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
切切实实地帮到自己
哪怕是在一个点上
哪怕是做出一次与以往不同的反应
文/海鸥
我发现昨天我能够做到一次,一次什么呢?把问题跟我这个人分开,没有自责。
我前两天因为要不要回家,买票退票一直来回在变。弟弟说,你总是在变。
我认识到自己的确总是在变,而且,当我决定要买票回家那会儿,我觉得不回家就不行。而过了那一会儿那种极端的心理状态之后,又觉着不回去也可以。
这怎么跟我这个人分开呢?
我这么来回变,是因为最近生活中发生的很多变化导致我的情绪和想法就是会这样极端和多变。但这种极端和多变并不完全等于我这个人。我也还有其他稳定的方面,比如每天都会读书,每天都会伸展,每天都会散步。
李松蔚老师在他的著作《心理学讲义》的序章里面,讲六大心理学流派。其中之一是结构主义心理学。
结构主义心理学从拆解变量入手,把心理学研究定位到一个个具体的心理结构。比如人的听觉反应时长,人的记忆和遗忘。
艾宾浩斯就是研究人类的记忆、遗忘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对于学过的知识,头一个小时内会遗忘50%,一天后会遗忘70%,再往后又会遗忘一些,但不会全部忘掉。
因此,“艾宾浩斯记忆法”说的就是重复学习。
当你想掌握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个知识点,最好在当天重复读两三次,接着每天重复一次,1周后可以隔几天进行一次复习。这样一个月后,遗忘率可以控制到2%。
再往后经过一两个月、半年进行一次复习,时间间隔越来越长地去复习它就可以。这样做,用最少的重复次数,取得最牢固的保持效果。
这种记忆策略,被大量地应用在外语学习中。
◎
还有一位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叫铁钦纳,他做过一个总结,说他们在研究人的心里有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读到这里时,我想到在播客TIANYU2FM的一期,听到哈佛大学脑科学博士刘鼎说的那句“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是因为我们可以思考人生的意义”。
就是说,我们有这个心智能力,我们的心理有这个能力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而到底有没有人生的意义,本来就没法确定,因为“人生意义”这个概念、这种内在感受、这种价值判断,是人类创造的,是跟人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地域高度相关联的。
◎
结构主义心理学,它看待人的视角是:不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而是把人看成人的心理有什么,有一个一个的变量。
这种视角对生活的意义,李松蔚老师在这本书里用了三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是,你去解释一个人的行为的时候,把这个人拆解成不同的心理结构——问题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身上发生的一些心理过程,发生的一些变化。
李老师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最先做的事就是把问题和来访者这个人分开。
比方说一个来访者被诊断出抑郁症,咨询师不会说“你怎么这么抑郁啊,就不能乐观一点吗?”不会这么说的,不会把这个抑郁等同于他这个人。
而是会说“你的抑郁处在峰值,所以对什么事儿都提不起兴趣”。在这个说法里,来访者本人和他有“处在峰值的抑郁”,是分开的。
一个人的情绪,认知过程,思考方式,人格特征,都是这个人所拥有的不同的心理结构。都不能等于这个人。
这启发我做到了一次,把自己和自己的“问题”分开看待,不责怪自己。
◎ 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李松蔚著作《心理学讲义》:
这本书的内容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