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崟艺术作品的收藏及市场情况分析
摘要
京江画派是清中叶在镇江地区活跃的画家群体,张崟作为京江画派的中流砥柱,与其他画派骨干顾鹤庆、潘思牧等人,多以镇江地区的真实景色和自然山川为母题,形成了“实景山水”的风貌,其个性特色与地域风格与清代画坛中的“正统派”形成了鲜明对比。从 1995 年至 2024 年,张崟共有 414 件作品在市场上成交,作品成交额在2003 年以前低迷,至 2010 年、2013 年和 2014 年达到三个高峰,后再次趋于低落至 2023 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张崟的单件作品成交额基本在几十万,其中有 12件作品达到百万以上,分别是《仿宋元诸家山水》四屏、《仿古山水册》、《曲江亭图》、《题襟馆消寒图》、《京江送别图》、《松山观瀑图》、《焦山图》、《采兰居图》、《元夕赏菊图》、《水村图》和与顾鹤庆合作《乐水图》,其中《仿古山水册》在北京匡时 2010 年春拍和 2012 年秋拍,两次拍卖会场均上拍并拍至百万以上。这些作品多为张崟成熟期的作品,笔墨厚重精谨,气韵沉着不俗,常以实景入画,时有代表性的“张松”出现,在仿古的基础上呈现鲜明的个性风格与高超的笔墨技巧。且许多作品曾有众多名流文士题跋收藏,体现了京江画派在当时的影响力与广泛传播。与顾鹤庆等其他京江画派骨干画家相比,张崟的作品成交价格更高,上拍数量更多,可见其在画史和艺术市场中的重要影响力。影响京江画派和其代表张崟艺术作品市场现状的因素除了其自身的艺术造诣之外,还有各类画史画论文章以及艺术市场媒介的推波助澜。随着近代以来画坛对地方画派研究的兴起,京江画派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作为其中的代表画家,张崟的影响力将不断扩大,未来其艺术作品在市场中将会迎来更多不俗表现。
关键词:张崟 京江画派 拍卖情况分析
一、张崟绘画作品的收藏与流通
(一)张崟作品的馆藏情况
京江画家作品的收藏主要集中于江浙一带,包括浙江省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常州博物馆以及苏州博物馆等。近年来,随着学界对清代地方画派的研究与认识的发展,出现了各类有关京江画派艺术的展览。其中南京博物院在 2015 年推出“京口风流:清代京江绘画特展”,诸多重要的展出藏品由画库中提出,如张崟的《春流出峡图》(图 1)、《寒江独钓图》、《潇湘夜雨图》、顾鹤庆的《辋川诗意图》、《山亭清幽图卷》、潘思牧《玉山草堂图》、《秋山萧寺图》、明俭的《霜林秋色图》、周镐的《寒林行旅图》、张深《槐街踏月图》。其中,张崟的《春流出峡图》堪称京江画派的代表性作品。这幅作品以俯瞰的角度描绘了蜀地的青山绿水,画面中央点缀着红、黄等色调的花木,色调相对浓重,与周围的绿色植被形成了鲜明对比,山间溪流清澈见底,在笔墨浓厚的山间蜿蜒流淌与周围植被相互映衬,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展现出一种清新明快的画面氛围,较为鲜明地体现出京江画派艺术的地域性特色、实景山水风格和落墨特点。
图 1(清)张崟《春流出峡图》,
纵 145.8 厘米,横 64.1 厘米,
1817 年作,南京博物院藏
苏州博物馆于 2019 年举办了“攀古奕世—苏州潘氏的收藏”特展,展出了张崟为潘氏凤池园所做的《临顿新居图》(图 2)。这幅作品实为同一主题绘画作品的一部分。据考证张深《临顿新居图》、张崟《临顿新居第三图》、王学浩《临顿新居第二图》、张崟《临顿郊居唱和图》,四幅图画构成完整的潘氏凤池园风光,只是后两者在流传中遗失。张崟笔下的这幅作品展现了一座优美的江南私家园林。曲廊遮护,青桐高耸梅竹繁密,亭台楼阁隐现其中,构成了一幅繁华而又静谧的景象。在画面中,除了室内琴书之外,还有文士往来其中,饮酒抚琴,吟诗观画,展现出一种雅致的生活氛围。整个画面采用了高视点的角度,将园中建筑、池沼、山坡等巧妙地组合在长卷画幅之中,展现出气势恢宏的构图和立意。通过色彩和用墨的远近虚实对比,画家不仅成功地呈现了私家园林的空间构成,还渲染了园林的人文氛围,烘托出园主的精神追求。
图 2 (清)张崟《临顿新居图》,
纵 23.9 厘米,横 200.5 厘米,
1825 年作,苏州博物馆藏
2021 年镇江博物馆推出“一水间——金陵八家、扬州八怪、京江画派书画特展”,展出来自镇江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江苏省内 8 家博物馆的 100 余幅书画作品,其中一级品多达 19 套(36 件)。该展览以“长江两岸三四地”为核心,呈现江苏地区明清地方画派间的文化互动、交流与并行的局面,在展示清代地方画派间不同绘画风格的同时,挖掘画家群体的内在情思和审美趣味。这是近年来镇江博物馆首次对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和京江画派的艺术作品进行的集中完整的展览,其中无锡博物院藏张崟所作《仿王叔明南村图》,镇江博物馆藏潘思牧《文徵仲携琴访友图》、蔡嘉《青绿山水图》均是京江画派的精品。
二、张崟作品市场流通现状
除公共收藏之外,张崟的作品还有相当一部分在市场中流通,基本都是经国内拍卖公司拍卖后由私人收藏家收藏,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从 1995 年至 2024年春,张崟在市场上流通上拍的作品共有 597 件,成交 414 件,总成交额达到7310.28 万元,半数拍品价格位于五万元人民币以下区间。张崟共有十二件作品成交额达到百万以上,多为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包括:1813 年作《仿宋元诸家山水》四屏(北京保利 2014 秋拍)、1813 年作《仿古山水册》(北京匡时 2012 秋拍)、1808 年作《曲江亭图》(中国嘉德 2007 秋拍)、《襟馆消寒图》手卷(上海天衡 2010 秋拍)、1799 年作《京江送别图》(西泠拍卖 2023 秋拍)、《松山观瀑图》(中国嘉德 2017 秋拍)、1810《焦山图》(北京瀚海 2019 春拍)、1796 年作《采兰居图》(北京匡时 2010 秋拍)、《元夕赏菊图》(中国嘉德 2013秋拍)、《水村图》(西泠拍卖 2011 春拍)、与顾鹤庆 1797 年合作《乐水图》。
其中《仿宋元山水》四屏、《曲江亭》手卷、《乐水图》是本文探究京江画派作品递藏以及画派画家间往来情况的重要分析案例。其中,价格最高者为《仿宋元诸家山水》四屏。此外,张崟作品中成交价格位列第二的作品《仿古山水册》曾为钱镜塘旧藏,其 2010 年首次出现于北京匡时春季艺术拍卖会,以 280 万元(人民币)价格成交,两年后这件作品在 2012年北京匡时秋季艺术拍卖会再次出现并以 437 万元成交,同一作品两次达到百万成交额以上,并且价格得到大幅提升。2023 西泠拍卖秋拍推出了迄今为止第一场京江画派专题拍卖,在拍卖过程中,除众多绘画作品外,还出现京江画派的丰富史料,每件拍品除本体介绍和作者简介外往往还扩展呈现了作者在京江文艺界的交友关系,从而串联起整个京江画派的脉络关系。拍品与画史、文史相结合,从专题“京江先驱”王文治、颜振义开始,到专题“京江发展期”顾鹤庆、周镐、明俭等。拍卖还精选了京江画派线索中的两大家族,其一是张自坤、张崟和张深,并将画派开创者张崟再单列一个专题—“京江开派师祖张崟”,其二是潘振翼、潘恭寿、潘思牧和潘圭。此外,本次秋拍还涵盖了其它与京江画派有关的人物如袁枚、阮元、骆绮兰,刘端临、张深、曾燠、潘奕隽和查林等等,统揽了京江画派的自始至终,可谓以拍卖推广和呈现画史。
三、张崟代表性拍卖作品
本文选取三件张崟的代表性拍卖作品进行详细描述与分析。其中,《仿宋元诸家山水》四屏是张崟晚年成熟期的鼎力之作,创下了张崟以及整个京江画派的历史拍卖最高记录。《曲江亭》手卷是张崟拍品中流传较广、并曾经众多文人画家以及收藏家收藏和过目的作品,卷身全长达到 124.5 厘米,画面部分描绘张崟好友柳村先生王豫23所建曲江亭,不仅体现了京江画派的“实景山水”特点,同时对了解当时镇江地区文艺界间的交往关系亦有珍贵的价值,吴湖帆因此称之为 “精品”并重新装裱签写题跋。《乐水图》则是一幅具有较为特殊意义的作品。
(一)《仿宋元诸家山水》四屏
目前张崟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是北京保利 2014 秋季拍卖会上以 609.5 万元人民币成交的 1813 年所作《仿宋元诸家山水四屏》(图 4)。这四屏山水代表了张崟成熟期的精品之作,每一屏都展现了不同的景观。通过对每幅作品细节和氛围的描绘,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生活的深刻观察和表现。第一幅为仿赵千里《竹深荷静》一屏,其中近景淡墨皴擦略施淡色,绿柳掩映繁密而通透,营造雅集煮茶之闲情雅致;中景厚重的墨青色竹林与远处云烟构成密林修竹之景之情;远景青山在烟云笼罩下只漏出山峰,画中大量的留白处理不仅使画面虚实相衬,更营造出咫尺千里和高士隐逸的气质。第二幅为仿钱舜举《游山图》一屏,以青绿工笔重彩为主,画中山石峻峭厚重,山势萦绕使庙宇树木掩映其中,色彩沉着妍丽而不俗,大量墨色深厚的高耸松树表现出“张松”的特色,即松树多居于画面主要位置且多描绘挺拔茂盛的青松,表现松树笔力苍郁、结构雅正,松针枝干富有装饰性,万壑松风而层次分明。第三幅为仿李营丘《寒林图》一屏,山水以水墨勾勒皴擦点染而成,突出冬日萧景寒林之感,树木屋宇则设色精研,色差鲜明,更具萧瑟氛围。第四幅为仿江贯道、赵孟頫《水村渔乐》一屏,秋日树木层次丰富,搭配三段式构图,画作空间和色彩都显得变化多端,构成“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视觉效果。张崟在第三幅仿李营丘《寒林图》题款中称:“李营丘寒林图,著名古今,奈在宋已有无李论矣。兹仿其意作此,亦欲优孟之似孙叔敖耳。”借用典故谦逊地称自己仿李成山水只学到形似,可见他在学习传统上有自己品味。除去清代大多数山水画家学习的“元四家”、“吴门”或是“院体”,张崟还取法五代宋初山水大家。李成笔下山水具有浓郁的北方山水特点,如此学习不仅增强了张崟的笔墨技术功力,还加强了他对“实景山水”的体会,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画史的掌握以及对山水画溯源的见解。张崟并不排斥师法古人,而是主动学习宋元诸家之长,此处称“仿”,实际上是在借助古人笔墨加以修正,融合成为自己的创作风格,进行了艺术的提炼和加工,形成笔墨厚重,工整写实的独特艺术面貌,这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和他学习传统、不拘一格并能够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是密不可分的。在仿古与创新之外,张崟在《古木寒山图》中所说:“攻书画以能事为下,气韵为上,气韵出于胸次。”他强调气韵胜于技巧,认为领会古人的精神实质更为重要,这四幅表现了不同场景的作品,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气韵,即雪景幽淡萧瑟,秋景层林尽染,青绿工笔色厚重妍丽而不腻不俗,墨笔皴擦严谨工整不随意散漫。
图 4(清)张崟《仿宋元诸家山水四屏》,纸本设色,
纵 138 厘米,横 42厘米,共四幅,
北京保利 2014 秋季拍卖
(二)《曲江亭图》手卷
张崟 1808 年作《曲江亭》手卷(图 5)作为吴湖帆旧藏,曾于 1931 年重装并署签条题跋,称之为“精品”。2007 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成交。画心有铃印 11 枚,是张崟流传较广、并曾经众多收藏家收藏和过目的作品,对分析清中后期镇江一带文人间的交游往来有重要意义。《曲江亭图》是张崟成熟期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好友王豫与阮元在镇江翠屏州所建曲江亭的景色,卷上张崟题识:“柳村先生世居翠屏州,阮芸台中丞考其地即古之曲江也,乃作曲江亭于其宅之右。戊辰三月,同张庵、舸斋赴柳村招,留三宿而返,遂为图以识其胜。”由于张崟对其友人居住环境的熟悉,以及对细节的关注,画面表现京江画派以实景入画的特点。这幅作品细腻入微,墨色沉着,构图疏密有致,整幅画面气韵清新,富有生机,展现了曲江亭的秀美景色,画面绿柳围绕下一亭子中聚集文人雅士,远处青山绿水若隐若现,画面意境清幽,让观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美好。手卷长达一米有余,有顾鹤庆、阮元等张崟好友题跋,另有屠文林、倪琇、吴嵩果、李琪等 52 人(吴锡麒两次题诗)题诗,最后一次题诗止于道光甲申年(1824 年)。阮元款署:“己巳春在杭州旧作。癸酉春,柳村主人属书于淮阴舟次。”顾鹤庆款署:“余为阮梅叔画红桥饯春题此句,柳村老弟属书于曲江亭卷。余谓此卷深得石田遗意,能者数人而已。鹤庆。”印证了柳村与阮元的主人身份,并通过题识中“阮梅叔”、“柳村老弟”的说法得以说明他们四人间的关系很好,“此卷深得石田遗意”则印证了张崟及京江画派中存在的“仿吴风格”。在鉴藏题识方面,手卷前后共有阮亨梅叔、吴湖帆珍藏印、吴潘静淑、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等十章鉴藏印。吴湖帆题:“张夕庵画曲江亭图一卷,顾鹤庆书卷首;赵晋斋题曲江亭图四字;阮元、秦恩复、戈载、沈传桂、顾鹤庆五题;陈文述、朱环题于隔水绫。屠文林以下都五十三家题字。己巳八月归吴氏梅影书屋。辛未七月重装识此。丑簃吴湖帆。”将整幅手卷内容作出了精确且概括的描述,手卷还附有签条,上写道“曲江亭图卷,张夕庵画,名人题咏精品,辛未七月重装,吴氏梅影书屋珍藏。”由此可见吴湖帆对此卷的喜爱和珍视。《曲江亭图》构成了张崟手卷类作品的最高拍卖记录。这幅作品以独特的笔墨运用和经营手法展现了曲江亭的风景之美,体现了张崟“仿吴风格”的沉着水墨技艺和对“实景山水”的独特表现,这是该卷的可贵之一。该卷长达 124.5厘米且保存完整是其可贵之二;卷上丰富的款识使画面诗画映发,同时对了解当时镇江地区文艺界间的友朋交往的价值,是其可贵之三;历经吴湖帆重新装裱题签,珍重无比,则是其可贵之四。
图 5 (清)张崟《曲江亭图》手卷,纸本墨笔,
纵 34.5 厘米,横 124.5 厘米,
1808 年,中国嘉德 2007 秋季拍卖
(三)《乐水图》立轴
顾鹤庆,字子余,擅长诗画,尤其擅长山水画。他的作品介于利家与行家之间,兼具工笔设色与写意水墨,因此能够受到雅俗共赏。他与张崟同为京江画派的中流砥柱,《墨林今话》曰:“近时邑之宗二君者日甚,落笔浓重,展卷了然,然而知为京江人。”《乐水图》(图 6)由京江画派两位代表人物张崟、顾鹤庆共同完成,画面中近景五颗垂柳和一颗小松树生长于一处堤岸之上,一人物即王文治靠树而坐观望湖水,远景湖光波光粼粼,整幅画面体现出一派安静文质的氛围。张崟题曰: “梦楼大兄先生属补乐水图尊照。夫水,智者之乐,乐其准平,能吐元气而任养万物也。岂特赏其烟波缥缈迷漫无际而已哉。”顾鹤庆落款中解释了“乐水”即取“智者乐水”之寓意:“梦楼太守禀性聪慧,平生喜水。观水养性,正所谓智者乐水,诚不谬也。”画中张崟所画松树草叶水纹细笔健劲笔墨深厚,洁白的王文治形象温文尔雅富有气质,浅绛设色清幽有序,配合顾鹤庆所画随风飘荡的纤细柳枝,繁密而不乱,构成古朴闲适,富有诗意的表现出乐水而远离纷杂的艺术意境。正如顾鹤庆题跋所写“夕庵先生为其写照,余补柳数株而幅盈矣”。且由于张、顾两家风格相近,使画作配合相得益彰,毫无割裂之感。京江画派中流传有“张松”和“顾柳”之称,是对张崟画松和顾鹤庆写柳所形成的个人特色的赞誉,因此这幅《乐水图》是集京江画派的这两位领军人物之长。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清代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清四大家”之一是当时镇江文坛的领袖,王文治对确立和推动京江画坛风格具有重要影响,他认为继承的经典应当是笔墨苍劲的“文沈”和董其昌。这一观念是源于王文治对明代诸家大师书法的偏爱,使书法艺术的观念影响了对绘画的审美取向。王文治的这一观念可以说与董其昌与“以书入画”的观念相一致,于是在他倡导下确立了不同于主流正统画风的“仿吴”样式即笔墨苍老厚重的风格,在其罢官归乡后引领镇江文艺界带动京江画派的成立和发展。王文治在画中题跋称“张顾二道兄为余写照而以观水为图,又以智者乐水赞之”,可见他与张崟、顾鹤庆之间交往密切。在一幅作品中,将清中期镇江的三位文艺领军人物贯穿一起,并最能够体现京江画派的地域特色、个性风格以及此地文艺之盛,实在难得可贵,在2017 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以108.9375 万元人民币价格成交。但是由于画幅内容较为简单,在十二幅百万成交额的作品中排在最末位。
图 6(清)张崟、顾鹤庆《乐水图》,纸本设色,
纵 135.5 厘米,横 62 厘米,
1797 年合作,2017 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
四、不同形制作品的市场情况比较
张崟拍卖市场中的作品基本上可以分为手卷、册页、立轴等形制。这几种类型的作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不同,拍卖价格和成交量差距也较大。就数据来看,张崟的作品上拍量最多的形制是立轴,其五十万至一百万的作品中立轴形制的绘画占据了半数以上。百万以上价格的十二幅作品中有五副形制为立轴,分别是《松山观瀑图》、《采兰居图》、《元夕赏菊图》、《水村图》、与顾鹤庆合作《乐水图》,与其它大量成交额低的立轴作品相比,这五幅立轴作品均属于张崟成熟期的精品之作。张崟手卷形制的作品较少,但往往会拍出较高的价格,其拍卖价格百万元以上的作品中手卷形制的作品占据了四件,分别是《曲江亭图》手卷、《题襟馆消寒图》手卷、《京江送别图》手卷、《焦山图》手卷,这四副作品都取自于“实景”。《曲江亭图》所绘是柳村与阮元所建曲江亭;《题襟馆消寒图》表现的是张崟好友曾燠开辟土地建造的题襟馆;《京江送别图》描绘的是张崟与友人在镇江西津渡口临别赠言的场景,远处山川为焦山和金山;《焦山图》表现的正是《京江送别图》中远处的焦山,焦山与金山和北固山并称“京口三山”,景色幽深山势壮丽。这些高成交价格的手卷具有同样的特点,即卷上款识和铃印众多,提供了重要的递藏信息与丰富的史料价值。这些作品或串联起当时镇江地区文坛和画坛领袖如《焦山图》和《京江送别图》,体现了重要的地域特色与文艺成就,或曾属于名家旧藏如吴湖帆旧藏《曲江亭图》和钱镜塘旧藏《题襟馆消寒图》。这些巨额的附加价值正是这四件作品得以拍至高价的重要原因。张崟上拍作品中册页形制的作品数量最少,其拍卖价格百万以上的作品中仅 有一套册页——1813 年所作《仿古山水册》(图 7)。这十二幅山水小册上有张 崟题识“仿宋元诸名家十二图”亦是其成熟期精品之作,画中四时、四季俱全,山水氤氲,密林苍松,用笔纤细但觉深重,整体画面富有层次纵深之感。这 12 幅册页构成的作品曾分别于 2009 年西泠春拍、2010 年北京匡时春拍、2012 年北 京匡时秋拍得以上拍并成交,成为张崟和京江画派作品中累计交易额最高的作品。这套作品得以每次成功成交且成交价越拍越高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含了十二张 小幅山水图画,展现了张崟艺术“出入藩篱”依靠对自然观察的“实景山水”特 点,画风苍秀雅致,此外该册页曾属于李玉菜、张祥和、钱镜塘旧藏,另有吴湖 帆题签说明。
图 7 (清)张崟 1813 年作《仿古山水册》,
共 12 件,纵 29.5 厘米×12
五、与京江画派其他画家作品的市场情况比较
在清朝画坛以崇古观念为主流的风气下,京江画派继承并开创了反映地域特色的画风,他们的绘画作品以镇江地区的真实景色和自然山川为母题,以家山风景如画,创造了“实景山水”的新风貌。京江画派的画家群体风格、题材相近,然而彼此之间也有所区别,在领军人物张崟之外,顾鹤庆和潘思牧等画家作为画派的中流砥柱,也在画坛与当代艺术市场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现通过张崟与顾鹤庆、潘思牧的对比,对京江画派的艺术特色与市场情况进行更完整的展示,同时进一步呈现张崟的独特性。
(一)与顾鹤庆比较
自 1995 年至 2024 年春,顾鹤庆作品累计上拍 388 件,成交 247 件,以山水画为主,总成交额达 1713.09 万元人民币,2012 年是其成交量的峰值,达 25 件,2016 年是其成交额的最高值达到 391.199 万元人民币。与张崟相比,顾鹤庆的作品成交额达到百万元以上的只有两张,多数作品价格处于五万元以下。故无论是成交额,还是成交数量都与张崟有一定的差距。
表 8 张崟与顾鹤庆市场拍卖情况对比
顾鹤庆拍卖最高记录的作品是其 1805 年作的《渎川春泛图》(图 8)手卷,于 2016 中国嘉德秋拍以 172.5 万元人民币价格成交。这幅作品此前还曾在 2009年中国嘉德秋拍以 78.4 万元人民币价格成交。《渎川春泛图》与张崟的《曲江亭图》类似,前者是对张崟友人王豫所建曲江亭的描绘,后者是对顾鹤庆与冯吉泛舟渎川的记录,均体现出京江画派的“实景山水”特点,同时两幅图都附着巨量的题诗、铃印和款识。《曲江亭图》包含 52 人题诗,《渎川春泛图》则包含48 人题诗,因此该卷的附加价值是成为顾鹤庆最高拍卖记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张崟有“张松”之称以画松闻名,松树多生长于山水间其作品也多为表现高山峻岭具有健劲沉着的气势,而顾鹤庆善画柳被称“顾柳”,但柳树多生长于村旁河边,难以入画大山水,这就导致顾鹤庆的山水画气势和体量感不足。另一方面顾鹤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尽管他也是京江画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但在学术研究、市场宣传和推广方面不如张崟那般广泛。艺术家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对于作品的拍卖表现也有一定影响。综合顾鹤庆与张崟在艺术风格、知名度和市场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了两位画家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不同。
图 8 (清)顾鹤庆《渎川春泛图》,1805 年作,
引首:纵 33 厘米,横 101.5厘米,
画:纵 33 厘米,横 143 厘米,跋:纵 33 厘米,横 1170 厘米
(二)与潘思牧比较
潘思牧,字一樵,一作樵侣,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与潘恭寿同族。山水远宗黄公望,近法董其昌,笔沈著而墨罨润,画品不在恭寿28之下。相较于张崟,潘恭寿(1714-1794),字慎父,号握篔,又号莲巢,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与潘思牧同族。中年归依和顾鹤庆,潘思牧并没有形成较强的个人风格,在以“实景”山水为特色的京江画派中,潘思牧是更为注重师法古人的一位画家。从 1995 年至 2024 年春,潘思牧共上拍 363 件作品,其中成交 234 件,总成交额达 998.29 万元人民币,只有张崟成交额的七分之一。
表 9 张崟与顾鹤庆市场拍卖情况对比
潘思牧作品价格基本处于五万元以下,五十万元至一百万元的成交作品有 22 件,目前尚无百万以上拍品。他在市场上流通的作品题材较为多样,除山水外还有不少花鸟画和书法。其单幅成交额最高记录是于 2014 年中国嘉德秋拍以46 万元人民币价格成交的《云林钟秀》(图 9)手卷。此外他还有多幅合作作品,例如与王文治、袁枚、吴云、曾燠、潘奕隽合作《听秋轩纪梦诗意图》(图 10),在 2023 西泠秋拍以 195.5 万元人民币价格成交,与丁以诚合作《湖庄消夏图》(图 11),在 2009 西泠秋拍以 100.8 万元人民币价格拍出。
图 9 (清)潘思牧《云林钟秀》,1841 年作,纵 27 厘米,横 262.5 厘米
图 10 (清)潘思牧、王文治、袁枚、吴云、
曾燠、潘奕隽合作《听秋轩纪梦诗意图》,共 32 件,
其中四件:纵 30 厘米,横 21 厘米,
二十六件:纵 23.5 厘米,横 17 厘米,
两件:纵 30 厘米,横 21 厘米
图 11 (清)潘思牧、丁以诚合作《湖庄消夏图》,
引首:纵 30 厘米,横 96厘米 ,
画心:纵 30 厘米,横 223.5 厘米,
跋文:纵 30 厘米,横 199 厘米
经过与顾鹤庆与潘思牧的比较,更能够看出张崟学古存我,师法造化自以为法的难得可贵,其落笔深厚浓郁、苍茫有秩,设色妍丽不俗,布局工致秀雅,形成了独辟蹊径的苍厚清幽的“实景山水”风格,从而引领京江画风,是当之无愧的京江画派之首。
六、影响因素与未来预测
(一)自身原因
清中晚期地方画派层出不穷,画家数不胜数,然而能够清晰把握画史脉络,巧妙融合师法古人和师法自然,从而探索出强烈自身风格的画家则少之又少,张崟便是其中一位。因此张崟得以受到学术界、画坛和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广泛关注,在清中晚期的画坛中地位突出。在学界关于京江画派的研究中,以张崟本人为主题的研究也占据了重要位置。
根据镇江博物馆馆长陆九皋的研究,张崟的艺术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学习临摹前人和大家的阶段,并在此阶段尚未发现有乾隆年题款的作品。第二个阶段是从张崟的 35 岁到 50 岁之间,他在努力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致力于自身艺术的创作和创新。这期间的代表作有《三山赠友图》、《南山送别图》等,显示出其艺术面貌已经基本形成,即题材多来自现实,画法已经形成个人风格。第三阶段是从 50 岁到 69 岁,这是张崟艺术的成熟期形成了用笔浓重的风格。作为开派师祖,张崟在临摹上下了苦工,他受王文治和其父张自坤的熏陶,师法元代诸家、明代“文沈”,乃至宋代山水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总能看到“仿宋元诸家”的字眼,同时他又受到笪重光对“实景”和“真境”的追求,以及京口壮美山水的深刻影响,以至于他常常隐居山中绘制而数月不归,与世无争。这些因素为他工致雅正、笔墨苍厚、设色清秀的“实景山水”特色奠定了基础。
作为艺术家,张崟的目光并没有只集中于绘画之上,在书法上,他师法明代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诸家。在文学上他曾和王文治共同编写镇江的《丹徒县志》,记述镇江地区文坛艺坛的发展迭代;著《逃禅阁诗集》,将其生活琐事、生活经历以及对事物的感悟以诗文表达出来,例如所写《杂感十二首》其中“残花全付与东风,满眼繁华一霎空,蕉鹿梦中争得失,何知甘作信天翁。”可以看出张崟意图了却一切尘世舒服,追求精神的解脱。中国绘画的意蕴主要有三层,其一是对造型的理解和把握,其二是对画面形式语言的经营即经营位置和笔墨趣味,其三是文学为绘画提供的引申意义,正如徐渭所画《墨葡萄图》上题诗“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题跋与题诗往往会赋予绘画以情感的表现,而这三者合成所反映的就是一个艺术家的综合素养,一个有深刻文化涵养的人。张崟的作品诗书画相互映发,展现出的正是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也为他的绘画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意蕴。
(二)社会原因
在历史背景方面,清代中期由于“文字狱”的政治文化打压以及中国传统道家和禅宗思想的影响,隐逸思想流行于京江地区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中,他们追求清静、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注重个人修养,他们向往山水之间、田园村舍,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真正的自我价值。京江画派的画家们常常选择隐居山林、栖息田园,借助文学、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和生活方式。这种隐逸思想使在作者内心世界得到艺术表达和阐述的同时,不断结合社会环境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充斥着对古人与自我的探索和突破,所谓“江南得君画,片纸如珍获”34。正是这种长期居于田园的隐逸生活使京江画派的画家更加走进自然、对景写生,在实践中于有意无意间探索出了类似西洋绘画的冷暖色、透视以及投影的表现。在绘画传统方面,京江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师法自然的传统。从唐代王墨、宋代的米芾到清代的笪重光,这一地区的绘画始终注重表现自然景色,强调真实感和自然表现。特别是笪重光反对机械的“拟古风气”,强调“实景”和“真境”的表现,为后来的京江画派画家们树立了表现自然、追求真实的艺术追求。在这种传统的基础上,京江画派的艺术家们继承发扬了地域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实景山水”风格,为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色,更融入了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体现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这些是以张崟为首的京江画派所创造出的艺术魅力,正如清代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上评论张崟到:“宝岩画余见戴晴风雨都有景色可餐。”在艺术市场方面,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审美追求和精神慰藉需求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满足。过去的十年中,中国艺术品的进口总额和出口额都有所增长,展示了中国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特别是香港凭借零关税政策吸引了大量中国艺术品进口贸易,逐渐成为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为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支持。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为艺术家、收藏家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学术界对以张崟为首的京江画派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展学术研究会和展览:对京江画派的历史、风格、艺术成就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京江画派代表人物如张崟的作品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比较,深入探讨了京江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举办关于京江画派和张崟的学术讨论会和艺术展览,邀请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共同探讨京江画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促进学术交流和艺术传承。《镇江年鉴》多次记录有关京江地区绘画的学术研讨会和展览,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正是前文提到的 2005 年举办的“京江画派古今展和京江画派学术论坛”。
二是学术论文和专著:数十篇关于京江画派和张崟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系统地介绍了京江画派的艺术特点、发展历程和影响力,为学术界、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使大众更为广泛深刻地认识到京江画派的特色与价值。
三是教育和传承:学界通过教育和传承的方式,将京江画派的艺术理念和技法传承给后人,培养新一代艺术家对京江画派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国地方性绘画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最典型的就是镇江地区成立的“新京江画派”,其由镇江市文联、美术家协会和市委宣传部联合创建,“新京江书画派”作为传统京江书画派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交融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它延续了京江画派的传统,同时在时代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艺术风貌和表现形式,“新京江书画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过创新和实践展现出当代艺术的活力和魅力。艺术家们在36 文华(镇江市史志办公室):《举办京江画派古今展和京江画派学术论坛》,《镇江年鉴》,2006 年第十五卷。绘画和书法创作中,既保留了古代经典的精髓和技法,又融入了当代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性。这些综合的社会影响因素使张崟及京江画派逐渐被大众认知,使其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市场日益广泛,不断提升其在清代画坛中的知名度。
(三)未来预测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国内艺术品市场表现出色,明清书画日益成为拍卖市场的主力军之一。以张崟为代表的京江画派艺术家作品数量众多且精品不少,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今艺术品收藏投资者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值得深入挖掘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地方画派及小众艺术资源,以获取更丰厚的回报。
随着学界对明清画坛的深入挖掘以及我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壮大,清代地方画派作品正被日益挖掘出其特殊的历史意义、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内涵。这预示着这一群体的作品将受到广泛认可并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京江画派作为这一群体中的杰出地方画派,其作品体现了京江地区文艺圈对自我、古人、自然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张崟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艺术影响,是投资者的 绝佳选择。随着大众综合素质的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进步,张崟等京江画 派艺术家的作品具有更好的潜在市场机遇,其价格也将有望上涨。但就目前市场 趋势来看京江画派的市场焦点时间已经过去,同时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阻力,拍卖市场行情也处于低迷期,未来京江画派艺术在市场上的表现力仍是一个未知 数。
结论
清代画坛中,“四王”一路的摹古派,因受皇室扶植,追随者甚多,因而被视为“正宗”。在正统派之外,清代画坛中尚有许多具有地域与个性特色的地方画派画家未受到足够重视。清中期镇江地区京江画派师祖张崟以地方实景入画、笔墨浓重沉雄为特色,与笔墨清淡柔和的正统画风有所区别。
张崟作为京江画派的开创者,与其他京江画派骨干画家如顾鹤庆等相比,其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更受青睐,成交价格更高、数量更多,显示了他在当时镇江文艺界的重要影响力。从 1995 年至 2024 年,张崟在市场上流通上拍的作品共有597 件,成交 414 件,总成交额达到 7310.28 万元。市场上成交价格高于五十万元人民币价格的张崟作品多为他成熟期作品,笔墨厚重精谨,气韵沉着不俗,常以实景入画,展现出个性鲜明的风格和高超的笔墨技巧。其作品中常出现代表性的对松树描绘的“张松”特点,并在仿古的基础上呈现出自身独特的风格。此外许多张崟的作品曾被众多名流文士题跋收藏,从中也可以窥见镇江地区文艺界在当时的交际往来和广泛传播。
随着学界和市场对明清画史的深入研究,一些在历史上曾被掩埋的地方画派逐步展现出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张崟为代表的京江画派这一“非主流”画派具有“实景山水”风格与极大的市场潜力,在画史角度对其研究能够进一步的了解清中期正统派之外的地方绘画的发展、画坛格局的演变。在市场角度,伴随着大众对艺术品市场的愈发重视、社会各界对明清地方画派的崭新认识,相信在市场行情再次走上正轨后,张崟及京江画派的艺术品将在市场中迎来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赵力:《京江画派研究》,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 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纪中国绘画史》,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5。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4] 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晚清之部(一八四〇至一九一一)》,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5] 赵力:《京江画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6] 车长森主编:《京江画派学术论坛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7] 赵力:《江南风象——从地域创作的异动谈晚清画风的嬗变》,收入区域与网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1 年。
[8] 梅韵秋:《从张崟画风谈十九世纪前期吴派传统的复兴》,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
[9] 梅韵秋:《张崟〈京口三山图卷〉:道光年间新经世学风下的江山图像》,《美术史研究集刊》,1999 年第 6 期,页 195~239。
[10] 赵力:《嘉道年间山水画中的仿吴风格:兼论晚清江南地区的绘画创作与风格嬗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1998。
[11] 王宏宇:《张崟山水画研究》,天津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6 年。
[12] 章燕紫:《张崟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3] 章燕紫:《平淡、恬静、写实、求真——论京江画派的艺术特色》,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
[14] 张家利:《张崟与京江画派》,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15] 包信源:《关于京江画派的思考》,《美术观察》,2006 年第 7 期,第 177 页。
[16] 张琼:《〈画筌〉对京江、虞山及常州等画派的影响》,《美术大观》,2011 年第6 期,第 48 页。
[17] 张淑斐:《论京江画派“实景山水”创作风格的形成》,《美术大观》,2017 年第1 期,第 70 页。
[18] 杨正宏编:《镇江博物馆藏明清书画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19] 镇江博物馆编:《镇江文物精华》,合肥:黄山书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