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新酿、火炉加温,黄酒邀您过冬天

文摘   2024-11-11 12:01   北京  
立冬时节是绍兴黄酒开始投料发酵的日子:夏天,采割辣蓼草,做成酒药;秋天,制作麦曲;冬天,浸泡糯米,经发酵,再开耙酿造;来年春天,压榨,灭菌,灌装,封坛,其中精髓在一个“酿”字。黄酒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乃至全球最古老的谷物酿制酒,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酿”是黄酒的最本质特征。绍兴黄酒的传统酿制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酿”字,道尽了千年黄酒的本来面目与本质特征,详解了千年黄酒的无穷妙趣与无尽回味。如此酿造佳肴,需要怎样的品饮之法?本期我们共读《黄酒有意思》,一同探索黄酒的品饮艺术。
[明]陈洪绶《蕉林酌酒图》
慢咪,是品饮黄酒的最佳方法。黄酒历来是慢慢咪的。这种咪的品饮之法,是中和的准则与温克的境界所要求的。绍兴黄酒历经四个季节、数十道工艺酿制而成,酿成后又需有若干年的醇化时间,足见其速度之慢。与此相应,其饮亦应突出一个“慢”字,慢慢地咪。一个“酿”字与“咪”字,道尽了绍兴黄酒的无穷妙趣。浅酌缓尝,有助于全身心的放松,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细抿慢咽,有助于身体健康,使酒成为人体吸收的重要成分,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咪”这种饮法,属于心静如水,有助于从容自在、气定神闲的日常养成,成为修身养性的良好途径。
黄酒最好温着咪。黄酒是粮食酒,最好是温着咪。越谚中讲道:“热酒伤肝,冷酒伤肺,没酒伤心。”没有酒喝当然不行,但有酒了也要看怎么个喝法。最好的喝法,便是温着喝。因为从保健康养的角度讲,太热了易伤肝,而太冷了则易伤肺。从味觉口感角度讲,太烫了损味走性,喝着没味;太冷了,则香味不溢,酒性未现。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隔水加温,细品慢酌,既可使酒香气扑鼻,又可使酒可口宜人,还可使酒暖人心肠。温,就是中和,不热不冷,恰到好处。于健康而言,胃肠舒坦,易于消化吸收;于口感而言,食欲大增,令人神清气爽。这是千百年喝酒经验的总结,也是绍兴人生活品质的体现。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问刘十九》。美酒新酿,火炉加温,雪夜邀饮的温馨气氛跃然纸上。其实,温酒的习俗早在商代便已盛行。2013年第7期《文明》杂志上,有岳洪彬的《酒尊斑剥探殷商》文,其中写道:妇好墓出土的163件酒器中,温酒器有58件,占35.58%;安阳郭家庄160号墓出土酒器31件,温酒器有14件,占45.16%;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酒器27件,温酒器有10件,占37.03%。可见温酒器在青铜酒器中的比例,基本上在三分之一以上。元人贾铭认为,“凡饮酒宜温,不宜热”,温酒不伤脾胃,还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看来,3000年前的商人,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爨筒温酒

黄酒最好温着喝,温酒器具有讲究。绍兴传统的温酒器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爨筒。爨筒用马口铁做成,上大下小,呈倒“凸”字形。将酒从坛中倒人筒中,将筒放人贮80C左右热水的爨炉中,待筒口慢慢冒出微微热气,即可取出饮用。爨筒温酒,最为怡当,温度怡当,氛围恰当。一简一筒慢慢地温,一碗一碗慢慢地咪。这温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享受与向往,咪的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沐浴。

热水温酒

清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绍兴酒》中,专门写到了温酒之法。一是以温呷为益。特别主张黄酒须温饮,以无损脾胃,“至北人多冷呷,据云可得酒之真味,则于脾家愈有碍”。二是以水温为上。特别强调用热水来温,而不是直接用壶来煮,“凡煮酒之法,必用热水温之”。三是以初温为美。特别强调不能重复温,“凡酒以初温为美,重温则味减”。四是以慢温为宜。特别强调温酒不能急,“若急切供客,隔火温之,其味虽胜,而其性较热,于口体非宜”。

隔水炖酒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专门写到了酒的“炖法”。这“炖法”讲的便是温酒之法。“炖法不及则凉,太过则老,近火则变味,须隔水炖,而谨塞其出气处才佳。”这炖法的核心思想,即是中和。它告诉饮酒者:第一,饮酒需先温。第二,温度要适度。温度太低,则凉;温度太高,则老。第三,必须隔水来温,并且要把盖子盖严实,不让酒气挥发掉。如果直接用火温酒,酒就会变味。由此看来,由温酒而始的眯酒,的确是一件温文尔雅的事情。

荷珠煮酒

明绍兴乡贤张岱在《品山堂鱼宕》中写道,品山堂有口三亩大的池塘,“莲花起岸,莲房以百以千,鲜磊可喜。新雨过,收叶上荷珠煮酒,香扑烈”。新雨过后,数百上千的荷花,一如出水的少女,亭亭玉立,显得别样的鲜艳娇红。洗去了尘埃的片片荷叶,随着和风,在翩翩起舞。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在和着荷叶飘荡,其体时大时小,其形应有尽有,煞是迷人。身处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收取荷珠煮酒,但觉清香扑烈,真所谓“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越窑青瓷温酒壶(越青堂提供)

头脑酒风俗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卷十七中写道,冬天来客时,必注热酒递客,名为“头脑酒”,大概是为了帮客人消避风寒这一风俗,源远流长。以前自立冬至立春,帝王为示体恤人情,常常赐殿前将军与甲士头脑酒。后来,这一做法也流传到了民间。绍兴的酒俗也是如此,冬天将酒温热,以御风寒,于已于客皆是如此。下水作业时,通常的做法,也是先喝点温热之酒。

黄酒的冰饮与常温饮

黄酒除了传统的温饮之法以外,也还可冰着饮、常温饮。在炎热的夏天,如将黄酒冰镇后饮用,或者在杯内放点小冰块饮用,便会顿觉清爽可口,减轻夏日的燥热,感受别致的风味,体验别样的情趣。在春风和畅和金风送爽的季节,喝点常温的黄酒,是最为理想的,因为这样最能品得美酒佳酿的原真之味。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卣,器腹中部留有一个“十”字空腔。考古专家与相关专家认为,这个装置是用来调节酒温的,既可用炭火或热水温酒,也可用冰水降酒温。其设计之巧妙,令人叫绝。


冰酒当为夏季消暑而饮。《夏小正》所载多为夏代之事,其中写道,“三月:参则伏……颁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成书稍后的《诗经》《周礼》,也分别有“凌阴”——藏冰之处、“凌人”主管藏冰之官等记载。《越绝书》中,多处出现了“句践冰室”“阖庐冰室”的记载。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道,“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赞美冰镇过的米酒既醇香又清凉。《唐摭言》中记载,“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表明唐代已经出现了卖冰的商人。《梦粱录》等典籍中记载,南宋临安街头有“雪泡梅花酒”“雪泡豆儿水”等冷饮酒水。

《黄酒有意思》的作者冯建荣是地地道道的绍兴人,现任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早在七八年前,他就有意写一本有关家乡绍兴酒的通俗读物,且为此开始了相关素材的准备工作,并于今年4月动笔撰写,完成这本20万余字的新书。酒香也要勤吆喝。冯建荣说,绍兴酒在清代直至民国时,一直处于通行宇内、独步天下、力压群芳的境地。这是何等光辉灿烂的岁月!今天的绍兴酒,虽然品质风采依旧,却是尤需吆喝,借以换取光风霁月。他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一册在手,读懂黄酒。”

整理/筱诗
审核/南希
排版/晓梅

这里“阅读原文”,赢取赠书


贝书单
贝小戎邀你奇书共赏~贝小戎,《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书评人,每周更新主题书单、推荐书单,每月更新新书书单、月度好书书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