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重维度

时事   2024-11-01 09:10   湖南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并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我们要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余村鸟瞰图。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为“两山”理念的首倡地。(图源:新华社)

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笔者认为,至少要注重如下三个维度。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反复强调,外部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其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关论述,蕴含着科学的生态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审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推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从哲学维度而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界的先在性相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相统一,初步形成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新论断。

▲洞庭湖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20余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和栖息。(图源:文旅君山公众号)

人与自然既非简单并列或对等的关系,更非根本割裂或对立的关系。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
从政治经济学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异化劳动及其导致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状态,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科学审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创造性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发展经济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保护自然不能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两山”理论为我们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这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秦岭违建别墅“群贤别业”拆除后建设的秦岭和谐森林公园。(图源:新华社)

从科学社会主义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资本主义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对立,并指明了共产主义是对“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终极解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人类文明因为良好生态环境特别是丰富生态资源的滋养而勃兴,又有多少人类文明因生态环境毁损、资源枯竭而尘封消失。
无数的历史教训警示着人们,人类文明就像一面镜子,全面观照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为“两个和解”提供现实的支点。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内化与创新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受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滋养,并实现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宇宙观、行为观方面。

▲湖南郴州资兴东江湖游人如织,生态优势成为发展胜势。

在宇宙观方面,强调要尊重自然。《周易·序卦》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
生命,让整个世界充满了美好和意义。天地创生万物,万物在自然中共存,“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中蕴含的“和合”之美,为当今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论断。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上走弯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精准施策,只有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并有效落实生态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净土长生。
在生态行为观方面,要求保护自然。古代先民很早便有依法治农的自然环保观念,且有丰富的政令实践。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是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其中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秦律·田律》也对生态环保作了具体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

▲贵州省威宁县平箐光伏电站和大海子风电场。(图源: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总结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提出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保护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
面对人类持续生存和长远发展备受威胁的严酷现状,如何妥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人们重点考量的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世界聚焦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湖南益阳大通湖种植的水生植被。近日,大通湖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图源: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网站)

从国内而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各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实现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有序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从国际来看,中国以自身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如本世纪以来,我国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对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现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提升生物多样性的量与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首次作为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主题,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世界意义,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心和决心。
作者张永红、张旺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一审|唐炎林

二审|唐   震
三审|肖世锋
本文由观潮的螃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观潮的螃蟹
观察湖南“潮汛”的重要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