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本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习,除了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还有自己预习、共同讨论、回答问题,当堂练习等基本形式,还有课后的背诵、写字和做题,还有在操场上、在美术教室、在音乐教室、在理化生实验室、在图书馆的各种操作、体验,还包括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老师要求学生离开教室之后必须完成的事情,都可以叫作业;离开学校之后还必须完成的事情,都可以叫家庭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作业,学生可以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发现个别学生或多数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然后或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方式,或加以个别辅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2、作业已经严重异化变味。
作业已经从帮助师生共同提高的一个必要环节悄悄转变成了教师控制学生和家长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强有力的工具。具体表现就是:
异化,作业成为教师惩罚学生的手段,动不动就是试卷抄五遍、校纪校规抄十遍、学生守则抄一百遍;没商量,这不是针对你家孩子的,不能因为家长来求情我就网开一面。你孩子晚上12点了还在做作业?那是他动作太慢了。“孩子累,老师就不累吗?”
“凡是家长不与学校和老师配合,结果都是悲剧。”
“学习就是苦的,受不了今天作业的这点苦,以后怎么在这个社会发展?”3、症结究竟在哪里?
很多人以为,只要作业量减下来,问题就解决了;只要调整教师考核机制,作业量就减下来了。
救火的就是放火的,这🔥还能灭?
作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和家长没得选。
买了车,必须天天开吗?不必。
进了超市,必须买东西吗?不必。
点了菜,必须“光盘行动”吗?不必。
领了工资,必须花光吗?不必。
回答统统是“不”,因为大家有自由选择权、自由支配权。
但在作业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的自由选择权、自由支配权早已经被收缴了。
作业事实上已经成为学生听不听话、家长配不配合检测手段了,简单高效。
海量作业是形式主义在校园公开合法的存在形式之一。学生能不能完成作业?作业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还是让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完成作业,无论用什么方法,无论累到什么程度。
现在的校园,服从是压倒一切的大局。
除非,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去贞元、去丑小鸭、去朝阳义塾(这几所有学籍),或者去悦谷、去初阳、去致极、去栎树、去好奇、去先锋……那样小规模的创新学校。那里包容个性,鼓励创新,接纳错误。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用脚投票只能呆在原地,却又担心这个担心那个豁不出去,那就都忍了吧,从了吧。
“东哥社区”是我组建的一个收费微信讲座群,三个月为一季,真人图书馆形式,每周日和周二安排两次群语音分享(也可能是视频号直播的形式)。每次(主讲+互动)时长两个小时左右。社区旨在帮助有成长需求的家长和老师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现实,进而在育儿或教学乃至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常心,既不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也不再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获得快乐和成功感。到目前为止,东哥社区已经顺利举办了十二季。第十三季东哥社区的十四位分享嘉宾已经就位,两名未成年人嘉宾还在确定中。嘉宾分享的具体内容由他们自定,我不审稿。不过,大致的范围我是知道的,两类:一类是展示自我成长轨迹,一类是介绍如何应对各种现实冲突。嘉宾分享会持续两个月时间,还有一个月是我的“东哥说”。“东哥说”依然是从日常生活入手,讲人性,讲世道,讲历史,讲文明;每天讲一个点,半小时左右,连续讲十五天;然后是互动交流,如果有人愿意,还可以进行线上咨询的直播。孩子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不认同这一点,不适合加入东哥社区。东哥社区适合有自我成长需求的家长和教师,只想满世界为孩子寻医问药者请绕行,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者请远离。社区没有鸡汤,更不打鸡血。进入社区,你将感受到的是真实的力量,而不是那种无力的温暖。社区没有人为你“举高高”,你也不能“求抱抱”,就是听东哥叨叨、听嘉宾分享,听完适当互动可以,借机释放焦虑不行。昨天在“东哥码头”和“东哥驿栈”吆喝了一声,有近百位群友表示要留级——心动就加个微信,maowd1,注明“东哥社区”,绝对有惊喜。如果太着急,等不了那么久,也可以直接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