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后 只聊真相⬇️常被和谐 点预约听深度直播
模式一:你来出资,管理员做投资,盈亏多少和他无关,风险完全由你承担,无论盈亏多少管理员固定收你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模式二:你来出资,赚了,收益你和管理员7:3分配,亏了,完全由你承担。无论盈亏多少管理员固定收本金2%的管理费;模式三:你和管理员约定一个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收益部分归管理员,亏了,由你承担损失。模式四:你和管理员约定一个保底收益,如果赚了,你俩7:3分账。如果亏了,管理员也得按保底给钱,管理员不收管理费。第一种叫公募基金(大A和券商也算);第二种叫私募基金;第三种叫银行理财,第四种叫储蓄分红险;为什么我这些年不再买公募,不买私募,也坚决不碰易燃易爆的理财产品?说说底层逻辑。这种模式意味着替我管钱干投资的团队,每年坐收管理费,既不跟业绩挂钩,也不承担我的亏损。这样的机制下,如果你是基金经理,你最关心的不是收益,而是做大规模。因为这样才能收更多无风险管理费。这就能理解为什么之前有那么多明星基金经理被创造出来,因为要放大赚钱效应,因为只要蛋糕做大,管理费就能旱涝保收。一个不以帮客户多赚钱做底层驱动,并且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模式,我不会把钱交给他们管理。你给他1000万,它拿走你2%管理费,20万先给他发工资。然后拿980万开始投资,赚了他3你7,亏的钱,全亏你的。那请问他会用什么策略帮你管钱呢?这种机制下,管理员并没有风险损失的厌恶,因为保底收入已经从管理费扣走了。他所有的超额回报都来自于超额收益,那么干风险高,收益大的事,才能多赚钱,反正亏了算你的。它会给你一个预期的收益,通常不太高,现在3%多一些,以前行情好的时候,这种理财经常用上一年实现收益率来宣传,结果这两年都亏惨了,就换成成立以来年化了。反正那个高说哪个,也不承诺承担风险。赚到了,多出来都是机构的 ,没赚到,机构也不亏,反正亏了算你的。还有更危险的,乱承诺高收益的理财,更是不能碰。之前多少暴雷的,不需要我再举例子,这轮受伤的都是有钱人。另外,不碰理财类产品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国内经济并无转好迹象,收益率高的"基金"产品,包装越复杂的产品,越存在底层资产的风险。跟你约定保底收益,损失他承担,超额赚的钱你俩7:3分账。有人说还有这么好的事吗,当然不是白赚的,你要钱放得久,起码6年以上,这个模型才划算。时间越长,收益模型越好,IRR可以去到6-7%。9.24央行一揽子政策是剂猛药,有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感。
然而国内经济并无转好迹象,一揽子政策随猛,但没有什么速效药能马上医好龙体。于是,缺乏基本面的大盘就成为了政策和情绪主导的大剧场。现在是不是牛市不能下结论,但猴市是肯定的,上蹿下跳翻来覆去。
明年赤字率3%,财政肯定吃紧。填补赤字的结果,要么发债,要么收税。
债,已在大额发行,更多的也在“走流程”,但本质上,债只是资金缺口的短期换长期,缺的依然是缺的。
眼下解决的唯一方法,就是税。
税从哪来?一边在给企业减税降费,另一边必然增加对“人”的税。普通人减税,有钱人加税(富豪海外利得税已在执行)。金税四期上线,全部裸奔,一清二楚。税是一定要来的东西,不是商量,而是通知。面对税,要用的工具就是保障类的资产,比如终身寿险、分红储蓄。这种资产,年化6-7%收益率是其次,最关键是它是有法律属性的工具,收益并不需要被税、不会被查封、被抵债、被法拍、被离婚、被分割。
就像买一把锁,咱们首先考虑的是结不结实,而不是它好不好看。⬇️ 链接楼姐:更多说不了的深度内容、投资逻辑都收录在 #财经解码 合集里,如果想看,请长按下方图片链接我,围观我每天朋友圈最新分享,还有干货直播通知大家。目前免费,之后会出收费合集,因为投资的认知价值,实在是太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