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身边的“语言贿赂”

时事   2024-10-30 22:25   湖南  


10月27日,《解放军报》第二版“强军论坛”专栏发表《带头纠治各种非规范称呼》一文。
文章披露,在基层部队走访,时常听到官兵之间一些不符规定、不合时宜的称呼。比如,不管老兵是不是班长,新兵都叫其“班长”;个别官兵把首长秘书称为“大秘”,把上级机关参谋人员称为“高参”。
还比如,以正职称副职,如称副团长为团长等;以实职称虚职,如称团职参谋为“处长”,等等。
文章指出,对这些非规范称呼,我们不能一笑了之、漠然置之,而应加强教育引导,切实予以纠正。
此前,热播的电视剧《县委大院》中,剧中人物袁浩(黄澄澄饰)对新人小林进行称呼知识“普及”的片段,就让不少人印象深刻:常务副县长要称常务,常委副县长要称常委,副书记兼副县长要称书记,县长助理要称县长……

▲电视剧《县委大院》剧照。

在现实中,不乏有的普通干部到了基层被介绍成某主任、某科长,给群众造成“上面来的都是官”的印象。
有的人甚至用“语言的排场”来“包装”领导,以表忠心、套取欢心。
其实,对于这种嘴皮子上使神功,文字堆里翻筋斗,阿谀奉承、抬轿吹捧,讨好领导的现象,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语言贿赂”。
相比金钱物质上的贿赂,“语言贿赂”隐蔽性更强,不容易分辨,也没有犯罪的性质和标准。
同时,也难察觉“贿赂者”的真实意图‌,让人更加难以提防。
有的人往往就在这种从天而降、无中生有的情绪价值中迷失了自我,“官”念扭曲、私心加重,从而忘记了初心、丢掉了原则、丧失了底线。
关于称呼,尤其是党员干部之间的称呼,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利害攸关。
这往往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透露出一个单位的干部作风,凸显出一名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

▲漫画作者:王铎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言上的“贿赂”比金钱贿赂更具隐蔽性、欺骗性和破坏性。

能否识破“语言贿赂”的面目,看透“语言贿赂”的本质,筑牢“语言贿赂”的堤防,既考验一名干部的能力,更彰显一名干部的水平。
阿谀没有牙齿,却能把骨头啃掉。
《道德经》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如果假话听得太多,不排除会真的“以假当真”,在被人制造的信息茧房中失去应有的判断力。
因为喜欢别人奉承,常常会头脑发热、忘乎所以,甚至受骗上当,严重时还可能招来或大或小的工作失误,或多或少的名誉损害。
古人说,“巧言乱德”。现实中,因头脑发热而头晕,因头晕而智昏,因智昏而误断,因误断而误事,因误事而误民者,并不鲜见。
在虚伪的赞美和奉承下,有的领导干部养成了爱面子、爱虚荣、爱听好话,渴望被人赞美和吹捧的习性,听不进真话实话和批评的话。在飘飘然中,迷失自我,从而失去自我。
下饵是为垂钓,拍马是为骑马。
其实,有些人对领导干部的奉承,并不一定是发自心底的佩服、敬仰,只不过是以此作为诱饵,旨在“请君入瓮”,为其所用,捞取自己的实惠而已。

▲漫画来源:兰州日报

一旦“投机分子”的目的达到,就会一反常态、一脚踢开,去追随与其利害关系更大的人。
“语言贿赂”,本质上仍然是贿赂,是谋求权力寻租的一种方式。言行之间说是投“桃”,实际报“李”;说是扬红,实际行黑。
显然,这种用甜言蜜语换取领导干部的好感,以小的“投资”换取大“效益”的方式,对“投机分子”来说更具性价比。
如果各级领导干部对那些趋炎附势的“溜”“拍”之徒不予买账,尤其不让他们捞到“油水”、得到好处,“语言贿赂”就难有市场,这种人自然会大幅减少。
逆耳之言常听,奉承话术当忌。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一些身处上位甚至高位的领导干部来说,顺耳好听的话常有,但刺耳甚至逆耳的话鲜闻。
或许,更应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正如列宁所言,“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
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经受住金钱、美色的考验,还要明辨是非、自知之明、善听真言,拒绝“语言贿赂”。
唯有对“语言贿赂”者保持戒心,严加分辨,“恭维”才会失去土壤,“套路”才会难得人心。


一审|王义正

二审|唐炎林
三审|肖世锋
本文由观潮的螃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观潮的螃蟹
观察湖南“潮汛”的重要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