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7日摄于武夷山天游峰
沙白的视频看不了了,关于她的讨论还很激烈,很多人还在纠结对与错,是与非。
我以为,这就是成年人在讨论公共话题时的“学生腔”,建议有兴趣的朋友看看我昨天的文章《成年人要尽可能摆脱“刷题思维”》。
生活不是刷题,哪有那么多的是非对错,“真理越辩越明”害苦了很多人。
说四点:
1、根据真理的定义可知,真理都是证明出来的,不是辩论出来的。
所谓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根据此定义不难发现,真理应该具有可检测性,可重复性、可实践性。要想证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有实验加实践即可,完全不需要唇枪舌战。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种问题靠辩论毫无意义,必须交给科学。
可能有人会说,科学也不是万能的。
没错,人的认识水平总有时代局限性,科学不可能解释、解决当代所有问题。
但是,如果当今科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靠几个人耍耍嘴皮子就水落石出了,这又是蒙谁呢?
2、根据辩论的现实发现,真理的要害是对不对,辩论的结果是服不服。
曾经有一个大学生辩论赛的辩题关乎月亮,正方辩题是:月亮是圆的;反方标题是:月亮是方的。
辩论结果,反方赢。
简直是毁小朋友的三观,但对辩论赛略知一二的朋友很清楚,辩论从来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主要是看辩手在辩论过程表现出的机敏。
能够证明月亮是方的,反方辩友的机敏已经到了侃侃而谈、胡说八道的境界了,而这与真理何干?
这种事我也干过。
上大学的时候参加过系里的一次辩论赛,是大一第二学期还是大二的第一学期记不清了,循环赛还是积分赛也记不清了,反正最后是我们班赢了。我和另一个同学参加了全部场次的辩论,获得胜利时嗓子已经说不出话了。
我重点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其中的一场趣味赛。可能是系里希望增强辩论赛的观赏生、娱乐性,在某一场比赛中增加了难度,要求正反双方在辩论结束之后互换辩题再次辩论。
我们班也赢了那一场的辩论。
可见,辩论在乎的是谁输谁赢,无关认知的对错,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3、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真正促进人成长的是讨论而不是辩论。
作为前中学政治教师,我在课堂上很少满堂灌,也很少与学生辩论,而是经常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中当然有辩论的成分,但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从目的看,讨论是为了求同存异,取得共识;辩论是一争高下,为了输赢;
从过程看,讨论是大家相互启发、互相补充;辩论的秘诀则是发现对方漏洞后,迅速发起攻击“扩大战果”。
所以,以我个人经验来说,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成人交流,应该尽可能少一些辩论,多一些讨论;少一点胜负之心,多一些求真之意。
摘两段学生的回忆:
我仍记得高三时,老茅主持了一个辩论赛,辩题是“大学生张华到底该不该跳粪池救老农”。我以一抵众,以“不值得救老农”对抗全班的“应该救老农”,辩得双脸通红,情绪高涨。老茅就双手抱在胸前,微笑地看着我们,偶尔抛过来几个看似轻飘飘的问题,把我们问得欲罢不能。——1999年毕业生 沈阳 茅老师将课堂打造成一个交流平台,抛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由学生阐述、讨论,而他更多的是做一些穿插引导,当然其中不乏一些幽默机智的经典语录。所以,在茅老师的课上,我们可以尽情地思考、辩论和耍幽默。也正因如此,茅老师的课一直都是人气很旺的课,喜欢他的课甚至不亚于体育课(高中体育课就是宝贵的放风时间)。——2001年毕业生 俞斌
4、相信“真理越辩越明”是因为相信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
从我主动或被动参与过的无数次网络纷争(我不认为那些是辩论)来看,越是相信“真理越辩越明”的人,往往越是相信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为自认为掌握着真理,他们参与辩论时就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了拯救迷途羔羊的道德使命,说服不了对方的时候就容易“恨铁不成钢”,甚至批评对方执迷不悟,感叹自己“好心没好报”。
实际上,这种辩论往往是各说各话,双方都只看到对方说了自己不想听到的话,都不在乎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辩论看似很激烈,其实根本没吵到一起去。
所以我经常在群里跟我的群友们说:聊得来就聊,谈不拢就拉倒;各自表述,互不纠缠。
有时候也会对一些新加的好友说:我知道你在说什么,但你完全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当然,说了也是白说,成年人的话题有时候的确不方便对“小朋友”讲啊。
最后,看个笑话吧——
网友评论:不管辩论结果如何,总之是美国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