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各市中考真题记叙文阅读汇编
——
一、现代文阅读
(2024·山东枣庄、菏泽、聊城、临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春
王剑冰
①这天早上,整座泰山,变成了一座通体深红的山。空气的明净通透,使得深红没有一点杂质,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釉彩。
②泰安人说,这景象一年也见不到几回,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③《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处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泰山那雄重盘礴的山体,有着直达心灵的神秘色彩,有着安定、康泰的丰厚内蕴。泰山也便承载着“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④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鹰的叫声。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
⑤泰山上的植物在云雾中发育,逐渐挺直自己的腰杆,实际上是挺直了自己的个性。这些植物,有些是独立的个体,有些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开出了小小的花朵。还有,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⑥泰山展现的不光是岩石,也有另一种生命的渲染。我虽然叫不全它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它们悄悄汇集、增添着泰山的风采。
⑦四下里流淌的泉溪,将大山深处的信息传递出去。鸟儿有使不完的劲,它们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从这个山头飞到那个山头,从那个山头再飞向另一个山头。风这里摇那里晃,没有一时消停,把崖间的野青茅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翻过去。
⑧随着时间变化,那些植物更不一样了,为山体染了浓浓的一层墨绿。就此知道,泰山的春天真的来了,泰山的春天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色彩都会呈现。
⑨天上的云一大块一大块的,而且压得很低。暗蓝的云与白色的云交叠着,在风中翻来覆去地滚动。这个时候望向泰山,也就看到了云海奇观。
⑩泰山从浓重的云团中奋然而出,那些“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石刻格外亮眼。难怪大诗人李白站在山顶狂啸: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⑪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壮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正如哲人所言,是一部宏大的人文与自然的教科书!
⑫渐渐地,一个动人的景象显露出来,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他们知道,只要攀登,就能到达心中的那个顶点。
⑬俗话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天是一年的开端,春天攀登一回泰山,就好似人生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⑭在泰山,从红门到山顶都会看到“登高必自”“惟天在上”的各种启示。人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说“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人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给人以无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与勤奋,需要决心和勇气。登泰山,也等于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超越。
⑮看,登山的队伍中,有老人有孩子,还有挑山工。无论雨雪风霜,泰山挑山工始终与攀登的人们一路相伴。多少年来,他们凭着坚忍与毅力,将人们所需挑上山顶,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登山者看到他们,立时就有了参照,有了鼓舞,有了劲头。
⑯朝晖洒满了泰山,亦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一页又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⑰春天来了,春天的泰山迎接着登泰山的人们。登山道上,人们或者都会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描绘了春季生机勃勃的泰山,由景及人,抒发作者对泰山和攀登者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使用“通体深红”“釉彩”等词语,描写早晨阳光照耀下的泰山,用词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第⑭段引用名句,指出泰山给人的深刻启示和带来的无限精神,并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D.文章紧扣“泰山之春”,使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景、情、理融为一体,读来意趣盎然。
2.读完文章,你与同学一起品味语言。
小鲁:我读到第②段“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时,觉得这句话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有一致的地方,请你赏析一下吧。
你:(1)
小元:第④段“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中“划”“冲”“拉”三个词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你:(2)
3.第⑮段说挑山工“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你们小组想以“泰山之春”为题拍摄短视频,参加“奋进中国”作品展示活动。你想在短视频中使用下面哪个场景?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场景一: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场景二: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
(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还乡记
徐海蛟
①“再也不能在这儿待下去了。”二十六岁生日那天,杨敬业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明天,一定要离开这地方。”
②这是杨敬业生活了二十六年的村庄。他喜欢那些曲折的巷子,喜欢黄昏的田埂,喜欢四季葱茏的青山,喜欢清澈甘洌的溪水,喜欢村南那棵巨大的银杏……可这一切,并不能留住杨敬业。
③三年前,一趟上海的远行,让他突然意识到世界的辽阔。城市里有那样多的路,通往那样多的地方:而在城杨,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向东面去的小机耕路,另一条是向西蜿蜒伸展的古道。生活在这里,除了望不到头的山,除了一亩三分地,还能看到什么?
④杨敬业十八岁,开始学木工手艺。在他眼里、手中。木工不单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艺术活。即使做个简单的衣柜,他也要在柜门拉手上做出芙蓉花造型,就连改造濒临坍塌的牛棚。他也要顺带在木柱上雕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他的手艺多半用不着,他的审美意趣也不被理解。于是杨敬业落了个“花活木工”的绰号,就是说他干活花哨。杨敬业想不明白,他就是想让村民感受到美,怎么就成了一个笑话。他本就不喜欢村里人疲沓将就的样子。从这个外号开始,他讨厌起城杨来了,下定决心将来要离开。
⑤离开时正值秋天,路旁小雏菊开了,田野里晚稻熟了,杨敬业心里生出了丝丝离愁,但他没有回头。
⑥到了上海,他在一家装修公司里做木工,因为手艺精细,常得到雇主好评,过了几年他自己开了家装修公司,赚到了第一桶金,自此打开了局面。这个从小山村走出来的小木工用十年时间摇身一变成为装修公司老板。
⑦有一天,杨敬业接到妹妹打来电话,说老父亲的手骨折了——邻居养了一群鸭冲进父亲的菜地,将一畦刚冒出土的鸡毛菜扫荡一空,父亲去理论,双方起了争执,邻居一操,父亲倒在地上,摔断了胳膊。
⑧杨敬业连夜开车赶回城杨,本想找邻居理论,但两户人家已经在村委会协调下和解,父亲先去治疗胳膊,对方负责后续医疗费,“这样就结了?”杨敬业咽不下这口气。母亲说:“人家拎着一篮鸭蛋上了门,诚诚恳恳的向你爸道了歉。”
⑨这令杨敬业很憋屈,他发现了自己带着一腔正义赶来,却有拳头砸向棉花的感觉。第二天一早,他便驱车离开了老家,这个地方真是难以改变,不仅改变不了面貌,也改变不了人心。
⑩往后几年,杨敬业会在春节把父母接到上海,自己却没回过城阳。直到父亲动了手术,他将公司交给了副总打理,赶紧回家照顾。
⑪再次回乡,杨敬业觉察到了村里的变化。古道整饬过了,村庄变洁净了,躲在角落的垃圾不见了,这些都是外在的变化,用杨敬业的话说,只是“面貌”不代表灵魂。
⑫不过这段时间,这个古老的村庄修正了杨敬业的一些认知,村民们其实并不像他原来想的那样。比如邻居听说杨敬业的老爹动了手术,特意从鸭群里挑了两只肥大的老鸭送来。杨敬业还发现村里出门不用上锁,下雨前必有人帮忙收被子。在他心里,村民的善意,质朴细小,就像田埂里蹿出来的小花,热烈自然。
⑬父亲恢复的很好,杨敬业又要离开阳城杨了,这次他有了一些留恋。
⑭回到上海后,他开始悄悄关注家乡的发展。一天,杨继业看到新闻里播放着三个篾匠用近两千斤毛竹,在村口做出一个大型装置艺术——“竹编草帽”。那个村口如此熟悉却又陌生,杨敬业迫不及待的要回城杨看看。
⑮回村的路开阔井然,杨敬业驾车行在其中,青山次第打开村庄,渐渐入眼,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城杨正经历着一场蝶变——艺术学院的教授带领团队进驻城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城杨那些土生土长的村民,也被激发出艺术细胞。
⑯岂止是艺术细胞,梦想和热情也被激活了。千年银杏树旁,村民开了间书吧,里面满是来看书的老乡。几百颗富有创造力,身怀梦想的心,冲破了岁月的尘土,纷纷勃发起来。城杨已经不是过去的城杨了。
⑰一个村庄正轰轰烈烈的生长着。
⑱在那棵千年银杏树下,杨敬业抚摸着破裂的树皮,禁不住想,银杏树见证了村庄的故事,也即将见证一个新时代,一个属于这片土地和人们的时代,和煦的风吹来,银杏叶簌簌作响,仿佛在回应杨敬业心里的声音。一个念头自内心深处冒出来:“我是不是应该回来,为这里做点什么呢?”
⑲杨敬业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回城杨!
5.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四段叙述杨敬业学木工手艺及做精美雕花等情节,表现了他的审美意趣。
B.文章第七、第八、第十二段写与邻居相关的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C.文章中杨敬业第二次离乡时的心情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他对城杨充满留恋与不舍。
D.文章第十七段中“轰轰烈烈地生长着”形象地写出城杨村被激发活力后焕发的生机。
6.文章第四段构思巧妙,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
7.结合语境,赏析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他心里,村民的善意,质朴细小,就像田埂里蹿出来的小花,热烈自然。
8.文章结尾写到“杨敬业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回城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
(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颜顺的作战靴
李宏
①坑道驻训任务终于结束了。
②大雪将远山近岭染成了银白,已经100多个小时没有见到日光月光的官兵们尽情地在厚厚的雪地上奔跑撒欢,打起了雪仗。此时,巴颜顺却独自蹲在雪地里脱下了靴子,表情很难看。
③营长走过来拍了拍巴颜顺的肩膀:巴班长,脚上的伤病犯了?巴颜顺迅速将靴子穿上,系好鞋带,站起来望着远天,自言自语地说,这雪算个啥啊,比我家乡的雪小多了!
④巴颜顺是某导弹旅的老兵,身高1米9,面孔黝黑,是训练发射场上数一数二的好手。
⑤那年,巴颜顺参加实兵实装演习,他所在的发射四营接到命令,务必一小时内全员全装到达指定区域。意想不到的是,经过花椒溪时突遇上游暴雨泄洪,桥梁被冲毁,河水漫涨。长长的装备车队被洪水阻挡在了岸边。旅长盯着湍急的河水注视了一阵,绷着脸问驾驶员,安全行驶到对岸有多大把握?驾驶员神情紧张地说,只有一半。旅长当即否定,百分之九十九都不行,我要的是百分之百!
⑥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巴颜顺却一直没有闲着。他先是捡了几块石头,由近至远,扔向漩涡套着漩涡的急流中,又将背包带连结在一起,一头系在腰上,一头塞进连长手里,脱下作战靴,往岸上一扔,说:我去试试水。从对岸回来后,他一脸严肃地对营长说,让我来。
⑦旅长亲自将作战靴递给了巴颜顺。巴颜顺蹬上靴子,轻轻一跃,身手矫健地攀上一米多高的驾驶室,踩离合,点火,轰油门,平稳地将重达数十吨的导弹发射车开到了对岸。随即,演习部队的所有车辆也全部沿着巴颜顺刚才行驶的路线涉过花椒溪。后来,旅长对营长下了命令,务必在一年内把他培养成技术尖子。
⑧果然,一年后巴颜顺成了导弹旅的骨干。当兵22年,他驾驶过4种型号的导弹发射车,干过4个岗位的操作号手,亲手将两种新型号导弹发射到数千里外的预定地域,多次立功。有时,他还会得意地在新兵面前吹嘘,当年的旅长,如今的基地首长,还为他拎过战靴呢。
⑨南方的雪说化就化了,前两天还漫天白雪,隔几天就冰消雪融,营区周围的农田里麦苗已经拔节,杏花也含苞待放。
⑩一天,夜间紧急集合。连长点名让巴颜顺出列,质问他为什么不按规定着装。一瞬间,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巴颜顺身上。只见他身上穿着新作训服,脚上却穿了一双老式作战靴,格外显眼。解散后,连长找到巴颜顺,问他是不是新发的鞋不合脚。巴颜顺没说话,在一块石头上慢慢坐下,脱下靴子又脱了袜子,一双缠着纱布渗了血的大脚展现在了连长面前。
⑪原来,巴颜顺的脚本来就宽大,加上之前执行发射任务受了伤,穿新鞋一直磨脚,只好穿旧鞋。
⑫一直站在旁边的营长蹲下身子,看了巴颜顺的脚伤后说,你安心准备带兵参加实装操作比武,必须从今年补充的新兵中带出至少5个全能号手。靴子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⑬接到任务后,巴颜顺除了完成新兵日常训练任务,每天还给他们一招一式地“加餐”。一个月后的比武大赛中,巴颜顺带的兵全都名列前茅。
⑭比武结束的第二天晚上,连长告诉巴颜顺,下周首长要来检查工作,你可别再吹乎首长为你拎靴子的事,之前说过你多少次了。巴颜顺说,保证不提了。
⑮晚餐时,他记住了连长的提醒,取了餐,悄悄地去了离首长最远的那张餐桌。刚坐下,连长走了过来:巴颜顺,首长请你坐他旁边去。
⑯巴颜顺迟疑了一下,端了餐盘坐到了首长对面。首长一脸幽默地问巴颜顺,听说你经常跟大家说我当年为你拎过靴子?巴颜顺一下羞红了脸,忙回答:我吹牛的。首长摆摆手说,我就喜欢你这种本真性格,这次呀,我还真的是给你拎靴子来了。首长将一个纸盒子递到巴颜顺面前说,这是按你的鞋模定制的,以后应该不会磨脚了。你们营长在报告中专门就你的情况做了汇报,我让有关部门专门调研了,全基地还有三例与你类似的情况,我们一一解决。
⑰又到了进坑道驻训的日子,没有阳光,与世隔绝。好在,连队还有巴颜顺,巴颜顺还是巴颜顺。熄灯之前,他又给新兵们吹嘘起了这么多年来他带新兵训练的事。当然,还有这双新作战靴。
(节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9.小说中的巴颜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具体事件简要分析。
10.请结合语境,品味小说的语言。
(1)第⑦段画线处,句式短小,富于表现力,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请品味第⑰段中加点字“又”的精妙之处。
11.首长给巴颜顺送作战靴这一情节是否突兀?请说说理由。
12.“作战靴”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偷书记
何君华
①我实在太喜欢那本书了,那本精装的带插图的《西游记》,每次去新华书店我都要“狼吞虎咽”地读上几页。
②我在苏木(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乡级行政区)念寄宿初中,我们每天下午5点放学,6点上晚自习,这一个小时我们用来吃晚饭和自由活动。我没时间吃晚饭,也没时间自由活动,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就头一个冲出教室,跑到位于苏木街道中央的新华书店去读《西游记》。新华书店五点半关门,如果不跑快点的话,看不上几页我就得“打道回府”了。
③我在我们家的黑白电视上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可是电视剧拍得有点不过瘾,而这本插图版的《西游记》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插图精美,简直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精气神都画出来了。
④新华书店的售货员跟我已经很熟悉了。每天等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店门口时,他总是要微微地冲我点点头,或是笑一笑,或是跟我打趣:“哟,再不来我可要关门啦!”
⑤我不好意思地冲他笑笑,然后便冲进最里面的那排书架前,熟练地在第三层书架上找出那本《西游记》,争分夺秒地读起来。
⑥苏木初中跟新华书店有一里多路程,留给我读书的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你不知道,20分钟时间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简直太短暂了。很快,读得入神的我便会被那句熟悉的提示语打断。彼时不知道售货员已经呼喊几次了,可我此时此刻方才听到。我依依不舍地将书放回书架上,又马不停蹄地跑回学校食堂去打晚饭。
⑦是的,我总是最后一个赶去食堂打饭,这时往往已经没什么可吃的了,可我并不觉得后悔。
⑧我实在太喜欢这本书了,我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可怕的念头——我要把那本《西游记》偷回来!
⑨是偶然发现新华书店后面连接库房门的门闩没有真正上锁的。售货员每次去库房里取书都是轻轻地将它掩上,并没有将锁锁上,而库房的后门则是从里面通过门闩闩住的。也就是说,我只要趁售货员不注意,将库房后门的门闩偷偷抽开,再将库房前门的门锁虚挂在门闩上就可以了。
⑩晚上8点,晚自习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就迫不及待地像哈萨尔的神箭一样射向新华书店。跟以往不同的是,这回我走的是新华书店的后门,而不是正门。我用手一推,库房的后门果然开着!我的心扑通扑通直跳,我摸进库房,再摸开库房前门,在熟悉的位置上“拿”到《西游记》,然后将两道门轻轻掩好,头也不回地跑开了。
⑪我将《西游记》藏在宿舍床铺的枕头底下,不敢拿出来示人。这一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一放学就跑去新华书店,可我又不敢当着同学的面将《西游记》拿出来读。这种感觉太熬人了,我盼望着周末快点到来,我好拿着书回家去读。
⑫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额吉(蒙古语,母亲的意思)赶着羊群出去了,我便迫不及待地将《西游记》从书包里掏出来,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⑬“你手里拿的什么书?哪里来的?”我读得太入迷,不知什么时候额吉已经站在了我的身后。我吓了一跳,额吉见我惊吓过度的样子,心中似乎已经明白了一切,我便不打算隐瞒,将去新华书店偷书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额吉。说完,我等着额吉将原本用来赶羊的皮鞭抽打在我身上。
⑭可是过了许久,额吉手中的鞭子也没有扬起来。额吉忽地瘫坐在地,放声大哭起来:“我到底做了什么,竟生了个窃贼!”我跪倒在额吉身前,不停地向额吉认错,祈求额吉的原谅。
⑮额吉抹干眼泪,带着我和那本《西游记》来到了新华书店。面对那么信任我的售货员,我早已经羞愧得抬不起头,而售货员其实早已经知晓一切:“你每次来都读那本《西游记》,现在这本书不见了,我当然猜到了是谁拿走了它,但我相信,你一定会将这本书还回来……”售货员没有用“偷”字,而是用了“拿”字。
⑯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地流下来。
⑰额吉将兜里拉拉杂杂的零钱全部掏出来,摆放在柜台上,买下了那本我心爱的《西游记》。我知道,那些钱的数额远远超出了书的定价……
⑱这本插图版的《西游记》如今仍摆放在我的书架上,尽管已经读过多遍,它的书页也已经泛黄,但我确信,我将一辈子珍藏它。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4-05-06,有删改)
13.【读·理】根据下面的提示,梳理小说情节。
14.【读·析】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作用。
15.【读·品】品读第⑯段,结合上下文分析“我”的心理。
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地流下来。
16.【读·悟】阅读要关注文章的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我将一辈子珍藏它”意蕴的理解。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微弱的光亮
黄海子
①晚上7点,我在盘山公路上开着车。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②我们此行的车上共有三人。我把车停在路边,下了车,坐在副驾驶的大姐也随我下了车。“这天气真是的……”大姐说。“要不我们回吧?这大雾确实不能再往前了。”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③没有风,路边看不见的树滴滴答答地滴着水。公路上除了我这辆车,再没有车驶过。我感觉浓雾里那些细小的雾的颗粒,慢慢地钻透我的衣服,贴上我的皮肤,我感觉到了隆冬才有的寒冷。而滴答的水声,让整个夜显得孤寂又没有生气。
④大姐是我不久前才认识的,60岁左右,人清瘦但很精神,我们同在一个助学群里。我们此行是去山里的一所学校开展调查,调查那里有多少孩子需要资助。
⑤我们在小镇上吃午饭的时候,同行的另一个人告诉我,他是冲着大姐的“精神”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他说,大姐早就退休了,老公走得早,孩子在国外生活,接她去国外定居,她去了不喜欢那边的生活,一个人跑回国来了。跑回来的原因还有一个,她想聚一帮人,在她有生之年,资助一些需要资助的学生。
⑥车上的人见我和大姐有一阵没说话了,便放下车窗喊我们:“大姐,你们两个上车来商量。”我和大姐上了车,
⑦大姐问我:“导航上我们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我说:“还有5公里国道、3公里村道。要是没有雾,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到达。”同行的另一人搭话:“我们往回走,到镇上有多远?”我说:“距离与到目的地差不多。”大姐见我们都想要返回,急忙说:“不能返回!”我和同行者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大姐说:“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出发前给学校的老师打了电话,叫他把需要资助的孩子和孩子家长都叫到了学校。山里孩子的家离学校都不近,答应了他们,就要守信。还有一个原因,明天一早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调查,我们拖一天,其他学校的孩子就会多一天期盼。”
⑧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转过身对坐在后面的同行者说道:“你不会开车,我虽然会开,但是眼睛不好,这样吧,我们两个下车去用手机电筒给车照路,连着车灯的光,我想应该看得见路,我们能早些到。”然后对着我说:“你慢慢开车跟着我俩,你看如何?”
⑨我不同意,决意要大姐开车。最后大姐生气地说:“我知道你为我好,可是我眼睛真的不行了,从车玻璃看出去只看得到雾,一点路面都看不到,所以这车必须得你开。”
⑩正当大姐和同行者下车准备给我照路的时候,大姐的电话响了。是学校那边打过来的。大姐在电话里说:“不用不用。我们在公路上,雾是很大,我们开得慢,麻烦你们多等我们一会儿,不用来接我们,更不用来给我们照亮,我们开慢些就行,我们一定会到……”大姐接完电话,就下车给我照路去了。
⑪我随着大姐的身影,慢慢地开车往前行。凭脚下加油的力度,我断定我们到了一个很陡的上坡路。突然,我看见大姐的身子一晃,整个人栽倒下来,朝着车头滚了过来。我吓得有些手足无措,急忙停车去查看状况。准备扶大姐的时候,她自己却站起来,嘴里嘟哝着:“这该死的石子,我踩石子上了,溜了脚。”
⑫大雾里,大姐身裹雾气,拍了拍身子,倔强地继续探路。在她拍身子的时候,那些裹在她身上的雾变得缥缈起来。
⑬我刚上车,恍惚听到了呼喊大姐名字的声音。再仔细听,是很多声音在呼喊大姐。慢慢地,有微弱的光亮从陡坡往下缓缓下来。先是昏黄的几颗,然后是昏黄的裹着雾的大团,继而是几大来,在雾气里格外明了。
⑭是老师、学生、学生家长来接我们了。那段被雾埋没的路,一下子就明亮宽敞起来,我的眼睛却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模糊了……
⑮多年后,大姐在大雾里说的一句话,一直像那天大雾里的微光一样照亮我前行的路。
⑯她说:“哪怕微弱得只有丁点的光亮,连起来,就能照亮人前行。”
(选自《党员文摘》,有删改)
17.通读全文,说说题目“微弱的光亮”的含义。
18.第⑤段从记叙顺序上来看属于 ,其作用是 。
19.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大姐的“沉默”,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大姐当写时的内心活动。
(1)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2)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
20.简要概括文中大姐形象的主要特点。
21.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表格。
环境描写 | 主要作用 | 探究小结 |
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 ① | ③请对如何写好环境描写提出两点建议。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节选自《社戏》) | ② |
(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赴远
张建春
①眼前黑得很,续和躺在冰冷的床板上,周身疼痛。疼是从骨头里传来的,拉扯着血疼、肉疼、筋疼,似乎身上的每一寸皮肤都疼。或许正因为这疼,续和才知道自己还活着,活在牢房里。
②续和咬了下自己的舌尖,用力咬咬出了血来,依然不疼,此处的疼被大疼掩盖住了。续和忍不住呻吟了几声,但随即咬紧牙关,将铺天盖地的疼吞咽了下去。
③疼是刑具和掌控刑具的人留下的。大刑一夜,把天都疼亮了。施刑的人在愣怔中放下了鞭子,续和像破被絮一样被扔进了不辨昼夜的牢房。
④破被絮是没人问的,续和在牢房里感到孤寂,漫天的孤寂。续和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得出的结论是没留下任何破绽。续和是在庐西名为“掠影书店”的暗房里,销毁了所有文件和同志们留下的蛛丝马迹后泡了一杯绿茶,小口地啜饮着,坦然被捕的。
⑤被捕、坐牢,续和经历过不止一次,加上这一次,三次了。第一次侥幸逃脱,第二次在受尽酷刑后,被同志们营救出了。现在,竟然又一次落入敌手。续和苦笑了一声,苦笑声不大,却震落了牢房顶的蛛尘。
⑥续和恢复得快,一算时间,踏进牢房二十天了。二十天里除了一次用刑审问,再也没人过问。敌人忘了吗?续和心里想。
⑦续和的身份早暴露了,是挂了号的。一名共产党的要员,被逮住了,许多人弹冠相庆,庆功会都开了好几次。敌人认定续和是不会开口的。如若他会开口,第一次、第二次被逮住时,还不“竹筒倒豆子”?
⑧孤寂是难熬的,比疼痛还痛苦,续和心里有数。一场心理战开始了,就看谁熬得过谁吧!
⑨敌人沉不住气了。第二十一天敌人从牢房门的窗口扔进了一沓白纸,还有一支笔。续和明白,这是让他写呢。
⑩续和的笔头子好着呢,曾化名写过小说、散文、诗歌,当然都是宣传革命的。纸和笔对续和充满了诱惑。续和喜欢文字,他有过打算革命成功了做一名作家。
⑪写什么呢?写信吧,给母亲写,给妻子写。
⑫时间有的是,信写得长。写给母亲的信内容多是问安,回忆些小时的事。写给妻子的信柔和。续和爱妻子,妻子也深爱续和。
⑬牢房里的信是没私密性的,如发在报纸上的文章,谁愿看谁就瞅上几眼。敌人是会研究的,是要在字里行间探索秘密的。
⑭续和写信上瘾了,天天写,跟母亲和妻子就有那么多的话。好几年没见母亲和妻子了,憋了一肚子的话自然话多。写多了,续和又有了想法——给信编了号,比如“与妻信十五”“与母亲信十六”等。在写“与母亲信二十”后续和意外地收到了母亲的回信。
⑮无疑这是敌人的一种策略。
⑯收到母亲的回信,续和就像过节。续和从母亲娟秀的字迹上,闻到了母亲的体味,也看到了母亲心疼的颤抖——信上有泪渍,洇染在字里行间。一种愧疚油然而生。
⑰妻子的信也来了。妻子的信告诉续和,母亲是如何变卖家产,四处打点,在营救他。续和突然狂躁起来——营救得了吗?
⑱难得有一天,续和没给母亲写信。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给妻子写信,写来写去,就围绕着两个字:赴远。续和告诉妻子,他要赴远方去,意已决,停止无意义的营救。
⑲第二天,续和又正常了。先是给母亲写信,大约是写到童年的趣事,竟呵呵地笑了起来。续和家是庐西大户,他在家可是四少爷呢。续和不做少爷,做革命者,是续和家天大的事,唯母亲默许。续和爱母亲,敬重母亲。
⑳妻子来信了,告诉了续和家中发生的事——五弟生了个儿子,哭声很是嘹亮。续和高兴,但又遗憾,妻子怎不写他们的儿子?可能妻子认为续和不配为父亲——儿子出生后,续和仅见过一面。
㉑续和打破常规,给未见过面的侄子写信。想了半天,不知侄子的名字,抬头如何写?最终决定,写“赴远吾侄”。信洋洋洒洒,可这信侄能看懂估计得是十年后的事了。十年后是什么样的世界?续和有所向往,就把这向往写进去了。
㉒写给侄子的信没有编号。一沓纸写完了,给母亲、妻子的信编号到了八十五号,续和在牢里已度过了一百零五天。
㉓是春天了,敌人决定下毒手。
㉔“赴远”的一天到了。续和整整衣襟,迈着大步走向刑场。到了刑场续和忽觉心中略有欠缺,便招手,对行刑的人说:“纸笔。”行刑的人有些迟疑,有人摸了摸口袋,掏出烟盒。烟盒里尚有一根烟他点着了,将空烟盒递给续和。
㉕续和展平烟盒写下:“教育吾儿继承我志;勿告母亲,替我收尸。”想了想,又添上一行字:“与妻信之八十六。”
㉖枪声响了,血汩汩地流。正是红花开时,花一路向前开,流动着赴远。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你班准备将上面的小说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清明节“致敬先烈”微电影展评。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导演说戏】
22.说剧本。请你向演职人员解释续和给侄子取名“赴远”与“‘赴远’的一天到了”中“赴远”的不同含义,并说明小说以“赴远”为题的作用。
23.说角色。为让演员全面、准确把握所饰角色,请你概括“续和”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电影拍摄】
24.请举例说明本文的几种叙述方式,并从小说技巧角度简述其综合运用的作用,以利于微电影分镜头的交错拍摄。
【后期制作】
25.请完成附加镜头和片尾配乐工作。
(1)小说结尾言犹未尽。你认为在微电影的结尾处,应补上一组镜头来照应“花一路向前开,流动着赴远”。请根据示例,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把这组镜头描绘出来。(控制在60字以内)
示例: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大庆铁人率石油人会战正酣,滚滚石油喷薄而出;西北荒漠上,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蘑菇云腾空而起…… ; ; ……
(2)班委会提供了歌剧《江姐》插曲《红梅赞》和《祖国不会忘记》两首歌曲,作为微电影结尾的配乐。请你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
【链接】
《红梅赞》歌词: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祖国不会忘记》歌词: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干啥大家伙呢?”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呢!”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好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⑪“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⑫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⑬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⑭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⑮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3日,有改动)
26.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7.结合文中四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概括“我”与老陈交往时的感情变化。
→担心→ →赞叹
28.结合语境,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从句式特点角度)
(2)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赏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29.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老陈这个人物形象。
30.文章以《绽放的梨花》为题,内涵丰富,请分析其含义。
(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干啥大家伙呢?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多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⑪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⑫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⑬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⑭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⑮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进村时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31.文章第①段“生机盎然的景象”具体指什么?
32.请概括文中“水泥画、老房子、老梨树”三个“老物件”的共同特点。
33.谈谈你对文章第⑪段画线句子“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的理解。
34.作者为什么详写“水泥画”这个老物件?
35.请用词语概括文中老陈的形象特点。
36.综观全文,分析文章题目“绽放的梨花”的含义。
(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长城上的雕花
张立忠
①永安长城是一处“野长城”,却一直吸引着我去探访一番。
②穿行在燕山余脉的山谷中,青山巍巍,草木葱茏,车像一叶扁舟在绿海中航行。走着走着,路的左边出现了一道高大漫长的石墙,如巨龙劲舞,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令人肃然。
③这一段为锥子山段长城。走近石墙,垒墙的石头之间没有浇筑任何灰浆,墙面也没有抹缝,一块块石头就那么粗裸地互相叠压着、挨挤着、牵制着,形成了一个看似并不密致实则坚不可摧的整体。据史料记载,永安长城是由抗倭有功的戚家军奉旨所建,建成后戚继光将长城分为三等:双侧包砖为一等边墙,单侧包砖为二等边墙,而眼前的这种“干垒”为三等边墙。“干垒”的石墙要做到年深日久地坚固强稳,非常不易。古代工匠们以超乎寻常的智慧和技艺,把这一切都做到了。从垒筑的石头颜色和质地来看,石墙就像附近某座山的拆分,与其脚下的山岭重新结成一个整体,又像山一样巍峨稳固。
④在大毛山段长城,我们又见到了这种粗石垒就的城墙,但又明显不同。它巧妙地依山而建,前壁陡直高立,顶端则与山脊平齐,好像人工筑就了一道山的陡崖,于陡崖上再建成胸墙。这种技艺更难,因它是就着山势建成的,底部与山的斜坡相接,早已与山体结成一体。
⑤全石垒筑的长城让我记忆深刻。而记忆的另一面,则是长城的残缺和损毁。
⑥永安长城上,我看到岁月与大自然的联手摧蚀,让它损毁异常严重,残缺不全。即使是一些保存相对较好的长城,也都遍布着破败的景象,看了让人心痛。然而,它的美依然是无与伦比的。夕阳下,它像祖先雕刻在华夏版图上的巨大花纹,点缀着江山的厚重与宏大。它的宏伟与庄严、粗犷与精致,都传递着人类独有的创造之美。
⑦在大毛山段城墙上,我见到了一座坍塌了的敌楼。一座残破的拱形门楼,在阳光下顽强地矗立于城墙顶上。西方的半边已经垮塌,参差的砖石就那样裸露着、支棱着,看起来摇摇欲坠。东方的一半则大致完好,那残存的拱形砖门造型优美,工艺精细,每一个稍微完整的细节,都呈现出巧夺天工之精美……永安长城以一种不完整的残躯,坚守着历史的精彩。从某种意义上说,残损不是古物的缺失,而是时光对历史的遮掩。恰恰是这种自然真实的历史之美,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受到原始长城不可复制的珍贵。
⑧从大毛山段长城下来,我们又驱车来到“小河口长城”,登上了蜿蜒于山谷东侧的长城。在不远处的山坡上,赫然矗立着一座相对完整的敌楼。我们顺着一条被荒草掩蔽的小路来到了敌楼前。它的基础由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面由著名的长城青砖垒成,砖缝用白色灰浆勾抹,墙面规整平滑,墙体棱角分明。它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历史建筑不可思议的精致,组合营造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霸气。尽管经历了六七百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墙体出现了损毁,但仍然不失其造型优美、筑工精细、坚固沉稳、气势恢宏的建筑品质。
⑨敌楼分上下两层,底层是由许多拱门组成的横竖相遇的隧道。有砖梯通到楼上,砖梯又窄又陡,因年深日久,棱角已被磨掉,成为一个大致的斜坡。上面是一个正方形的平台,四周有近人高的胸墙,胸墙上有垛口,都保存相对完整,只是不见了当年的旌旗猎猎、刀枪耀眼、甲兵森严。出人意料的是,靠北侧的胸墙前长着一棵茶杯口粗的小树,枝繁叶茂,绿意丰盈,精神抖擞地代替着古代的士兵守护着这座敌楼。举目四望,大明的疆土和塞外的山河都在我的视域之内,心中隐隐涌起一股守疆卫土的豪气和物是人非的怅然。
⑩从敌楼里出来,不经意间,我惊讶地看到,那楼门的石框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花纹,有“祥云彩带”“狮子绣球”“木兰花”“缠枝莲”等。在那当花纹中间,还刻着两朵小花,左右门框上各有一朵,小花有四片花瓣,应该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十字科花朵。据史料记载,那些花纹都是由戚继光帐下的浙江义乌将士所刻,是义乌民间建筑上常见花纹的复制。实际上,这是戍边将士们把敌楼变成家居,把长城变成故乡,把守土保国变成日常生活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⑪离开永安长城,再回首凝望它的时候,那绽放在长城上的雕花似乎在风中摇曳,感慨着历史的日常是如此鲜活,感叹着古往今来人们对生活的爱无所不在、经久不衰。
(选自《鸭绿江》2024年第4期,有删改)
37.与永安长城的相遇,也是一次与历史的相会。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把下面的简图补充完整。
38.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内容不同的两个部分巧妙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B.第③⑩两段中的“据史料记载”,补充有关历史事实,丰富了文章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长城的历史和精神。
C.第⑧段中,“蜿蜒”写出了小河口段长城地势的陡峭险峻;“赫然”表现了相对完整的敌楼的高大、引人注目。
D.第⑨段在对敌楼北侧胸墙前小树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对古代守卫长城士兵的敬意和对长城更加珍视的情感。
39.古希腊著名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缺了双臂,但她的美依然无与伦比。有同学认为,永安长城完全可以与之媲美。请结合第⑥⑦两段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40.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契 阔①
王若冰
①“我要去住养老院,一定要去!”父亲站在客厅中间,双手拤腰,双眼喷出的怒火像是要把整个房子点燃了一般。
②母亲表现得比平日里更加夸张,她拍着手,跳着脚,头一仰,身子一扭,走进卧室,又探出头,倚着门框问:“如果你需要我帮忙收拾东西,我倒是愿意的,腾出了地方我还能多买几件新旗袍。”
③母亲的话惹怒了父亲。他瞪了一眼母亲,转身走向门口,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哼,你这个老太婆,一辈子都在跟我斗气,这回,我看你还能咋呼多久。”父亲气哼哼地出了门。
④我从小就看到父亲跟母亲把吵架斗嘴当乐趣一般,如今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了。我想,他们一定是前世的仇人,这辈子相遇就是要彼此相搏相杀,平素生活里你一拳我一脚,你一言我一语,噼里啪啦、刀光剑影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⑤父母相继退休之后,两个人的矛盾日益升级。父亲原本就不善言谈,喜欢捧着一本书,一看就是大半天。母亲却喜欢京剧、跳舞,音乐一响,就会跟着舞之蹈之。
⑥这一天,母亲又开始在客厅里唱起了《贵妃醉酒》。父亲几次说:“你小点儿声,小点儿声!”母亲正唱到兴浓处,怎么会听父亲的。那声调倒是一声高似一声了,咿咿呀呀传遍家中的每一个角落。父亲忍受不了,就旧话重提要去住养老院。母亲对父亲的决定嗤之以鼻:“去吧,只要你不后悔就成。”
⑦原本以为这不过是父母的一次小战役,风过了,雨过了,天就晴了。不承想,父亲这次是当了真。父亲说,自己要搬到养老院里安静地读读书,写写回忆录。
⑧这一次,父亲真的去了市区一家干部养老院。临走前,父亲对母亲说:“老太婆,这回,我就把这个大房子都留给你了;你想跳就跳,想舞就舞,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你随便用;哪怕你把屋顶捅出个大窟隆,也没人管你了。走喽,老太婆!”
⑨父亲说完,提着大皮箱,威风凛凛地出了门。我跑出去,叫住父亲说:“爸,您还真要搬出去啊?”父亲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说:“你都三十多岁了吧?你也该成家了,我和你妈的事你不用操心,我自有分寸。”说完,父亲头也不回地走了。
⑩我以为母亲会很高兴的,没想到母亲完全傻了一般。她扑通一声坐在了地板上,眼泪鼻涕一起往外流。她哭喊着说:“这个死老头子,他居然真的搬出去了?他真够狠心的啊……”
⑪母亲哭完了,哭累了,冲进洗漱间,洗了脸,化了妆,盘了头,戴上了她最喜欢的珍珠耳钉和项链,穿上了白色的长旗袍。她一边照镜子一边说:“谁说我老了,我这身材穿衣还和三十年前一样的尺寸呢,我这头发还找不出一根白发呢,我还能穿着高跟鞋上街呢。”母亲说着说着,脸上就绽开了花,漾出了喜色,好像刚才那个哭过骂过的人根本就不是她。她提着白色坤包就出了门。出门的那一刻心还在嘀咕着:为这个狠心的老头子生气,不值得。
⑫父亲和母亲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明明无法相交,却被生拉硬拽地扯到了一起。从小到大,总是看到母亲指着父亲说:“你以为你多了不起呢,要不是组织上让我们结婚,我会看上你?比我大十岁也就罢了,还那么一副臭脾气。”
⑬母亲的嘴总是不饶人,父亲被母亲数落得哑口无言时,就会拿着一本书,躲到角落里看。
⑭我还以为父亲也是为跟母亲置气,待三两天就会回来的。不承想,过了一周父亲也没动静。母亲不唱不跳了,整天一句话也不说,坐在院子里发愣。
⑮我去养老院看父亲,发现父亲正一个人在房间里低头写字。他见我进来,乐呵呵地站起来说:“丫头,你看,你爸我在这里还真是如仙境呢,我可以安静地写回忆录了。”
⑯父亲问:“你妈咋样?”我说:“您一走,妈就哭了,哭完就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地出门了;我妈穿上旗袍那叫一个有气质。”“什么?穿旗袍?”父亲一下站起来,“她穿着旗袍出门了?你妈穿旗袍能迷死个人哩!当初,我就是被她穿旗袍的样子给迷住了,才央求组织允许我们结婚的。”“爸,反正,您看她也不顺眼,她爱穿啥就穿啥,管她呢。”“你懂什么!”父亲大喝一声不允许我再说下去。
⑰父亲说:“我要回家!”父亲说着,开始收拾东西,不到两分钟,父亲已经拎着皮箱走向门口了。
⑱“开快点儿,开个车就跟绣花似的。”一路上,一向沉稳的父亲竟然不断地催促我。车还没停好,父亲就拉开车门跳下了车。脚还没迈进院门,父亲就大声地喊:“老太婆,老太婆,我回来了!”
⑲屋内,母亲没有回声。父亲推开门,见桌上有自己喜欢的竹叶青,还有自己喜欢的下酒菜,还泡好了自己离不开的铁观音。看到这些,父亲的双眼湿润了。
⑳客厅里,母亲唱着梅派名剧《凤还巢》:思前想后柔肠百转,前生造定今世缘……
(节选自《尘世疆界》,有删改)
【注】①契阔:出自于《诗经》中的《国风·邶风·击鼓》,原句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41.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父亲的情感(心情)变化过程,填写下表。
情节发展 | 开头吵架时 | 离开家去养老院时 | 从养老院回家时 | 回到家中 |
情感(心情) | 愤怒 | (1) | (2) | 感动 |
42.从人物描写和句式运用两个方面赏析小说第⑪段。
43.巧妙的设置往往能使简单的情节尺水兴波。本文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找出两种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4.暗示在小说中就是指不把意思完全说破,而是适可而止,留给读者发挥想象的空间,让文章意蕴悠长。本文也有多处暗示,请找出其中三处并加以分析。
(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馕 李娟
①卡西开始准备烤馕。而团早就揉好,已经醒了一个多小时了。
②我掐指一算,旧馕还剩七八个,我们一家四口还得吃三天才能吃完。等把旧馕吃完了,碑出来的新馕也相当遗憾地变成了坚硬的旧馕……真是的,为什么不缓一两天再烤呢?
③但是再想想,要是先吃新馕的话当时是很享受,可旧馕又怎么办?吃完新馕,旧馕就变得更加坚硬更难以下咽。好比把好日子全透支了,剩万的全是不好的日子。但如果能忍住诱惑,就会始终过着不好不坏的日子。
④馕得一次性烤够三四天的。如有招待客人的计划或即将搬家出发,则会一口气烤得更多,避免一切可能会应付不过来的突发情况。
⑤馕是新疆各个民族的日常主食。城里人买馕吃。馕店的馕是用桶状的大土坑烘烤出来的。烤馕师傅全是男的,女人力气小干不了那活。天大的一团面只有男性的臂膀才揉得动。 就有人源源不断去买啦。
⑥在山野里烤馕的话,条件就简陋多了。尽管条件有限,不好挑剔,但我还是对卡西这个小姑娘烤的馕很有意见。
⑦盛面团用的破锡盆之前一直扔在火坑边,还装过干牛粪。早知道它的真正用途是这个,我每天都会把它擦得亮锃锃的。
⑧自然了,这只用途广泛的锡盆看上去很脏。卡西为了让它干净一点儿,就反过来在旁边的大石头上磕了三下。然后直接把刚揉好的新鲜面团扔了进去……
⑨我以为她起码会用水浇一浇,再拿刷子抹布之类的工具用力擦洗一番。最次也得拾根小棍,把盆里的泥块刮一刮啊……但我闭了嘴一声不吭。如此这般烤出来的馕都吃了那么长时间了,一次也没毒死过。连肚子疼都从没有过。
⑩卡西先把门前空地上的牛粪堆点燃。燃烧一会儿后,把火堆扒开,将盛着面团的锡盆放进火堆中间烧得滚烫的地面上。再把四周烧红的牛粪聚拢,紧紧环贴锡盆。最后,她在敞开的锡盆上盖了一块皱皱巴巴的破铁皮.那是家里每天扫地时用来铲垃圾的简易簸箕……这回她连磕都没磕一下。盖上去的一刹那,我看到细密的土渣子从铁皮上自由倾撒向洁白柔款的面饼。
⑪她又把一些正在燃烧的牛粪团放到铁皮上。由于方形的铁皮块实在太小,锡盆又太大,只能勉强在盆沿上搁稳四个角,大大敞露四面的缝隙。而牛粪又堆得太多,牛粪渣子便不时呼呼啦啦漏进盆里……
⑫加之卡西不时用铁钩揭起铁皮块查看盆中的情形,于是场面更加纷乱吓人……
⑬虽然颇为惊恐,但站起身环顾四望时,我看到的是连绵起伏的荒山野岭,看到寂静空旷的天空中一行大雁浩浩荡荡向西飞。与别的鸟儿不同,雁群到来的情景简直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挟着巨大而动人的力量。春天真的到来了。
⑭放平视线,我又看到我们孤独寂静的毡房,以及围裹着毡房的陈旧褐毡和褪色的花带子。再四下看看,野地里除了碎石、尘土、刚冒出头的青草茎和去年的干枯植被,再无一物。收回视线,看到卡西蹲在锡盆边,浅黄色旧外套在这样的世界里明亮得扎眼,仅仅比她面前的火焰黯淡一些。这是一个多么小的小姑娘啊!
⑮最后,我低下头,透过锡盆和铁皮之间的缝隙,看到盆里的面团一角已经轻轻镀上了一弯最美妙的食物才会呈现的金黄色。
⑯这样的世界里能有什么脏东西呢?至少没有黑暗诡异的添加剂,没有塑料包装纸,没有漫长曲折的运输保存过程。只有面粉、水和盐,三者均匀地-如相拥熟睡一般一一糅合在一起,然后一起与火相遇,在高温中芳香地绽放,渐渐成熟……这荒野里能有什么肮脏之物呢?不过全是泥土罢了。而无论什么最终都会变成泥土的,火焰会抚平一切差异,在没有火焰的地方,另有一种更为缓慢,更为耐心地燃烧--那就是生长和死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无时无刻地,一点点地降解着一切生命的突兀尖锐之处。
⑰总之,第一个馕非常圆满地成熟了!金黄的色泽分布均匀,香气扑鼻。卡西把它取出来时,像刚才磕盆那样,在盆沿上敲了三下。于是馕饼上黏嵌的烧煳的黑色颗粒哗啦啦统统掉了下来。然后她再用抹布将其上上下下擦得油光发亮,最后拿进毡房,端端正正地靠着红色的房架子立放在碗橱木箱上。浓烈而幸福的香气弥漫了整个毡房。每当我进进出出,都挣扎其中,扯心扯肺。
⑱多么完美的食物啊,完美得像十五的月亮一样!
(选自散文集《羊道》,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
45.依次填入第⑤段画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坑里贴满面团后,就盖上大盖子烘烤。馕坑底部铺着红红的煤炭。
②然后俯身馕坑边,“啪”地贴在馕坑内壁上,
③揉好面后烤馕师傅扯下一小团面抖啊抖啊,抖出中间带窝的圆形大饼,再粘上芝麻粒和碎洋葱粒
④烤馕师傅轻松优美地给每个烤好的馕表层抹上亮晶晶的清油,扔到摊子上小山似的馕堆里,
⑤因为馕是竖着烤骗,等取出后每一只馕都略呈水滴状:一端薄一端厚。
A.⑤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⑤ C.③②①⑤④ D.④③①⑤②
46.卡西山野里烤馕的过程,哪些行为让“我”不舒服,请简要概括。
47.分析⑬⑭两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8.品味语言。
(1)这个过程无时无刻地,一点点地降解着一切生命的突兀尖锐之处。
(2)浓烈而幸福的香气弥漫了整个毡房。每当我进进出出,都挣扎其中,扯心扯肺。
49.李娟的作品获得多个文学奖项,近日,根据她的同名散文集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收视率也极高,请结合本文,谈谈她的作品为什么赢得这么高的声誉?
(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花开
曹志芳
①四月,海棠花开了,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落英缤纷的时候,海棠果在绿叶间捉着迷藏,难忘的夏天正缓缓走来。
②我小时候的家建在河边,院子里有棵海棠树,树身正对着村口的那条路,影子却延伸到水里。村里的奶奶们坐在树下闲聊,远远看着,竟像是海棠生出的第二个影子。四五月份,花儿们争先恐后地从骨朵儿里冒出头来,枝头也被压弯了些,青丽的白色包裹着中间淡黄的花蕊,衬得春天也娇俏。偷嘴的蜜蜂一头扎进香甜里,在上面大摇大摆地劳作着,身子随着嘴巴的节奏畅快地抖动。四月的风路过院子,带着清香的花瓣跃跃欲试地从高高的树枝上跳到我和奶奶的发尾,像是荡秋千一样乐不思蜀。奶奶也不恼,像是看穿了它这般淘气劲儿,就任它来去,只是轻轻地把我搂在怀里,讲述着古老的故事,眼里闪着柔和的光。
③六年级时要到镇上上学,从新学校到家得坐半小时的车,每到周五乘车回家的时候,我和同村的几个小孩就异常兴奋,开着车窗往外看,稻田和云朵像是融在了一起,两旁的树影也被闯入的车辆打得斑驳。我坐在车里,只觉万物可爱。长大后再走,却只记得那路弯弯绕绕,让人头晕得紧。在村头的路口下车,一抬头,那棵枝繁叶茂的海棠树和树下笑盈盈的奶奶便撞进了我的双眼,那是奶奶每周五都要做的事——无声地等待。海棠和夕阳也是有情的花儿,斜斜地映着这个慈祥的老妇人,眷恋着这个等待孙女回家的奶奶。
④八月未央,海棠果抓紧了最后的蝉鸣跳到树上,开始它的季节,捉迷藏的果子伴着最后的雨声露出了马脚。果子显然是腼腆的,它们躲在枝叶中间,不轻言也不妄动,就那么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将其带下枝头的有缘人。
⑤海棠树是花儿和果子的家,而奶奶的口袋里则装着精灵的耳朵,它总是在午夜时分人酣睡时溜进我的房里,悄悄听少年人单纯的呓语,接着再顺着来时的路爬回奶奶的口袋里,将悄悄话说与奶奶的心听。
⑥果子成熟的一天早上,奶奶叫我起床,她站在我面前,庄重而又轻柔地摊开握住的双手,我看见皱纹爬上了奶奶的掌心,却唯独绕过了那里的海棠果。海棠果切开是心的形状,那满手的心盖过了岁月,从奶奶的指尖落到了我的心尖上,与血肉相连。
⑦我不是那么不善言辞,却唯独在说爱时沉默,甚至习惯性在旁人提起时矢口否认,唯恐声音会泄露出去。对年少的我而言,爱是一座深沉而不可言的心牢,它把感情囚禁在里面,将声音隔绝。“我爱你”这句话像卡在我喉间的隆冬,让人不得不等待春天。
⑧在与沉默作斗争的那几年我也忽略了一件事,对于爱,我们都是不善言辞的花儿,但奶奶却让海棠花结出了果子。奶奶的爱是沉默的青山,无声也震耳欲聋;奶奶的爱是静谧的大海,无形也宽广深邃。终于在一个冬天,我忆起那个有奶奶和海棠树的夏天,一个应该说爱的夏天。现在,我开始想说爱,但奶奶已走进泥里,就像落下的海棠花那样。那是一个迟到的春日,海棠花还没有开,夏天也在路上。
⑨又是一年春天,四月的风缠缠绕绕,被吹落的花瓣飘零在地上,像雪一样染白了土地。树下的人已经长眠,未出口的话囿于胸口成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潜滋暗长着,终于在收获的夏天,长成了我和奶奶的海棠树,花开在心里,也落在泥里。树下落英缤纷,树上的果子在夏日的阳光里笑嘻嘻地捉着迷藏。
(有删改)
5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家院子里的海棠树对着村口的路,奶奶们坐在树下闲聊,树影和奶奶们的影子倒映在河水中,画面温馨美好。
B.放学回家路上只觉“万物可爱”,体现“我”激动的心情,而长大后再走却“晕得紧”,原因是奶奶逝去,已无留恋。
C.八月,海棠果伴着最后的蝉鸣、雨声渐渐长大,到了成熟的季节,它们腼腆地躲在枝叶中间,等待着“我”来摘取。
D.在一个冬天,“我”意识到在那个有奶奶和海棠树的夏天,应该对她说爱,但“我”没有战胜自己,现在想说为时已晚。
5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扎进”“大摇大摆”“畅快地”用语活泼,生动地描绘了蜜蜂的辛劳,侧面写出了海棠花开得旺盛饱满。
B.第⑦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爱比作心牢,把“我爱你”这句话比作隆冬,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爱的厌恶之情。
C.第⑧段画线句子中“沉默的青山”“静谧的大海”,“无声也震耳欲聋”“无形也宽广深邃”,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
D.第⑨段以景结情,用“落英缤纷”“果子在夏日的阳光里笑嘻嘻地捉着迷藏”照应开头,升华了情感,深化了主题。
52.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53.作者回忆奶奶时,一再写到海棠,对此你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A 2. 第②段中的“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生命的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赞叹和敬畏之情,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划”“冲”“拉”这三个动词不仅描绘了鹰飞翔的动作,更赋予了鹰一种轻盈、自由、充满力量的意象,体现了作者对鹰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鹰与阳光、山巅、天空融为一体,展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挑山工不仅为泰山的旅游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通过他们的坚韧和奉献精神,成为泰山精神的象征和激励人们不断攀登、超越自我的榜样。文章通过对挑山工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对泰山的赞美和对人类奋斗精神的礼赞。 4.[示例一]场景一:这个场景中的松柏在石缝中直立,山崖边斜逸,甚至拉起了葛藤,展现了泰山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个性。这与奋进中国的主题相契合,象征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顽强,寓意着我们在任何艰难环境下都能茁壮成长,不断前行。选择这个场景,可以强化视频中对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
[示例二]场景二:这个场景描绘了登山者们在山道上攀登的壮观景象,他们紧密团结,充满激情,象征着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与“奋进中国”活动的主题高度一致,展现了人们勇攀高峰、挑战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也寓意着国家和民族不断攀登发展高峰,创造辉煌成就。选择这个场景,可以使短视频更具感染力,激发观众的共鸣和奋进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文章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感受,描绘了泰山春季的景色以及攀登泰山的人们。文章中的场景转换并非基于作者的实际行走路径,而是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展现了泰山的不同面貌和登山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描述并不准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根据第②段“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可知,此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太阳比作一个有意识、有情感的主体,仿佛它在精心构思,试图在泰山这一大自然的画布上创作出一篇美妙的文章。这种修辞手法不仅赋予了太阳以人的特质,还暗示了泰山之美是由自然界的巧妙布局和精心雕琢所成就的,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美景的赞叹和对自然神奇创造力的敬畏。“造化钟神秀”一句中,“造化”即自然界,被赋予了“钟神秀”的能力,即集中了所有神奇秀丽的元素,这也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它强调了自然界在创造泰山这一壮丽景观时的鬼斧神工,凸显了泰山的独特魅力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2)根据第④段“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可知,“划”字形容了鹰飞翔时翅膀轻轻掠过山巅的动作,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仿佛鹰与空气之间产生了柔和的摩擦,展现了鹰在空中自如翱翔的优雅姿态。“冲”字则突显了鹰向前飞行时的迅猛和力量,表现出鹰在天空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势,与“划”的轻柔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鹰的刚毅和速度。“拉”字用在这里,形象地描绘了鹰在空中划过的轨迹,仿佛鹰的飞行在蔚蓝的天空中留下了一条无形的丝带,既表现了鹰飞翔的连贯性和美感,也让人联想到鹰与天空之间的互动,彰显了鹰在广阔天空中的自由和掌控力。这三个动词的连续使用,不仅刻画了鹰飞翔的具体动作,更赋予了鹰一种轻盈、自由、充满力量的意象,体现了作者对鹰的赞美之情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鹰与阳光、山巅、天空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泰山之春中一幅生动、和谐的画面,展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从表层来看,挑山工通过辛勤劳动,将各种物资和游客所需物品运送至山顶,确保了泰山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美化和丰富了泰山的环境,使其更加宜居和宜游,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游览体验。他们的存在让泰山不仅仅是一座自然景观,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场所,提升了泰山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从深层含义上,挑山工象征着泰山精神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展现了人类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挑山工的坚韧和毅力成为了泰山精神的一部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登高必自”、“惟天在上”的哲学思想,激励着每一个攀登者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挑山工的存在不仅让泰山变得更加美丽和丰富,更成为了泰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泰山精神的鲜活体现,如同山岩一般坚实可靠,如同脊梁一样支撑着泰山的灵魂。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创意应用能力。在回答此类问题时,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文章中各个场景的内涵和象征意义,然后将其与“奋进中国”这一主题相联系,分析场景如何体现或呼应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最后阐述选择该场景的理由,包括它如何增强视频的表现力、传达正能量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场景一:松柏在石缝中直立,山崖边斜逸,甚至拉起了葛藤,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泰山植物的生命力,更寓意着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的奋斗精神。选择这个场景,可以通过植物的坚韧形象,传达奋进中国的主题,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奋斗的姿态,不断追求卓越。
[示例二]场景二:山道上,攀登者们一个紧接一个,层层叠叠,宛如在踏浪前行。这一场景生动展现了人们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象征着团结、拼搏和进取的力量。选择这个场景,可以直观地表现出人们在追求梦想和目标时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契合奋进中国的主题,激发观众对未来的信心和斗志。
全套汇编40元
全套汇编40元
全套8份一模汇编40元
需要汇编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