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每次他和他爸说的话,不是他想听的,他就哭哭啼啼。比如今天早上,他叫他爸开车送他上学,他爸给他开玩笑说走路去,他就哭哭啼啼了。
从三岁起,就隔一段时间就问我我死了咋办,有时候说着说就哭了,就说不想我死。有时候又说妈妈你去死吧,我有告诉他死是怎样的,他又抱着我说不想我去死。
有时候叫他睡觉他不愿意,我生气了,他就说我想妈妈去死,有事被他说烦了回他好的,他就哭了,我不要你死。
每次喜欢说反话,如果你回答他好,他就哭哭啼啼了。比如他说我不爱妈妈了,我说不爱就算了。他就哭哭啼啼。
小芭答:你好。
你给小芭发了三段较长文字,而且在开头没有跟小芭打一下招呼,直接就发过来,不知道是因为什么。生活中我们跟一个朋友隔了一个多月没说话,再说话时一般会先问候一下,至少称呼一下对方,对吧?
回到你的提问。你发来的三段文字有点长,小芭选了第一段。一次聊一个问题,产生一点新视角,就很好了。
首先,一个人哭哭啼啼不一定就会内耗。
一个人想哭但又不允许自己哭,或者他所处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不允许他哭,才有可能使他内耗。
第二,你说你儿子“哭哭啼啼”,一段文字里用了4次这个词。用“哭哭啼啼”这个词,似乎传达出一些不耐烦、一些看不上、一些评判——哭是软弱的、烦人的、不招人待见的。
作为一个从小爱哭的人,一个自己不记得但是大人说小时候在地上一坐哭半天的人,小芭觉得,不是哭有问题,是人们给哭赋予别的东西有问题。
一个人哭,是因为心里或身体难受了。
你如果给他的哭赋予别的东西,你就有了层出不穷的烦、怕、担忧。作为一个有能动性的主体,他也就有了可能,通过哭来“调动”你的反应。
他说反话,或者说关于死的话,你怎么说、你说什么,都能促成他的哭——这或许说明两件事:
❶ 这“煽情戏”天天上演,他看上去总哭,但你跳出来这个整体走远几步看,这每天上演的熟悉的互动模式,对他来说又熟悉又心安。
❷ 既然你正着说反着说、认真说开玩笑说他都可能哭,那说明他就是想哭,跟你说什么关系不太大。
一个人想哭就是可以哭的啊。
而你也正好可以放飞自我,当下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哭就哭吧,反正无论你怎么说他本来就要哭的。
这不是说要冷漠无情、铁石心肠地对待孩子,而是你给自己松松绑,你允许自己说错地说,不担心说了什么他又会哭地说。你的不内耗,他会观察到,吸收到。
内耗,不内耗,其实也没那么重要,没那么可怕。
“我就内耗了,我也管不了我自己,行不行?”
行的。
● 延展阅读,点标题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