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望在现场的那一抹“红”丨致第25个记者节

时事   2024-11-08 12:06   湖南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记者记录时代,时代定义记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的职责就是“在现场”。
平时,我们总是把镜头和文字聚焦新闻人物,对准这片土地。
今天,请容许我们把镜头调转过来,对准自己,看看红网一篇篇新闻稿件、一条条新闻视频背后,是怎样的一群人,有着怎样的现场故事……
突发事件:每一个现场都是我们的战场

今年夏天,对不少湖南人来说注定难忘。

自6月份开始,湖南多地连续降雨,江河水位持续上涨。
截至7月1日,48小时内,汨罗江平江站水位涨幅高达9.5米,平江县城两段堤防共计7000米出现洪水漫溢,县城内涝,局地积水深达3米。(红网时刻新闻专题报道详见《湖南2024防汛救灾记录》

7月2日,红网记者张必闻(右二)随救援队一同进入平江主城区。搭载受灾居民的冲锋舟在返程途中突遇湍急的洪水,冲锋舟一度被洪水冲到主洪道中,险象环生。
仅仅3天后,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堤,一时牵动全国人民的心。
红网多位记者紧急奔赴团洲垸采访。

欧阳林是红网岳阳站的记者,也是当时距团州垸最近的红网记者之一。接到任务后,她迅速赶到现场。这是她在团洲垸和钱南垸之间“第二道防线”,采访沿堤脚查险的工作人员,并连夜发稿。

正在汽车引擎盖上匆匆打开盒饭的短发小姑娘叫何青,是红网联系水利线口的记者。7月4日,随着平江汛情的逐渐稳定,她的年假申请走完了流程,本打算借此机会好好休息一下。
然而,团洲垸再次传来紧急的汛情消息,何青毫不犹豫地中断休假,直奔团洲垸一线。
到7月7日,红网已陆续有数十位记者坚守在团洲垸一线。
抢险救灾现场,不仅要面临未知的风险,更要面对艰苦的条件,一天下来大家都精疲力竭,但能够把团结、勇敢、不屈的剪影记录下来、传播出去,似乎也就没那么累、没那么苦了。

在团洲垸洞庭湖大堤决口抢险的紧张77小时中,红网记者轮翻上阵,持续滚动播报。这是7月8日晚上,红网记者李林锡在决口合龙现场拍摄视频。当晚22时31分,决口实现合龙。

作为编辑,后方就是“现场”。

今年防汛期间,为了能让防汛抗灾的报道能及时推出,红网编辑团队和前方记者一起多次熬通宵。这是团洲垸决口合龙当晚,红网新媒体编辑蒋利君、杨滋、钟家英和媒资运营中心主任兼编辑中心副主任梁丽芳一道,在办公室加班到凌晨。他们广泛收集前方素材,编辑制作视频,只为确保每一条稿件能快速准确传播出去。

7月8日晚,几位来自不同部门的红网记者刘志雄、任晔、张必闻、陈杰、陈宗昊、韩佳根在团洲垸采访完成后,大家给各自沾满泥泞的脚合影。

就在7月份,湖南成为了强降雨中心。7月28日晚,涓水湘潭县易俗河镇四新堤因漫堤引发决口险情。7月29日凌晨4点,红网记者郭薇灿打着赤脚,跟随消防队员,记录他们转移被困村民的场景。
而远在300公里外的郴州资兴市,因受台风“格美”影响,遭遇特大暴雨,造成山体滑坡19513处,塌方45629处,152个村道路中断。

8月3日,为了深入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资兴市八面山乡采访,红网采访车在底部几乎“悬空”的道路上行进。

红网记者朱丽萍则行走在被山洪“掏空”的路基上,用镜头记录下“伤痕累累”的路和逆行灾区的人。

8月1日,红网记者陈宗昊进入一度失联的八面山乡,去采访空运补给点向灾民转运物资的情况。
极端天气除了暴雨,还有冰冻。

今年2月初,湖南迎来5年来最强冰冻过程。红网张家界站记者李森林顶着严寒,到天子山等地采访,记录电力监测“哨兵”的工作场景,呈现了电力平稳运行背后的坚守,也传递了在冰天雪地中“记者在现场”的那份责任。
主题策划:现场记录鲜活的时代“脉动”

今年,众多读者通过红网记者的笔与镜头,认识了10位“大地修复师”,感受他们以匠心巧手,抚平“大地伤疤”,使矿山重披绿装、河湖重现清波的神奇。

今年,红网记者踏上了湖南各地的人民路,在原住民们的讲述中,感受城市的变迁与时代的脉动。
今年,红网搭建了流动的乡村公益照相馆,记者们在快门声与老人们的欢笑声中,记录岁月静好……

6月20日,郴州临武三十六湾,热浪滚滚。为了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红网记者陈杰趴在滚烫的地面上,拍摄“大地修复师”之一的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生态保护修复和矿产资源规划所所长罗治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红网推出大型影像深度报道《人民路上原住民》。红网记者历时3个月,走访人民路上的原住民,拍摄了6万多张照片,通过讲述湖南14市州人民路上原住民“小家”“小我”的故事,折射共和国“发展为人民”的大情怀与大时代。

这是8月18日,湘潭市人民路,红网记者徐士洁躺在地上拍摄“十八总”茶馆老板贺先俊。

8月22日,《人民路上原住民》报道组在邵阳采访。红网的记者们当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去颜记馄饨店作拍摄准备。馄饨店凌晨5点才开门,等待过程中,红网记者龚子杰因前一天高强度工作,直接坐在马路边睡着了。

8月28日,红网记者杨怡晴(中)、红网怀化站记者杨伶霞(右)在怀化采访“人民路上原住民”时,86岁的王桂芳老人即兴朗读他所作的长诗《今天怀化像明珠》。
镜头下,不仅有城市老人的笑脸,也有乡村老人的欢乐。
为了献礼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红网发起了“乡村公益照相馆”项目,把“天安门”搬进村里,用影像展现村民的精神风貌,为他们拍摄与“天安门”的合影。

这是5月29日,“乡村公益照相馆”第四站走进湘潭县石鼓镇铜梁村,红网记者李丹站在椅梯子上,为老人们拍照。
在一间间临时乡村照相馆的搭建过程中,红网记者的足迹遍布三湘大地。相机的快门声与老人们的笑声,交织成这个年份里的珍贵记忆。
新闻日常:在现场是最美的姿态

新闻发生的地方,就有记者的身影,这是新闻人的职责和使命。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红网记者谭苏昕(左)和同事跟踪报道全国人大代表胡美娥,从湖南绥宁到北京,从天寒地冻到春暖花开,并两次夜宿代表家。采访时因天气恶劣,摄影记者还因此摔伤。

5月22日,湖南京剧保护中心,红网记者杨抒怀和团队一起,在剧场搭建大型摄影棚,为新编京剧《皿方罍》拍摄剧照。

除了文物,湖南的宝藏景点也很多。

9月20日-22日,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在衡阳举行。红网火力全开,持续进行宣传报道。

9月21日6时至22日6时,红网、时刻新闻、红网视频号同步开启“寿比南山·雁鸣衡阳”24小时直播,全方位推介衡阳。期间,红网记者莫楚宁(右)做客直播间。

在旅发大会前近半年时间里,她和同事一起,用脚步丈量衡阳,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衡阳魅力,挖掘了一系列衡阳文旅新玩法。

这个镜头里身穿白色西装的是红网记者张馨心,她在视频栏目中,面对面对话了一众上市湘企董事长,呈现了湘企的风云激荡。

作为湖南最年轻的一批财经记者,她与这些boss的采访、对话,也是中国新生代和老一辈实业家、企业家的“碰撞”。

无论是突发新闻现场的快速响应,还是日常拍摄的精心筹备,记者都用镜头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定格了精彩的瞬间。

“社保断缴了三个月,怎么补缴?需要缴纳费用吗?影响我享受的权益吗?”
面对网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或求助,红网“时刻帮”栏目记者卢欣(右)和团队小伙伴们总能及时采访到权威部门,为网友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正是由于小伙伴们的努力,才让“有事找红网,事事有回响”在湖湘大地上深入人心。
红网记者在工作中,除了专业务实、勤奋敬业的一面,也有大条可爱的一面。

6月24日,红网记者陈奥男在湖南农业大学招生季活动现场采访后,突遇暴雨,在出校门不到五十米的地方,爱车被水淹熄火。
陈奥男第一时间不是心疼,也不是寻找救援,而是马上用手机搜集相关信息,以自己的“受灾现场”为背景,制作了一条雨天汽车熄火后如何自救的科普短视频。
这,大概就是记者的职业病吧。

或许,正如媒体人的自我调侃:“我们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
不论是身披阳光,还是满脚泥泞,我们始终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力。


一审|唐炎林

二审|周逸峰
三审|肖世锋
本文由观潮的螃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观潮的螃蟹
观察湖南“潮汛”的重要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