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你好,小芭老师,孩子内心力量很弱,遇到任何事眼泪就会一直流个不停,比如作业有点多,比如需要去练琴,比如上学有可能会迟到,比如老师说了一句。
我太束手无策了,有时候她因为不想写作业而一直哭个不停或者辅导作业时纠个错也没骂她她就一直哭,我反而更火大,就开始暴力制裁,可能给她两拳,吼两嗓子。
我知道这是饮鸩止渴,但确是当时最有效的,如果好话说安慰讲道理大概就可以哭很久,越哭越大。
这种小孩怎么办啊?小芭老师,您有没有要推荐的书给我解个惑,本来时间已经很不够用了,职场妈妈也很累了,还每天内耗在她的情绪中。
小芭答:你好,跟你说件事。
几天前,一位妈妈写了两千多字的留言,向小芭咨询育儿问题。小芭找了心静的时间读完之后(毕竟是两千多字),发现她做得挺好的,于是就回复了她这一句话。
接着,她问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行为。
你猜小芭怎么回复的?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改进,现在,在后台,小芭能看到每位读者跟小芭的互动情况,留过几次言,点过几次赞、点过几次“在看”(而且能看到是给哪几篇文章点的),赞赏过几次,赞赏金额是多少。
因此,小芭看得到这位妈妈留言过21次,其中有十五六次是咨询育儿问题,七八次是写了长长的留言咨询育儿问题,点赞过6次,点“在看”0次,赞赏0次。
之前每一次小芭都回复了她,其中两次还写了文章来回复她。
这一次,小芭回复她说:请思考一个问题(可能你会不舒服),你从不给小芭的文章点在看,也没有赞赏过,但是你会来问小芭问题,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
很有可能,她看到小芭的这几句话之后觉得:小芭怎么不是那个温暖的小芭了?
你呢?你看了这几句话之后什么感觉?
有没有想:呀,那我留了几次言,点过几次赞?
小芭看了,你留过3次言,点赞0次,点“在看”0次,赞赏0次。
其中一次你的留言,是说女儿老哭,还摔东西,但平时又幽默爱笑,好矛盾。然后请小芭给你推荐育儿书籍。当时小芭给你推荐了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爱哭鬼小隼》《孩子的宇宙》,不知道你有没有买来读。
这次你的留言,又请小芭给你推荐书,小芭仍然推荐这两本,因为在《爱哭鬼小隼》中河合先生写了自己小时候爱哭的那些小故事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在《孩子的宇宙》中通过儿童文学和真实案例来解析儿童的内心世界,这两本书都能够帮助大人理解孩子。
而且河合先生不愧是给青少年、教师、家长、不同生活背景的成年人做了四五十年心理咨询的咨询师,他的文风读着感觉是在跟读者聊天,很轻松。
再来说,小芭为什么要那样回复那位妈妈,以及,小芭为什么要告诉你我那样回复了那位妈妈。
因为,如果小芭此前给的回复对她没有帮助,她为什么会再来咨询?如果小芭的回复对她有帮助,为什么她都不舍得给小芭的那么多文章点一次“在看”,赞赏几块钱?
为什么她只想从小芭这里获得对孩子的更多认识,获得有效的育儿方法,却不想给与小芭一些看见和反馈呢?小芭写文章、写回复是需要用心用脑用时间的,如果有帮到哪个人一点点,是值得这个人点赞、点“在看”或赞赏的。
小芭那样回复她,不是在指责她没做这些。可能她不是不想、不愿意,只是她没看到,没认识到。
然而,她如果想要更多地看见孩子看懂孩子,就需要打开自己此前不曾看到过的视野,需要做出一些此前不曾做的行动,一些更多地走出自我中心的行动,把「看见,欣赏,积极反馈,清晰、具体、有边界的要求」给与孩子、给与她自己、给与她身边的其他人(小芭是其中一个)。
你也是。
你可以做出一些此前不曾做的行动,例如,从不同的视角去看你的女儿,看见她即便不想写作业但每天还是做完了作业,看见她被妈妈给两拳吼两嗓却没有躺地上打死也不干她应该干的事,看见她「找到了一种对她来说适合的方式——哭——来纾解她遇到困难时的心理压力」。
人遇到困难时,为什么不可以哭呢?
为什么哭就一定等于内心力量弱呢?
老天爷让人会哭,难道是老天爷错了?
你每天要做好自己职场的工作,要做好妈妈这个角色的任务,你很累,你也可以哭的。
哭完了,擦干眼泪,继续做自己需要做的。
▼
小芭在有赞商城里没找到河合隼雄的《孩子的宇宙》,找到了《爱哭鬼小隼》,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 延展阅读,点标题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