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材料|洞见散热材料发展新机遇,把握AI手机趋势

财富   财经   2024-09-27 08:48   北京  

王喆  胡叶倩雯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电子行业正迎来新的技术升级周期,有望驱动部分手机散热材料的发展新机会。


AI的发展不仅提升了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水平,还催生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随着AI手机不断推出,有望开启新的消费电子升级周期。


手机厂商在AI技术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品牌不断推出搭载最新AI功能的旗舰机型,以吸引消费者。这种市场竞争加速了AI手机的普及,也推动了消费者的换机潮。



AI应用对计算能力的要求推动了硬件的升级换代,对热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望推动散热材料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随着AI计算需求的增加,硬件制造商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为市场带来更高性能的处理器。此外,随着手机进一步向轻薄化方向发展,高效地散热、消散、降温成为了产品设计的重要环节。除苹果,以均热板(VC)+石墨的散热组合已成为各品牌安卓旗舰手机主流的散热解决方案。我们预测未来苹果手机会搭配更高效的热管理系统,逐步采用均热板(VC)+石墨的散热方案。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均热板将在未来成为电子设备散热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尽管均热板和均热板在高端机型中得到应用,石墨散热膜依然是主流散热材料,尤其在高热通量方向不断发展。我们认为AI手机的发展趋势会推动均热板的快速发展以及石墨膜需求进一步增长,我们预计2027年石墨膜和VC市场空间分别达到168和174亿元,2023-2027年对应CAGR分别为23.6%和30.6%。



国产PI膜的渗透提升有望缓解石墨膜行业利润压力,行业上下游合作关系稳定,深度绑定优质手机企业可在AI发展中率先受益。


消费电子下行周期加剧石墨膜行业降本压力,行业价格逐步走弱,近年石墨膜利润不断承压。现阶段,国内石墨膜行业原材料PI膜已实现部分国产替代,随着下游客户认证的加强,国产PI膜使用渗透率提升将有助于缓解石墨膜行业利润下行压力。石墨膜认证周期长,合成石墨膜行业客户需求定制化强,且客户对供应链稳定性要求高,因此上下游合作关系稳定。深度绑定优质的手机公司,有望在AI发展浪潮中先行受益。



均热板工艺难度大,国产企业在均热板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通过优化工艺和降低材料成本可提升产品毛利率。


均热板行业面临技术挑战,但国产企业已在超薄均热板和不锈钢均热板方面取得突破。均热板由上下板组成,内部通过芯结构和少量工作流体实现高效散热。均热板产品制程较长、工艺技术较为复杂,因此其所直接原材料占比相对较低。均热板依然可降本可通过减少蚀刻板损耗率;提升规模效益,降低不锈钢冲压件的成本来实现原材料成本的优化,从而显著提升产品毛利率。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消费电子行业正迎来新的技术升级周期,有望驱动部分手机散热材料的发展新机会。


1)苹果AI布局积极,有望率先拉动石墨膜需求增长。2)散热体系发展有望推动均热板产业快速增长。



风险提示:


AI手机需求低于预期;宏观经济变化导致市场需求下滑的风险;导热材料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均热板渗透率不及预期;导热新技术迭代的风险;国际贸易的风险。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9月25日发布的《导热材料行业专题系列之二—洞见散热材料发展新机遇,把握AI手机趋势》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