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有戏

时事   2024-11-25 22:24   湖南  
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演职人员来到长沙市六中,为师生们送上京剧表演、讲解京剧“程式化”等知识,还在部分同学的脸上画了“脸谱”,收获了一群京剧小粉丝。
第八届湖南艺术节于11月8日开启,这是期间“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一幕。

▲第八届湖南艺术节开幕大戏湘剧《夫人如见》。(李丹/摄)
湖南艺术节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走过21载。
本届艺术节期间,从专业舞台艺术活动,到群众文化活动,再到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及文创产品展等,六大主体活动轮番开展,集中展示了全省三年来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成果。
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新”。
出新戏
每届艺术节,创新始终是中心议题,同时也是一大挑战。
观潮君注意到,此次大型舞台剧目展演,要求推荐作品为上届艺术节后新创作或改编的大型剧目。
这一规定,保障了剧目的“新鲜度”。

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

比如这次展演的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很多观众看完后给出了“我居然流泪了”“看不够”等评价。
这部由湖南省民族歌舞团打造的民族舞剧,以33项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元素,融合苗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舞台技术,演绎了苗族人民生息繁衍和生活风貌。
整部剧既尊重传统,又打破常规,让人耳目一新。
本届湖南艺术节上,包括《二十四时舞》在内的24部参评剧目,在舞台上竞相展演。

▲新编京剧《皿方罍》剧照。(图源: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
新编京剧《皿方罍》融合传统京剧唱腔和现代舞美创作,叠加昆曲、湖南民歌、西方乐器等多种元素,生动演绎“国宝”艰难归家路。
长沙花鼓戏《火宫殿》,挖掘湖南地方戏曲精髓并融合现代音乐元素,满溢着烟火气。

▲音乐剧《智造未来》剧照。(图源: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音乐剧《智造未来》融入人工智能编曲,通过算法分析观众反应,实时调整音乐节奏和旋律,向大家展示了舞台艺术在科技加持下的无限可能……
“湖南艺术节就像一个具象的助推器,促使各院团在发展中探索创新,在创新中寻求突破。”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新人
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关键在人,特别是年轻人。
“传统文化就像一位老者在不断回望,渴望在新时代找到自身价值,我们想让他年轻起来,一起继续往前走。”
舞剧《王船山》主创团队在发布的宣传视频中,这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舞剧《王船山》剧照。(图源:衡阳市歌舞剧团有限公司)
这支年轻的团队,在本届湖南艺术节上吸引了众多目光。
由衡阳市歌舞剧团出品的舞剧《王船山》,从导演、编剧到演员,几乎全是“95后”。
他们用“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将思想家王船山的故事以舞蹈形式搬上了舞台。
此外,长沙花鼓戏《花猪司令》,从主演朱花花的演员赵月红,到饰演刘犇的演员丁城欢,再到饰演雀妹子的演员陈雨晴,全都是“95后”。
邵阳花鼓戏《富在深山有远亲》,由80后、90后、00后演员携手同台......

▲邵阳花鼓戏《富在深山有远亲》。
近年来,湖南开展“名师传艺”工程、戏曲人才采风制度、院团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等工作,加大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
2023年,湖南实施“戏曲湘军”中青年领军人才培养三年计划(2023-2025),每年扶持60名中青年拔尖人才,更好打造“戏曲湘军”。
本届艺术节上新人频出,是湖南加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闯新路
“过去,各院团往往为了比赛而创作节目,一旦比赛结束,有些节目便束之高阁。”
衡阳市文旅广体局原副局长刘晓文,自首届湖南艺术节起,便是这一文化盛会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他说,以前很多作品只为比赛而生,沦为了短暂的“应景之作”,既浪费了资源,也切断了作品与市场、受众持续互动的纽带。

▲花鼓戏《火宫殿》剧照。(孙波辉/摄)

如今,文艺作品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保持生命力,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第八届湖南艺术节上,我们看到了舞台艺术在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积极尝试。
比如,舞剧《王船山》计划在明年3月开启院线与景区双线并进的推广模式,与保利院线和王船山故里生态文化旅游区达成合作,推出适合舞台演出和景区实景演出的不同版本,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其实,这几年来,湖南通过实施多元演艺策略,实现了一批舞台艺术作品走向市场,带动了文旅流量。

▲橘子洲景区沉浸式文旅演出《恰同学少年》剧照。
比如,长沙橘子洲上的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吉首市德夯大峡谷景区的5D苗境喜宴剧场《德夯幻境》,桃江县桃花江竹海景区的楚风竹宴剧场《竹海幻境》等。
这些文旅融合剧目,不仅通过“演艺+”成为当地景区的文化名片,还保持了良好的上座率和运营状态,充分证明了舞台艺术在文旅融合中的价值。
“舞台艺术不能‘孤芳自赏’,湖南过往在资金扶持、多元演艺策略上的种种努力,已将湖南文化文艺事业持续繁荣发展的路径勾勒出来了。”刘晓文说。
本届艺术节的主题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为了凸显主题,艺术节实行惠民票价政策、全场次演出免费向社会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共享湖南文艺发展成果,不断开辟和观众“双向奔赴”的新路子。

▲吉首市德夯大峡谷景区的5D苗境喜宴剧场《德夯幻境》(图源:潇湘晨报)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我们在观察社会发展时,艺术往往是最斑斓的那扇窗。湖湘艺术何以兴?其关键仍在于一个“新”字。
新面貌的与时俱进。
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现实的反映。因此,不同的时代,艺术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色,这是艺术生命力的要义所在。

▲舞剧《王船山》剧照。(图源:衡阳市歌舞剧团有限公司)
无论推出新剧目、采用新的表演形式,还是大力培育新人,展现的都是湖湘艺术在发展中不断求新的姿态、谋新的状态、育新的生态。
唯有以新促进,以新为舟,方能渡过时间变迁形成的现实鸿沟,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完成艺术生命的循环和生长。
新思路的逻辑之变。
正如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剧目与非遗部主任、二级编剧蒋晗玉所说,“艺术的核心在于其本质的观演关系”。

▲长沙花鼓戏《花猪司令》剧照。(图源: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一部作品,有人看、有人愿意买单,才能被视为成功之作。百姓喜闻乐见、市场用脚投票,作品才会有生命力,艺术才会有源头活水。
从为比赛创作“应景”节目,到直面市场大潮领略真正的风景,不难看到湖南文化艺术发展的思路之变、逻辑之变。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艺术节将评选出十个艺术水准高,制作设计优秀,叫好又叫座的旅游演艺项目。从“指挥棒”开始,引入市场效果的参考坐标,无疑将更好地推动湖湘艺术不仅要活、更要火的转型。
新课题的持续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传统艺术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文化冲击、传承断层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艺术成为当代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

▲少儿花鼓情景剧《我的长沙我的城》演出现场。
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追求、创新理念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续与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看到,《皿方罍》《王船山》等一系列作品,“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表明湖南艺术工作者在加快推动传统与现代结合、“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然而,如何以新谋兴、以新促兴,仍然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时代课题。


一审|王义正

二审|王小杨
三审|肖世锋
本文由观潮的螃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观潮的螃蟹
观察湖南“潮汛”的重要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