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精选丨互联网医疗、人工耳蜗、3D打印材料、写字楼

财富   2024-11-10 07:03   上海  


互联网医疗行业: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系列报告

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帮助实现医疗资源的去中心化,促进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互联网医疗是指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传统医疗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紧密集合,形成诊前咨询、诊中诊疗、诊后康复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预防等大健康生态深度融合系统。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大中型城市与乡村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存在差距,互联网医疗将医疗资源从大型等级医院转移到互联网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以解决医疗资源结构性不足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核心为互联网医疗服务,主要业务场景为线上诊疗和开具电子处方购药,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开展线上业务的基础。狭义的互联网医疗指互联网医疗服务,核心应用为线上问诊与开具电子处方购药的诊疗业务,互联网医院和医药电商是主要提供服务的平台,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开展业务的前提。广义的互联网医疗包含了诊疗、处方流转、医药、医保、健康管理等多个环节,在诊疗业务之外还拓展出了面向C端的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和消费医疗等付费场景及面向政府、医保部门、商保企业、医疗大数据企业、药企等B端的外延业务层。


在政策与需求的支持下,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市场持续增长,渗透率已达37.9%。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3年,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总体市场规模达到了3764亿元,同比增长21.34%。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4.14亿人,占网民整体的37.9%,2021-2023年用户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31.3%,同比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20%,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之一。


发展趋势: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下,互联网医疗的服务领域将不断拓宽。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增加,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监测和治疗,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医疗系统的压力增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互联网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高清视频会诊、远程手术等应用逐步成熟,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更好地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拓宽医疗服务的边界并持续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互联网医疗与药品、保险、养老等产业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为传统医疗服务赋能。


风险提示:互联网医院经营风险、医药电商违规销售药品风险、医疗信息化建设相关支持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个人信息及网络安全风险、行业竞争格局加剧风险等


(作者:吴雨萌,方亮,屈昳)




人工耳蜗:纳入国家集采有望带动渗透率提升——人工器官行业专题报告

人工耳蜗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电子助听装置,用于改善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听力、提高患者言语交流能力,体外部分由麦克风、语音处理器、信号发射器等组成,植入部分由信号接收器、解码模块、刺激电极阵列等组成。


多因素驱动人工耳蜗行业发展:1)我国听力损失患者人数约为2.1亿,其中约600万适合人工耳蜗植入治疗,整体基数较大;同时听力损失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将推动人工耳蜗临床需求增加。2)我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量近年来不断攀升,2022年已达到1.3万例,但目前市场渗透率仍不足1%,未来增长空间较大。3)国家层面将开展人工耳蜗集中带量采购工作,集采降价降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治疗负担,快速释放临床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和国产化率。


我国人工耳蜗市场规模超过9亿元。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数据,2023年全球人工耳蜗市场规模约为21.9亿美元,2032年有望达到80.6亿美元。我国人工耳蜗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医械汇数据显示,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5.4亿元增长至2023年9.3亿元。在人口老龄化加深、国家集采等因素的驱动下,人工耳蜗的市场规模有望迎来快速增长阶段。


(作者:史玉琢,方亮,屈昳)




3D打印材料:下游应用逐渐打开,前景可期——新材料之前沿材料系列报告

3D打印材料是3D打印所需的关键耗材,主要有三类。3D打印材料又被称为增材制造材料,主要包括有机高分子、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三类,其中有机高分子、金属类材料应用最为广泛。


2022年我国3D打印材料市场规模约45亿元,未来增长空间大。国内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1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5亿元,复合年均增速为32%,预计2027年将增长至183亿元。市场结构方面,2022年,工业器械、航天航空、汽车领域的市场占比分别为20%、19%、13%。


高分子类材料应用渗透率约50%,未来在消费场景中的需求将稳步提升。高分子类材料主要优点是成本低廉、易于加工,主要应用于文创、教育、包装等消费级3D打印领域。预计到2027年,高分子3D打印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73亿元,较2022年增长220%。目前应用较广的品种有PLA、尼龙、ABS、光敏树脂等,光敏树脂等专用树脂的研发、PLA等传统材料的改性的技术壁垒较高。


金属粉末材料目前渗透率约40%,未来受工业级需求驱动,渗透率有望继续提升。金属粉末类材料的优点是硬度高、耐高温,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工业级3D打印领域。预计到2027年,金属3D打印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09亿元,渗透率有望提升至60%。目前应用较广的品种主要有钛合金、铝合金、不锈钢粉末,当前国内超细粉及优质金属粉末依赖进口,国产替代空间大。


建议重点关注金属粉末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中树脂合成、改性壁垒较高的领域。高分子材料、金属粉末是目前主流的3D打印材料品类。金属粉末的中高端产品的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应用渗透率尚低,但随着国产化的推进,未来发展潜力也更大,可以重点关注。高分子3D打印材料的整体技术壁垒比金属粉末低,其中光敏树脂的合成、PLA的定制化改性等壁垒较高。


3D打印材料供应商可分为三类,对不同类型厂商的关注点应有所差异。(1)综合集成商:同时提供包括材料、设备、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其材料来源可能是外采或自产,具有一站式综合服务优势。重点关注核心设备壁垒、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2)传统材料供应商:主营业务为传统有机高分子、金属材料等,基于基础材料向3D打印材料延伸,在材料端具有一定的技术和成本优势。重点仍在于其传统业务,成本通常是核心竞争要素,新材料的布局影响未来增长。(3)专业3D打印材料供应商:专注于3D打印材料领域,提供定制化、创新性的产品。重点关注核心产品壁垒、产品丰富度/定制化能力。


风险提示:(1)下游工业、消费等行业受经济下行影响,3D打印材料需求可能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2)高端金属3D打印材料技术壁垒高、工艺复杂,技术开发进度、国产化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3)中低端高分子3D打印材料的同质化竞争激烈,产品类别单一的专业供应商盈利能力可能不佳;(4)陶瓷、砂型材料等无机非金属3D打印材料的应用处于导入期,存在市场前景不明朗、技术路径不确定的风险。


(作者:王刚,王一杰,梁博)




租金持续下行,景气指数创新低——写字楼市场2024年三季度报

核心观点:(1)租赁市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内地20个主要城市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环比下降2.4%,降幅较第二季度略收窄,平均空置率环比提升1.0个百分点,主要因本季度新增供应量增大。第三季度,重点城市甲级写字楼净吸纳量之和环比提升60%,主要受一线城市环比提升149%带动,二线城市环比下跌13%;同期新增供应量之和环比提升126%,其中一线和二线城市环比分别提升169%和87%。近一年重点城市甲级写字楼新增供应量与净吸纳量之比为1.63,过多的新增供应量继续给写字楼市场带来压力。中国香港写字楼市场继续承压,写字楼租金指数和售价指数均在下降通道。(2)开发销售市场:全国写字楼开发投资、销售面积、销售额降幅均扩大,待售面积及库存去化周期仍处高位。(3)产业需求端: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和出口增速均有回落,服务业仍在弱复苏。(4)大宗交易与金融产品发行:2024年第三季度,以内资自用需求为主导的大宗交易市场表现温和,上海成交较多;有10单以写字楼为底层资产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成功发行,发行规模环比提升。(5)景气度监测:2024年第三季度,景气指数跌破疫情期间最低点,且预计第四季度景气度将继续下降。


甲级写字楼租赁市场情况:(1)主要城市平均租金与平均空置率: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内地20个主要城市甲级写字楼有效租金的平均值为102元/平方米/月,环比下降2.4%,同比下降8.6%;空置率的平均值为29.1%,环比提升1.0个百分点。(2)主要城市变化:2024年第三季度空置率上升幅度较大的城市有:大连、苏州、深圳、西安、武汉;租金下跌幅度较大的城市有:上海、成都、北京、深圳、沈阳、天津。(3)净吸纳量:2024年第三季度,15个样本重点城市甲级写字楼净吸纳量之和为66.5万平方米,环比提升60%,实现年内首次正增长,主要受一线城市环比提升149%提振(净吸纳量46.7万平方米),二线城市仍环比下跌13%(净吸纳量19.8万平方米)。(4)新增供应:2024年第三季度,15城甲级写字楼净吸纳量之和为124.5万平方米,环比提升126%,同时受一线城市环比提升169%(新增供应量70.2万平方米)和二线城市环比提升87%(新增供应量54.2万平方米)的拉动。(5)中国香港写字楼市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香港写字楼租金和售价指数均环比下降,甲级、乙级、丙级三类写字楼租金和售价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甲级、乙级写字楼物业市场回报率维持上升趋势,反映了投资者对香港写字楼资产的投资态度趋于谨慎。


全国办公楼投资及销售情况:(1)开发方面:前三季度,全国办公楼开发投资完成额降幅较上半年扩大,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降幅略收窄。(2)销售方面:第三季度办公楼现房、期房的销售面积、销售额增速均大幅下降。(3)存量方面:办公楼竣工面积维持低位,待售面积规模仍处高位,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库存去化周期已升至9.7个月,处历史高位。(4)重点城市方面:北上广深等城市写字楼销售去化普遍趋于放缓,截至2024年10月,年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写字楼成交量累计同比下跌2.6%、下跌18.0%、上涨14.7%、下跌27.9%,仅北京写字楼待售面积相对2023年末下降。(5)商服用地成交方面:前三季度全国成交商服用地规划建设面积同比增长3%,一线城市下降5%,北京、广州、深圳同比下降,仅上海同比上升。


产业需求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出口增速均回落。第三季度第三产业GDP当季同比增速上升,但服务业相关指数反映服务业仍在弱复苏。从细分行业来看,与2024年第二季度的增速相比,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较第二季度GDP增速上升,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较第二季度GDP增速下降。


大宗交易与金融产品发行:(1)大宗交易方面:2024年第三季度,大宗交易市场表现温和,上海写字楼投资市场录得17宗大宗交易、北京2宗、广州1宗、深圳0宗,总体以内资自用需求为主导。(2)金融产品发行方面:2024年第三季度,有10单以写字楼为底层资产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成功发行,发行规模合计为99.0亿元,较第二季度环比提升29%。


景气度监测指标跟踪:(1)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写字楼市场景气度下降,且跌破疫情期间最低点。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新兴商务区写字楼市场景气指数均位于100以下,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写字楼市场仍处于低景气度阶段;重点15城中,已无市场景气指数位于100以上的城市,显示第三季度全部样本城市甲级写字楼市场景气度均较第二季度下行。(2)基于领先预测指数研判,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写字楼市场景气指数将继续下降。(3)2024年第三季度,受益于净吸纳量环比提升,一线城市写字楼市场供需压力改善,但整体市场仍承压。(4)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2023年及之前发放的存量贷款租金利息保障倍数已降至1.0以下。(5)写字楼业主方总体财务风险总体在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非房地产企业各项指标相对平稳,而房地产企业仍在劣化。(6)2024年上半年写字楼主要承租行业租金负担总体呈企稳态势。


(作者:孙圣泽,钱炜武)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本篇合集作者: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 务 支 持 人 员

对集团外客户

李 璐 琳

13262986013

liliulin@cib.com.cn

对集团内用户

汤    灏

13501713255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兴业研究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成立于上海,为兴业银行成员机构,是国内首家银行系独立法人研究公司,布局“战略研究、市场研究、行业研究”三大研究板块,围绕宏观市场、绿色金融、金融行业、外汇商品、固定收益、细分行业等领域开展专业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