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一缕金秋的微凉,
迎一抹立冬的初霜,
四季轮回从未停歇,
愿此冬日暖阳绵长。
为加强共同体学校间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11月5日至6日,实验小学、新兴小学两校的数学、语文教师再度携手,结合课堂教学共同探讨新课标理念,同时进一步拓宽交流领域,以此促进两校青年教师的共同提升。
11月6日 数学
本次教研活动继续深化之前对周长定义的探索,聚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在课例展示与深入研讨之后,与会老师一起走近实验小学三年级教研团队,聆听她们的教研教学故事,见证教师的成长历程。
壹
课例展示
于跃老师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巧妙借助“龟兔赛跑”比赛是否公平的情境引入周长的计算。课堂上,于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摆一摆”,让学生直观感知周长的计算本质上就是线段的累加;经历“算一算”,让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计算周长;在“说一说”环节中,学生分享计算思路,比较并优化计算方法,进而总结出周长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深化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贰
课例研讨
授课结束后,两校教师围绕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内容,就“如何通过动手操作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空间观念与量感的培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与交流。
实验小学杨杨:于老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周长作为图形测量的重要内容,充分展现了度量的本质,既是对长度学习的延伸,也是未来学习面积和体积等知识的基础。于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上,并着重强调了公式的实际应用。她深入挖掘知识的本质特征,从周长的定义出发,指出“将所有边长相加”是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在小学阶段,掌握这种一般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它蕴含着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在利用边的特性计算特殊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于老师还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周长的本质:无论是一般方法还是特殊方法,其核心都是将平面图形的各边长度进行累加。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新兴小学孔德敏:于老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学层次清晰,各环节紧凑。利用龟兔赛跑的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猜想兔子和乌龟分别围长方形和正方形跑道跑一圈是否公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具运用巧妙,通过拆分长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效果非常好。习题设计也很有层次性,特别是靠墙围篱笆这道题设计得非常巧妙,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深刻体会到当长和宽分别靠墙时篱笆的长度。
实验小学苗笑萱:本节课于老师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组织教学。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公式、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使学生逐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自学、互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兴小学李杰:听了于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受益匪浅。导入部分吸引学生眼球并引发思考,非常自然地进入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探究。又利用学具让学生摆、说、算自主探究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总结得很好。最后的练习也颇具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效果很好。
实验小学徐莉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以往常常过于重视学生对周长计算公式的总结和掌握,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实际含义。于老师的这节课重视思考和探索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具体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思考和探索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新兴小学刘炳麟:于老师的课非常完整且环节紧凑得当。一开始的导入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吸引孩子注意力,最后还是用龟兔赛跑来结束知识讲解部分形成了一个闭环而不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在总结长方形周长公式时于老师用了一句“怎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所有长方形的周长”,我觉得非常巧妙。最后的靠墙围篱笆题也很有代表性,让我受益匪浅。
实验小学刘明玥:于跃老师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思路清晰、设计合理,注重“教——学——评”一体化。教师从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趣味性极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互动与评价中也更注重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为学而教”的意识,让学生融入课堂、享受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动手计算、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小学高雪:今天有幸听了于老师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节课,感觉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习题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层次性。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交流、总结公式,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破重难点,实现自我提升。
实验小学刘月:于跃老师通过讲解、小组讨论、演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使学生逐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多样化的练习题目巩固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这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展示自己的成果,真正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可上下滑动)
河北省骨干教师张桂霞老师作了如下点评: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历经了从经验性理解到概念化、结构化至创造性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知识历程。他们通过亲自动手实践、知识间的比较联系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成功地实现了数学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的跨越,充分展现了深度学习的成效与思维发展的成果。
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王珍指出,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中,于老师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周长与面积的区分与计算。她巧妙地运用转化思想,将新知“周长的计算”与旧知“线段的累加”紧密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周长定义的理解。接着,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多种周长计算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变与不变”的探讨中,渗透优化思想。最终,学生自行总结出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特殊案例推广到一般情况,强调无论是长方形、正方形还是任意多边形,其周长的计算都是基于“线段的累加”,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知识的闭环。
新兴小学教学副校长戴士立对于老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于老师语言简洁明了,教学中关注全体,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内容设计紧凑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计算周长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公式。分层设计课堂练习,从简单的运用公式计算到复杂的实际问题解决,有效巩固了所学知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叁
经验分享
此次教研活动主要由实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研组负责。这是一个好学上进、勇于实践的教研团队,其成员大多为入职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大家齐心协力,在教研和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的收获与成长。
教研那些事儿
杨杨老师代表三年级教研组分享了教研心得。她从单元整体教学、新课标落地研修及合作共建教研三方面展开,强调了教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践证明,不搞教研难以上好课,教研是解决教学难题的关键,能提炼集体智慧与团队经验,助力教学达到新高度。只有深入教研,教师团队才能稳健前行,走得更远。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刘馨竹老师分享了入职后的成长经历,特别是绘本教学的心得。她指出,绘本以图画引导知识,辅以精炼文字,易使学生融入情境。对小学生而言,绘本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有效激发学习动力,提升专注力。教师优化绘本资源,使简单数学绘本蕴含丰富学习元素,避免学生因内容浅显而失去兴趣,实现绘本与教材的良好互补,让参加活动的老师深受启发。
最后,实验小学教学副校长马洪新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于老师的课堂注重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值得老师们学习借鉴。三年级教研工作的分享让大家看到了教研团队的力量和智慧。而刘馨竹老师的绘本教学创新实践,则为我们开辟了新的教学思路。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好学上进、勇于实践的精神,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11月7日 语文
此次语文联合教研活动聚焦“问思辨教学”,通过课例展示与研讨交流,两校教师对如何实施问思辨教学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新华区名师工作室导师朱金云携工作室二组全体成员倾情参与,他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与会老师获益匪浅。
壹
课例展示
实验小学宋逸宁老师执教的“问思辨”教学课例《卖火柴的小女孩》,紧扣语文要素,聚焦核心问题,深入探究了小女孩所谓的“幸福”背后的深层含义。宋老师拓展引入了丰富的视频和文本资源,巧妙地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社会相衔接,精心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思辨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辨析,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有了思辨的注入,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光彩。
贰
课例研讨
课例展示结束后,实验小学孙榕泽老师主持了联合教研活动。参与活动的老师们紧紧围绕“如何有效实施‘问思辨’教学”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交流。
实验小学陈倩:宋逸宁老师运用配乐朗读和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成功营造了一个充满同情与关怀的课堂氛围。这种情感上的投入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了文本世界,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还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整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在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更在思维上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新兴小学李依菲:宋逸宁老师运用文本品析、情感朗读和音频观赏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小女孩的“幸福”。随后,他抛出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这“幸福”背后的真相。学生通过资料卡了解时代背景,探究不幸的根源,并与《拇指姑娘》对比,领悟真假幸福之别。这一连串设计巧妙、逻辑严密的教学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
实验小学李若溪:宋逸宁老师紧扣文本,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女孩的幻想与现实”,揭露了社会的残酷。在思辨环节,学生热烈讨论,思维碰撞,展现了良好的思辨能力。同时,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让他们深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整堂课激发了学生思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新兴小学杨新宇:宋逸宁老师以朗读课文为起点,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境遇,并探究其所谓“幸福”的真实性。教学中,宋老师巧妙地融入音乐视频和社会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与小女孩的境遇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深刻思考。
实验小学王孟尧:宋老师巧妙地将“幸福”作为思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巧用情节梯梳理小女孩看到的事物和五次幻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童话世界的丰富想象,还让学生深入辨析小女孩所经历的“幸福”是否真实。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思辨能力的提升。
新兴小学李雨喧:宋逸宁老师通过配乐自主朗读,迅速引领学生沉浸于故事情境。他精准指导朗读,紧扣关键词,助力学生深刻领悟人物特质。特别是对第八自然段的深入剖析,让学生透彻理解了小女孩通过火柴所看到的幻想,进一步感受到了她的可怜与悲惨。重点句式的分析,更是让学生直观体会到了小女孩的痛苦,整堂课情感充沛,令人动容。
建兴小学陈晓晗:宋逸宁老师在课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精准把握教材内容,并搜集了丰富的相关资料。以“问思辨”为主题,他精心设计了既富有思辨价值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核心问题。通过问题的巧妙引导,宋老师带领学生逐步深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考。
东队小学李程:宋逸宁老师这节课每个环节环环相扣,问题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在问题设置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于情节的把控也十分到位,学生积极性很高,带入感很强。在常态课中,我们也需要注入思辨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能力。此外语文要素作为单元核心目标的核心要点也不容忽视,在全面、准确理解语文要素的基础之上,对其精准把握,是实现语文要素落地的前提。
实验二小王雅丽:宋逸宁老师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否真正的幸福”为核心问题,展开思辨教学,利用音频、配乐、背景介绍资料卡等多种方式拉近学生与小女孩的距离,从而理解小女孩的处境,使小女孩的形象更加饱满,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好的实现了对核心问题的思辨与理解。
实验小学常乾岳:通过参与此次问思辨教研活动,深刻认识到问思辨教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课堂教学不仅是单节课的呈现,更是学生平时锻炼和培养的结果。我还从这堂课中学到,阅读可以超越课本的局限,通过补充创作背景和相关文本进行拓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内容,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新兴小学刘甜甜:宋逸宁老师精准把控课堂节奏,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朗读与思考,引领学生深刻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在分析火柴幻想部分时,学生们积极发表见解,课堂氛围活跃。多媒体的巧妙运用,极大增强了课堂感染力,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小女孩的“幸福”背后的辛酸。与拇指姑娘的幸福对比,更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幸福的真谛。
实验小学冯坤:宋逸宁老师巧妙地将“幸福”作为课堂的切入点,引导孩子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对比思考。他先引导孩子们纵向对比文中提及的两次幸福,进而横向拓展至另一篇童话《拇指姑娘》,让孩子们深入探讨两篇童话中幸福的异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更让整堂课内容充实、层次分明。
新兴小学邵冬慧:宋逸宁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处对比,引导孩子们进行深入思辨,令我受益匪浅。首先,通过引入《火柴天堂》这首歌曲视频,让学生们在观察歌曲前后画面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小女孩的境遇。其次,句式对比的环节让学生们了解了反复句式和排比句式的特点,体会到了这些句式所带来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效果,进一步揭示了小女孩“幸福”背后的深层含义。最后,通过将本课中的“幸福”与《拇指姑娘》中的“幸福”进行对比,宋老师成功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幸福”的真谛。
实验小学王子豪:宋逸宁老师围绕“小女孩是不是真的幸福”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他多次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实验小学刘福伦:宋逸宁老师在这堂课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深刻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境遇。并引导学生讨论小女孩的幸与不幸,让他们在思考与辨析中深化了对故事的理解。同时,他巧妙借助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探究造成小女孩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宽度。整堂课既富有情感渲染,又不失思辨的严谨,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发人深省。
实验小学王晴:宋逸宁老师不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更注重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层层递进,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连贯的思维链条。同时,宋老师还巧妙地运用了视频、背景资料等辅助工具,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可上下滑动)
新兴小学教导处主任张建敏指出,宋逸宁老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时,从思考和辨别的角度进行了深度剖析,尤其是围绕“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本课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历史背景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幸福”概念。二是对比《拇指姑娘》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不同含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的含义,是一节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和感情共鸣的课。
新华区名师工作室二组组长付君老师点评道:宋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以“小女孩的幸福真伪”为核心,巧设问题矩阵,激活思辨阅读与表达。融合时代背景,逐层剖析幸福内涵,拓宽学生思维。她指出,新课标中要求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在思辨环节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探寻幸福真谛,深化童话真善美熏陶,使教学更加圆满。
教学副校长马洪新在总结发言中,对“问思辨”教学模式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马校长着重指出,教师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尝试运用问思辨教学法。每一次精准而恰当的提问,都是为学生打开一扇拓展思维的大门,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路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进而显著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作为教育同行的伙伴,两所学校联袂展开教学研究,不仅筑牢了校际合作的坚实基石,更为双方智慧碰撞与成果共享铺设了一条宽广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今后我们将继续怀揣教育理想,矢志追求理想的教育,且行且歌,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