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做咨询,时不时会有人感谢我,或发私信,或在群里,还有人写公号文章夸我。
很开心,经常征得对方同意后截图发圈得瑟。
加好友就是为了约咨询,聊得很好:一个很认可我说的做好“余则成”,一个在厘清思路的同时感受到了我的心平气和。也有的人,关注我公号三年后,因为“有点失望”,终于留了一次言,说我“高高在上”——
“求助就说明家长是有改变和解决的意愿的”,这个说法很有讨论的空间。这块地界,这个时代,确实很多人有改变和解决的意愿,但不是改变自己,而是改变别人;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1、妻子觉得丈夫不行,丈夫觉得妻子神经,然后求助于我:茅老师,你能不能和他(她)谈一谈?/他(她)愿意吗?不愿意。谁焦虑谁咨询,谁痛苦谁咨询,这是基本的咨询原则,事实是很多焦虑者、痛苦者认为自己的焦虑和痛苦来源于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是他(她)应该约个咨询。2、孩子不想去学校,父母觉得孩子有问题;孩子整天玩手机,父母觉得孩子有问题;孩子才六年级,已经有了心爱的人,父母觉得孩子有问题……这时候,父母焦虑的往往只是“怎么办”。他们希望咨询师给出锦囊妙计,替自己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而不愿意去思考“怎么了”“为什么”。很多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孩子就是应该听父母的,哪有父母迁就孩子的道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于他们是天方夜谭:孩子都不听父母的话了,难道父母还要给予尊重吗?你说这些家长是真的想解决问题,还是想解决提出(出现)问题的人?“矛老师,孩子高一,晚饭提前三分钟去,被老师找家长训话,停晚课,记过,孩子们该怎么办?”这种留言,就是典型的宣泄焦虑而已。你回不回复不重要,怎么回复也不重要。只要不得罪人,留言者就会认为你是好人。宣泄完了,问题依然在,但焦虑释放出来了,那就假装问题不在了,仅此而已。实在不行,大不了过段时间再来上一回。这样时不时折腾一番,倒是显得自己特别有改变和解决的意愿。这一招瞒不过我,但骗骗那些“爱心满满”的人足够。不只一个人说过我“高高在上”,说我作为咨询师缺乏同理心。据说,王朔说过一句话:“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却也不必因此就把别人都当无可救药的傻瓜或一概斥为别有用心。”
之所以有人觉得我高高在上,不过就是我站到了屋顶看风景。我尽量用目前还可以言说的方式讲出我看到的事实,这就已经让一些人受不了了。高处不胜寒,确实有道理。昨天到了庐山五老峰入口处,往上走了几步就赶紧折回,一件薄夹克抗不住阵阵寒风。逛逛庐山别墅群也很好。红叶还不是很红,但逆光拍几张照“骗”还是可以的——
我不是高冷之人,但也确实不够热情,甚至有些社恐。一路自驾,每个地方都有微信好友,但极少主动联系别人。有人加上我的微信就告诉我,自己很痛苦,希望得到我的帮助,但经济压力很大。这时我都会建议对方联系当地的妇联、共青团、少工委等机构,这些地方往往有公益热线提供免费的帮助。我能理解他们的痛苦,就像我可以理解阿Q一样,但我不会认可阿Q对吴妈说“我要和你困觉”。我不会认为,是个男人+有了需求,就有权利对女人说这样的话。同样的,我也不认为线上线下,无论是否认识,有谁遇到了困难不知所措,我就有义务为他解除痛苦。都还没有确定咨询关系,我无须对别人的焦虑和痛苦负责。是不是觉得,这完全不像是一个做咨询的人说的话?我是做咨询的,但我首先是我自己。做自己,在我看来,比做什么都重要。暂时没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能力——人性幽暗所以也不应该有这种能力,那就努力实现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的自由吧。至于别人信不信得过我,喜不喜欢我,那是别人的事情,是别人的权利,我不干涉哈。
茅卫东:看不惯,不妨直接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