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吃货贝佳
即使中餐连锁强如海底捞,面对快速无序扩张陷入被动时,除了快速转身卸下包袱,然后修炼内功提高同店翻台率,也没有更好的应对方式,而当海底捞把这些做好时,摆脱危机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当然,更多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沉入海底。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海底捞终于彻底走出至暗时刻。
在2023的财报中,海底捞在营收和净利上都创下新高,2023年的财报中已经完全找不出2021年那时的紧张气氛。
2021年2月至6月,四个月的时间海底捞市值蒸发近2600亿港元,这家中国火锅的第一品牌开始陷入唱衰的风暴中,张勇也不得不出来表态稳定军心和市场,承认自己的之前的误判,并开始逐步修正之前的错误。
2022年3月,杨利娟接替张勇成为海底捞CEO,不仅继续执行上一年11月提出的“啄木鸟计划”,并且开始推行“硬骨头计划”,海底捞逐步企稳回升终于在2023年创下新高。
这个谷底反弹的故事,不仅是海底捞的翻身仗,也可以立即为一个现实主义者的救赎。
逆势扩张
2018年,海底捞上市前夕,张勇接受财新的采访,经常在媒体口中被称为“暴君”的张勇,此时面对镜头显得温和平静。
在被问及海底捞的扩张相关问题时,张勇说,“我的目标是要开遍全球,我们正在试点。”当时的张勇对未来充满信心,上市首年的财报也佐证了张勇的自信:2018年海底捞总营收169.69亿元同比增长59.5%,新开餐厅200家,翻台率为5次/天。
按照中国经营报的推算,张勇夫妇凭借海底捞的股份可以进入当年胡润百富榜第七名,同时也是餐饮行业首富。
2019年,上市后的海底捞继续高歌猛进,营收265.56亿,同比增长56.49%,新开门店308家,总门店数达到了768家,财报显示,这一年海底捞单单是租金支出就有2.4亿。尽管国金证券研报认为海底捞门店扩张的上限为1000家,但海底捞并没有放慢扩张的脚步,一脚油门来到了2020年。
年初,受到疫情的影响,海底捞中国大陆门店曾一度停业46天,甚至缺席春节档。此后,其门店虽然开放,海底捞依然严格执行防疫标准,限制就餐人数导致门店就餐人数大大减少。这是中国餐饮业的至暗时刻,但在不少人看来,这也隐藏着抄底机会。
张勇就在其中。
6月,张勇判断疫情9月就会结束,做出了扩张海底捞的决定。张勇的判断,站在当时的历史关口很难说有什么问题——2019年海底捞的原材料成本增长62.1%,但这更多是门店扩张导致的,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在2018年达到顶峰后首次出现下降,从前一年的5.0次/天降为2019年的4.8次/天,这在餐饮行业依然是标杆式的存在。而且,如果参照2003年的非典,判断疫情9月结束已经算是保守了。
于是,海底捞的狂飙开始于2020年的下半年。
这一年,海底捞以平均每天开1.49家新店的速度,净增530家门店。而如果只算海底捞开始加速扩张的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这个数字更加夸张——新开662家新店,其中许多门店开在三线以下城市。
2020年,海底捞全球门店超过1000家,尽管海底来门店规模迅速扩大,在疫情背景下租金支出却不升反降,2020年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同比下降1.8%,某种程度上的确达到了低价抄底的效果。资本市场对海底捞大开大合的扩张策略也报以期待——2021年2月,海底捞市值超过4500亿。
在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往往是一个故事的结局,如果海底捞是一个童话故事,那敲钟上市大概就是这个故事的完美结局,或者讲到大规模扩张股价飙升时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句号。
但商场并不是童话故事
回到地面
“企业领导要洞察人性,如果这点做不到,很难当好领导。但是对人性的洞察非常困难……任何的专业方法、数据,都不能洞察人性。”
这次,张勇也许没能洞察并警惕自己想要抄底的人性。疫情没有如预期般结束,事实证明海底捞在错误的时间按下了扩张加速键。
尽管海底捞由于火锅品类的属性,在标准化上有一定优势,但供应链、门店培训与管理在快速扩张中仍面临巨大压力,同时疫情导致封控常态化的影响也一直笼罩在海底捞头上。
在海底捞后来的回应中,相关负责人称,新开了500多家店意味着有500多家店经理没有经验,按每家店100名员工,就有5万新员工,这批人如何落融入海底捞文化并落地到服务,是对管理层的新考验和挑战。“海底捞的服务没有以前好了”“每家店的服务态度参差不齐”“黑海会员也没给果盘”等吐槽开始频频出现,沟通和服务维度也受到质疑。
海底捞被引以为傲的东西反噬。在错误的时机扩张的结果,也如实反映在财报中。
2020年,海底捞营收286.14亿元,同比仅微增7.8%,相比海底捞此前多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率,尤其是疫情前两年增长率超过50%的背景下,海底捞仿佛踩下了急刹车;2020年净利润3.09亿元,同比暴跌86.8%;翻台率也从2019年的4.8次/天下滑至2020年的3.5次/天。到了2021年,海底捞甚至出现了上市以来首次亏损,41.61亿的亏损几乎等于上市三年来盈利的总和。翻台率也下滑至3次/天——有证券机构曾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
资本市场给出的回应也非常直接——2021年2月到6月,短短4个月市值蒸发掉近2600亿港元。
早在上市之前,张勇就曾说过:“海底捞可能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第二种是食品安全出问题,一旦发生,海底捞可能明天就会关门,生死攸关。”食品安全方面海底捞没有出现过致命的问题,即使是2017年的老鼠事件最终也被海底捞得体的回应和整改安全度过,并没太多影响下一年的上市。但2021年时,张勇也许切身体会到了第一条的可怕。
这一年6月15日,海底捞举行了一场颇受关注的交流会,会上张勇一如既往地坦诚回应了许多问题,甚至由于部分表达过于直接,一度被下属打断。
在这场交流会上,张勇承认了自己对海底捞扩张时机把握的失误,“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2020年6月份我判断疫情在9月份就结束,但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台湾,新加坡的店还受疫情影响开不了。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值得庆幸的是,海底捞这艘大船,转身比想象中更快。
救赎
2021年11月5日,#海底捞将关停300家左右门店# 的tag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海底捞在公告中称,将于2021年12月31日之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的门店,并且决定开展由杨利娟负责的“啄木鸟计划”:持续关注业绩不佳的门店,强化部分职能部门,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等。
在这封微博发布的“致关心海底捞的朋友”公开信结尾,海底捞表示:“目前的苦果只能由我们自己一口一口咽下去。我们在此向大家保证,海底捞1000余家门店服务员的笑脸依旧灿烂。”此时距离六月的交流会已经过去近五个月,可以想见的是,关停是海底捞在综合各种方案之下的理性之举。截止11月5日收盘,海底捞报21.05港元,涨幅5.46%,距离上半年超过85港元的高点,已经回调了超过70%。
对于一家拥有超过1000家门店的上市公司来说,海底捞做出这样的安排颇为不易,更难得的是,海底捞调整的速度超过市场想象。到2022年三月,“啄木鸟计划”关停门店数超过300家,外界对此十分关注,认为这是海底捞自救的关键。除此以外,张勇还打折出售股份,以增发的形式募资20亿偿还银行借款。
“啄木鸟计划”除了止损,更核心的是借此优化提升运营效率。
根据往期财报显示,目前海底捞所有门店按照地域化小管理半径,由数位区域教练负责。区域教练的薪资源于门店利润提成,所以这会鼓励区域教练努力提升同店收入,与之配套的则是海底捞将决策权进一步下放。同时,门店利益分配格局也由“高底薪+分红”改为“低底薪+高分红”,这使得员工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这套组合拳的成效是立竿见影的。通过大巴车在演唱会门口引流,在餐厅跳科目三获得50亿次播放。在菜品端,海底捞强化了地域特色,海底捞上半年上架9款新品,区域则上架了多达143款特色产品,诸如北京地区的糖葫芦和糖人、苏州地区的小龙虾炒饭、广东区域的火锅生蚝等。
2022年3月,51岁的张勇卸任CEO,老将杨利娟接任——这是个很符合海底捞的安排,更喜欢内部提拔而非空降。
事实也证明张勇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接班人。
2022年的年终财报显示,海底捞2022年成功扭亏为盈,虽然营收同比下降20.61%为310.39亿,但净利润已经回正到13.73亿元,就在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还处于亏损状态。
上任第一年,杨利娟除了继续推行“啄木鸟计划”,还很有远见地拆分了海底捞的国际业务特海国际——这成为海底捞和颐海国际之后,张勇旗下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标准化+本地化”的产品战略,使得特海国际在中式火锅的风味基础上,尝试更多菜品上的可能。2023年,特海国际分别在不同市场和区域上架和推广新品,如“先喝一碗汤的麻辣牛奶锅”、“椰子鸡火锅”、“8秒劲道油豆皮”、“竹荪虾滑”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在各市场的具体季节或节日,特海国际也会推出对应单品。2023年,特海以115家门店,获得6.86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23,并且首次扭亏为盈。目前海底捞国际门店数量还不足中国门店的10%,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除了在海外市场持续发力,海底捞对副品牌也在不断探索,尤其是2023年疫情结束后,海底捞明显加快了尝试的速度。根据不完全统计,海底捞还曾开过10个餐饮副牌,光是在粉面领域的副牌就有十八汆·京味打卤面、捞派有面儿、秦小贤、佰麸私房面、乔乔的粉、孟小将米线,此外其还有主打水饺的骆大嫂水饺、快餐店五谷三餐、盖饭店饭饭林以及日料店大牟田。
这些品牌大部分走的是下沉路线,如乔乔的粉、佰麸私房面、孟小将米线等多款产品的售价约为充满性价比的10元。除了自己孵化品牌外,海底捞还通过收购的方式,拿下冒菜品牌“U鼎冒菜”、中餐品牌“汉舍中国菜”以及于纽约的面馆品牌“Hao Noodle”。
这些尝试大部分没有下文或者闭店结束,也再次证明了,即使是“富二代创业”,想在内卷的餐饮赛道成功跑出名堂也并不容易。除了面类和快餐,去年8月海底捞跨界在北京推出了高端小酒馆「囿吉山」;9月又推出平价火锅品牌「嗨捞火锅」;还推出了海底捞下饭火锅菜和一家烤肉子品牌,名字叫“焰请·烤肉铺子”。很难说这些正在进行时的餐饮赛道创业尝试是否会步前辈们的后尘,但这种尝试本身体现了海底捞在努力开辟增长的第二曲线。
在这些副品牌创业的同时,杨利娟在9月推出了“硬骨头计划”——将此前关闭的部分门店,恢复重开。从缩减规模到扩张,这说明,在经过阵痛后,海底捞已经重回理性扩张的节奏中。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在保证翻台率的基础上持续扩张是发展的基本逻辑,同时,由于海底捞独特的师徒制的存在,也需要新的门店来消化新长成的徒弟们,这也是海底捞需要保持扩张的内部压力之一。
财报显示,2023年海底捞新开9家,重启26家,关闭32家门店,相比几年前动辄上百家的开闭店,这个扩张节奏显得十分温和。超过千家店后,如何实现更高效的管理成为一个问题,这可能也是海底捞今年宣布开放加盟的原因之一,通过加盟这种商业模式的补充实现门店扩张。
2023年,随着疫情管控放松,海底捞也逐渐恢复元气,营收大涨33.55%至414.53,净利润同比增长227.36%至44.95亿,双双创下新高。经过三年努力,海底捞已经完全走出之前逆势扩张时期的阴霾。
作为一个低门槛+高度内卷的行业,海底捞触底反弹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绝佳的现代餐饮行业寓言。
即使中餐连锁强如海底捞,面对快速无序扩张陷入被动时,除了快速转身卸下包袱,然后修炼内功提高同店翻台率,也没有更好的应对方式,而当海底捞把这些做好时,摆脱危机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当然,更多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沉入海底。
而在这个时刻,回顾危机发生时张勇的话,则多了一分走出至暗时刻的侥幸。
“大家神话海底捞了,我本人非常反感,要想知道什么是名不符实,看看海底捞就知道了,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解决……”
回望海底捞最困难时张勇的发言,不难得出结论,商业世界只相信马基雅维利主义,只有务实的战略才能避免企业坠入深渊,而及时转舵的能力有时比制定策略的能力更重要。
也拥有系统的方法。
《外卖增长 菜单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