是小肠系膜淋巴结炎也是下焦湿热的一直,疝气其实气陷了,为啥陷呢?这孩子下焦有痰湿给堵了,导致的清气不能升。当时我用的是天台乌药散的加减,主要用了行气的橘核、延胡索、化三焦膜原湿邪非常厉害的槟榔
槟榔这味药,既能化湿,又能消谷、去痰辟,杀三虫、入大肠经
橘核专行肝气,消肿散毒,治疝的要药。也是针对小肠的理气药
然后重用夏枯草通三焦,为啥通三焦呢?因为这个淋巴结在中医的生理学里,是归在三焦膜原的,所以中医很多方子,你看看用药差不多,都化湿热,但是要把药作用到哪里很关键,这个肠系淋巴结一定有通三焦的引经药,这也是很多时候,有些人觉得这些药我都用了呀,怎么没效呢?就是定位的问题,引经药没用,就没效。另外我还加了地龙,地龙是蚯蚓,蚯蚓能松土,这太阴土湿,正好用蚯蚓松下土。
另外呢,这孩子中间确实出现过疝气的现象,所以可见他的气是下陷的。所以我的主方还是补中益气汤,加上夏枯草、黄芩、泽兰、香附、橘核、延胡索。就是这病你两头都要考虑,一边理气疏通一边还要提升他的中气。基本上后面按这个思路走,腹痛的发作时间和程度减轻了。但是就是这样,还没完全好,最后我找到了一个关键的药,成功收尾。它就是诃子。
诃子
诃子这药入大肠经和肺经,它是苦、酸、温的,既能降肺火止咳,还能止腹泻。其实它更主要的是能治木郁风动,疏泄失藏的肠陷之症。黄元御的《长沙药解》里说诃子“苦善泻而酸善收,苦以破壅滞,使上无所格而下无所碍,酸以益其收敛,使逆者自降而陷者自升,是以咳利俱止也。其治胸满心痛,气喘痰阻者,皆破壅降逆之力,其治崩中带下,便血堕胎者,皆疏郁升陷之功也。”
这孩子舌苔永远是后半段黄腻,舌前面红,说明他这下焦是湿浊郁陷在那里。不过最后这方子,我没有再去提他的气,而是除理气药之外,加了川芎活血,赤芍养血,竹叶和沙参去清热补津液。
木香 5 高良姜 3 豆蔻5 陈皮5 枳实5 诃子5 赤芍8 川芎5 南沙参15 淡竹叶10 荔枝核
服用后肚子彻底不痛了。
所以中医在有些病上,治疗时虽然大方向对,但是差一两味药,也是不行的。比如一开始他是气郁,用行气散滞的荔枝核、橘核可以,但是后面为啥就不行呢?所以到这个时候,就要选一味更合适的药。理、法、方、药,我现在到了最后一层,需要再好好研习药的性、味,才能提高治疗水平。
作者吐槽
很多人老是在一味追求经方派,其实这经方派的高手并不是指只用经方的原方就是高手,以为用个桂枝汤、小柴胡就是高手。其实开方讲的是经方的思路,真正理解经方的组方思路,能随意为自己所用。而且经方还包括《金匮要略》的方子,金匮的方子有些就要二十味药,并没有象有些人认为的药味很少,还是看治什么病。后世医家又发现了很多味草药,这些在《伤寒杂病论》的时代都是没有的,很多人都是听了倪海厦骂温病派,就觉得温病派不行,其实这是很片面的。比如叶天士是温病大家,他的伤寒基础是非常扎实的,他前后共拜了十七位老师,很多方子都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加减的,用药精简,那方子真的是漂亮。无愧于“天医星降世”。他的《临证医案指南》相信很多那些自学中医的爱好者们都看不懂,他的甘露消毒丹是治流感的万用好方子。所以没必要拉踩,有疗效才是王道。
咨询问诊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