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09

健康   2024-10-02 15:23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9

2018年5月1日


按照古代一些注疏的分法,第一品《佛国品》是序品,第二品到第十品是境品,第十一品是行品,最后是果品和流通品[1]。《佛国品》讲万法清净,揭示了“心净国土净”的道理。大乘佛教唯识宗认为万法唯心造,心清净则外境自然清净。

所谓“清净”,是指没有烦恼染污和痛苦沾染、空性与光明无二无别的境界。对于万法清净之理,密法中讲得更为细致。因此若不了解密法,《佛国品》的内容就不是很好理解。比如有人可能会想:这一品当中,有时讲佛菩萨要观待众生意乐而取刹土;有时讲佛陀为度化恶劣众生而示现不清净刹土;有时候又讲,若菩萨心净则整个世界都会变清净。这三种说法是否矛盾呢?

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这些说法有现相与实相之别。轮回中的众生都在做梦,梦境是现相,梦醒是实相。梦境中的人、事、物并非真实;醒觉后的所见才是世界本面。而梦与醒,都依赖于自心。当众生陷于迷梦之时,就无法见到世界的真相;一旦相续得以清净,梦醒的当下就能见到世界的清净相。这些道理,后面还会分析。

方便品第二

这一品也很重要。没有学佛、不懂教理的人,可能将“方便”仅仅理解为成办某件事情的简单、便利之法,但这样的理解还比较粗浅。在佛教当中,“方便”与“智慧”相对,指六度万行或大悲心的妙用,意义非常深邃,一般人很难透彻诠释。

《方便品》主要讲菩萨的方便法,具体来说,就是维摩诘居士如何以在家形象使其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都成为自他二利之因。

窥基大师在其注释中,对方便法做了比较详细的宣说。讲了自利方面的六种法,包括以大悲心不舍众生、不染著轮回等;利他方面的六种法,包括布施、断除众生嗔恨心、成熟有情相续、令有情获得解脱等内容[2]

这一品还讲了维摩诘居士的功德、成就相。维摩诘居士是本经的主要人物,他在第二品才真正出现。就像一部十多集的电视剧,在第一集中,只是提到了主人公的名字;到了第二集,他才真正登场。

我之前也说过,这次讲《维摩诘经》有几个原因:

第一、现在很多人以为:要想学修佛法,就一定要看破世间而出家修行,以在家身份是很难获得成就的,更不用说去度化众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按照《维摩诘经》的观点,佛教修行人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舍弃俗家,前往寂静地出家修行,这是非常好的做法,为佛教所赞叹;还有一种人,是以在家身份修行、度化众生的。

所以,世间人心目中的佛教,有时并非真正的佛教;而世间人心中的非佛教,反而可能是真正的佛教。因此,世间人对佛教的评价、定位,还是存在偏差的。

学了这部经我们会明白:在家人完全可以修行佛法;如果修得好,其境界还会远远超过某些出家人。对于这个道理,在本经的第二品到十一品之间几乎都有阐述。比如,佛陀得知维摩诘居士生病后,就分别让十大弟子前去探望,但他们都不敢去。因为他们知道维摩诘居士的见解、境界非常高,自己完全无法与之相比,在他面前也有过辩论失败的经历,不禁心存敬畏。

所以我们首先要清楚,在家人也能获得很高的成就。其次,出家人不能轻视在家人,因为在家人中有很多了不起的居士菩萨,其境界远远胜过了声闻乘出家人,我们理应对其恭敬顶戴。

第二、作为在家修行人,虽然暂时还没有达到维摩诘居士的境界,但也可以不断修持,最终具足其部分功德——毕竟都是在家人。

第三、作为非佛教徒,对佛教感兴趣也好,排斥也好,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好好研究佛教的内容。佛教并非有些人以分别念所揣测的那样,大家应该以理服人,以智慧来观察、分析,这极为重要。

学习《方便品》,一方面可以对维摩诘居士生起极大信心,你会发现他确实很了不起,能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象利益众生;另一方面也会得到启发: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方便,任何行为都可以是修行。

尔时,毘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

当时,广严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维摩诘。他曾供养过无量诸佛,已种植非常深厚的善根。

维摩诘居士住在广严城,这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他曾经以身语意供养无量佛陀,并且从未厌倦。《万善同归集》中说,菩萨有三种无厌:一为供佛,二为闻法,三为供僧[3]。维摩诘居士就是如此,生生世世承侍、供养、护持如来,心无疲厌。

我们通过上师如意宝的言行也可推知,他老人家肯定曾在无数佛菩萨面前发过心,做过承侍、供养;乃至行持过无数转绕、放生、念经诵咒、供养僧众等世俗善行,而且珍视每一个微小善根。作为上师如意宝的海内外传承弟子们,也要随学上师,既重视胜义谛的无漏善根,也要重视世俗谛的有漏善根,三门精进修持。

上师如意宝经常讲:佛教徒手里要经常拿着念珠,手不离念珠的人,说明他经常修本尊、念咒语、忏悔等,每天都能完成一些念修任务,这很重要。

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

维摩诘居士获得了无生法忍,他辩才无碍,能够游戏神通,获得了各种总持和无所畏惧的境界,降服了所有魔众和怨敌。

“得无生忍”,维摩诘居士通过漫长的修行,获得了万法不生不灭的境界,即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指一地或八地菩萨的境界,对空性没有丝毫恐惧,对无生之理完全堪忍。《阿弥陀经》中称这种境界为“阿鞞跋致”[4]。到了无学地,获得的是“无生”之境界,此时已没有“忍”的概念。

维摩诘居士对空性之理有深深的定解,境界的确不一般,完全超越了资粮道、加行道的修行。

下面是“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有些注释中说,这三者依次为语言、身体和心灵方面的超越功德[5]。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

“辩才无碍”,前面讲过的七种辩才[6],维摩诘居士一一具足。所谓“辩才”,主要指口才、智慧、辩论方面的才能。

具有辩才很重要。如果一个人智慧很高,但表达不出来,也就无法与人分享、交流。维摩诘居士完全可以将心中所了达的法义、证悟的境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辩论中也可以超越任何人。

“游戏神通”,在无有信心的钝根者面前,维摩诘居士可以显示各种神通,以此度化他们。神通包括五眼六通,以及身体腾空、发出火焰、借助各种声音传播真理等。

“逮诸总持”,维摩诘居士获得了各种总持,即不忘陀罗尼,这是一种非常超越的境界。

一些世间人也有比较特殊的记忆力,如对数字、扑克牌的顺序等过目不忘。维摩诘居士的总持智慧与此不同,他是对经藏、论藏的道理铭记于心。

“获无所畏,降魔劳怨”,维摩诘居士已达无所畏惧之境地,且能降伏魔众和怨敌。

佛陀获得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依靠十力降伏一切魔怨,而非用武器、炮弹来威胁别人。维摩诘居士与之相似,他获得了无有任何恐惧的四种无畏,能降伏以四魔[7]为主的一切魔怨。前面讲过,若能通达无我,四魔当下皆被降伏,外在的魔怨也就自然销声匿迹了。

有些人经常谈论魔怨、魔障,怕自己着魔或受到外魔干扰。而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显而易见的恐怖,如某些突然袭击、恐怖分子的威胁,现在已受到全球关注。

  • 警惕恐怖分子

有报道说,恐怖分子会以特殊手段诱导年轻人加入其组织。比如依靠网络平台,以非常温和的方式,吸引那些没有工作、没有理想的“宅男”“宅女”。当然,他们根本不会说自己是恐怖组织,而是会伪装成很有实力的大企业,宣扬国家利益和远大理想,描绘美好蓝图。

西方很多年轻人受到蛊惑,终止了大学学业而加入他们。但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连人身自由都失去了。有些人侥幸出逃,回到自己的国家,但当地民众非常担忧,因为他们被种下了恶的种子,不知以后是否会重操旧业。但有些国家认为,他们毕竟是本国公民,应该允许其留下来。而大多数加入那些组织的人,是根本回不去的。

很多大学生或年轻打工者,对网上信息没有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看到招聘中温馨、美好的工作环境就信以为真了。后来才发现,等待自己的是高压政策和非常严苛的训练。

  • 叙利亚局势

在叙利亚,ISIS(“伊拉克和大叙利亚的伊斯兰国”)也是一个类似的组织。目前,叙利亚问题已经成了全世界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听说今天已经在打了,但不清楚打击者是谁。叙利亚的情况比较特殊,以前他们各方面的情况都不错,现在却战火连年。这可能也是众生的业力现前吧。

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历史渊源,我在这里也说一下。叙利亚前国王哈菲兹·阿萨德本来想让大儿子继承王位,但大儿子不幸车祸身亡。老国王年事已高,只好让在英国学医的二儿子巴沙尔·阿萨德回国继承王位。然而巴沙尔不懂政治和经济,在他执政期间,国家一片混乱,民众纷纷反抗。2011年3月,15名少年在墙壁上图画反政府涂鸦被逮捕。巴沙尔为了显示政府威信,对15名少年实施酷刑,其中两名少年还被肢解。

巴沙尔的初衷是威吓民众,但未曾想,有人将少年被杀害的视频传到网上,招致民众的强烈愤怒和抗议。在政权岌岌可危之际,巴沙尔前去投靠俄罗斯。俄罗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同意派兵保护叙利亚。而美国则支援反政府组织。美俄之间就在叙利亚的土地上展开了交战。

除了美国和俄罗斯,战争中还有一派势力,即ISIS。那么ISIS到底是什么组织呢?早在萨达姆时期,他有一支训练极为有素的部队——共和国卫队。萨达姆被美国杀死后,共和国卫队被本·拉登“收购”。在本·拉登及基地组织的帮助下,共和国卫队的残余势力成立了“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共和国”,简称ISIR。后来,ISIR趁叙利亚内战之机到叙利亚抢夺地盘。ISIR和叙利亚反对派中最有实力的一支结盟,成立了“伊拉克和大叙利亚的伊斯兰国”,简称ISIS。

所以,叙利亚内战之所以长期存续,一是由于俄罗斯支持叙利亚政府,二是由于美国支持反政府组织,三是由于恐怖组织ISIS的介入在欧洲,ISIS虽遭受重创,但仍十分顽强。

三种势力的抗衡,导致战事连年。而最初的导火索,只是国王想展示政权的威力。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不仅他的政权岌岌可危,各方面的情况也更加复杂,局势每况愈下。按照佛教观点,这也许是他故意杀人的果报。

叙利亚局势虽然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但或许没有一个国家会无条件提供帮助。当然,提供帮助也需要经历很复杂的过程。

其实,世间人的友好与敌对、恩爱与怨恨,多源于很复杂的目的。由此,我们也愈发觉得佛教慈悲观的稀有珍贵——对于任何众生,包括敌人,都不依武器去降伏,而是平息他的嗔恨心,将其安顿在解脱的花园中,这是一种特殊的“降伏法”。

事实上,我们在面对各种危害时,若能安住于菩萨的无畏境界中,很多魔怨也就自然消失了。希望大家都能获得这样的境界,遣除修行中的一切违缘魔障。

另外,如果不是特别在意、执著违缘,违缘就会自动消失;反之,如果非常担心、执著、紧张某些事情,反复想自己到底会不会成功、不成功该怎么办,反而容易遇到很多障碍。

世间万法皆为虚幻,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各种痛苦,一是因为对“我”有执著,执著越强,痛苦越多;二是因为不了解万法本体为空,将假相执为真实,由此生起各种恐惧和痛苦。如果真正懂得外在的一切法及内在的六根识均为假象,痛苦、魔障也就销声匿迹了。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

维摩诘居士通达空性法门的甚深实相义。他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获证智慧度,在胜义层面认识了万法的本来面目。

通达方便,大愿成就;

维摩诘居士通达了善巧方便法门,大愿已经成就。

在世俗层面,维摩诘居士通达了前五度之善巧方便法门;其大愿力已经成就,这意味着他多生累世的宏愿皆能实现,就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皆已成就那样。

以上从世俗和胜义两方面,讲了维摩诘居士的善根圆满。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

维摩诘居士了知众生心之所趣。

藏文和唐译中说:他能如实了知众生的意乐和行为[8]——“意乐”和“行为”是分开讲的。而鸠摩罗什译本中只说“心之所趣”,因为心的动向也是一种“行为”。总之,维摩诘居士完全了知众生的意乐——他们喜欢什么,以及众生的种种善行、恶行。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维摩诘居士知道众生的根基是利是钝。

对于凡夫人来说,是很难从表面上看出众生根基的。我们觉得某个人很聪明,应该是利根者,后来才发现,他的“利根”是邪慧的根——邪见非常重,可能在破坏佛教方面很厉害;我们觉得某个人什么都不懂,应该是钝根者,实际上他却凭借信心获得了开悟的智慧。所以,没有他心通的人可能会看错人——对其抱有很大希望的人,并没有成为弘法利生的人才;不抱任何希望的人,却一鸣惊人成了很了不起的人物。

维摩诘居士则不是这样,他非常清楚所有众生的意乐、行为和根基。

藏文译本中还说,他会为众生宣说应机之法;唐译中也有类似内容[9]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10],决定大乘;

维摩诘居士很久以前就安住于佛道,他的心已经纯熟,决定是大乘种姓。

“久于佛道”,维摩诘居士在往昔的无量生世中,都安住于佛道。可能今生也是从小学佛,不像个别人一样,72岁才皈依佛门,75岁出家当比丘,这样就不能久住于佛道了。当然,如果他的智慧很高,80岁当堪布也不好说,82岁圆寂。

“心已纯淑”,维摩诘居士的心已完全纯熟。

有些人的心是不堪能的,就像外熟内不熟的芒果一样。虽是学佛多年的居士,内心还是一点都不堪能;虽然出家多年,相续中还是会有强烈的嗔恨心,行为也不太如法。

我经常接触藏传佛教的一些老修行人,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修行佛法以外,几乎没有别的事。多年以来,我自己也一直在修行,但与之相比,还是自叹弗如。他们默默无闻地修行,虽然没有什么名声和财富,但内心已完全处于修法状态,非常了不起。维摩诘居士也是这样。

“决定大乘”,藏文译本中说,维摩诘居士精进于大乘佛法,确定是大乘种姓。《俱舍论》中说,不定种姓的人,会在小乘与大乘之间转换,而决定种姓者不会如此。维摩诘居士属于后者,他非常精进于菩提心等大乘法要的修行。

  • 不退转

在短暂的人生中,希望大家不要有很多次改变。没有皈依的人暂且不谈,已经皈依的人,一定要发下坚定誓愿:生生世世受持大乘佛法;至少在有生之年,遇到任何事都不对大乘佛法退失信心。这一点很重要。

其实,种姓的确定也要靠自己。有些人的誓愿真的变得很快。以前,在佛学院的某个人,每天在佛菩萨面前念发愿偈时,都是双手拿转经轮,因为他觉得人身太难得了。我当时都有点儿自愧不如。但是后来,不要说拿转经轮了,他连念珠都不拿了,甚至没有了信仰,完全成了一个世间人。

听到这些事,我不禁感叹:“人的变化实在太快了!”当年他双手拿转经轮念诵的画面,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可一想起他现在的变化,我晚上都睡不着觉,半梦半醒之间还在想:“这个人真的退失了吗?”

希望大家住于大乘种姓不要退转,学佛的境界不要退失,所学之法也不要变来变去。有些人,今天跟这位上师说点好话,学一段时间;过些天又跟那位上师学一学。到最后一无所得。

当然,我从来没有规定大家一定要跟随哪一位上师、学哪一个教派。但是,你所依止的上师应该具有法相,你所选择的法门应该清净无染,这很重要。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

不管做世间事还是出世间事,维摩诘居士都会以智慧为前导,详细观察、深思熟虑之后再做抉择,而不会人云亦云、盲目行动。

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最好先用智慧观察,不要一看到什么就信以为真。不然可能真的会误入恐怖分子的行列,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有些年轻人在国外留学,听说哪里有赚大钱的机会就相信,结果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定,没有观察的智慧和能力,才容易上当受骗,非常可惜。

在这个时代,人心越来越浮躁,很多人整天沉溺于抖音、快手等软件。有些出家人也在玩这些。我也并不是说你们完全不能玩,但是玩这些有没有价值?你们要自己观察。

没有智慧的人经常沉溺于“快餐文化”,只要一开始玩,两三个小时甚至半天都停不下来。有些平台为了经济效益等各种目的,在背后有各种操控,会向用户投其所好地推送信息。比如我今天在网上买了某种水果,我的手机上就会出现很多相关信息、短视频。这些到底有没有价值呢?在21世纪的今天,否定这些可能也无济于事。

今年,我们佛学院喇嘛、觉姆的各个班都在收手机。但是听说,这也是色达县手机卖得最好的一年。因为很多人都要准备两个手机,一个交上去,一个继续用。在这个时代,控制信息上的散乱还是有困难的。如果自己没有智慧和能力,不会选择,不善思考,就会淹没在垃圾文化中,最终荒废一生。

今天也有同步翻译是吧?我刚才是不是讲得太快了?以前我做法王如意宝的同步翻译时,也是经常跟不上,有时连气都喘不过来。因为上师如意宝讲话特别快,有时他老人家已经讲了好多内容,我还没有翻译。当时的同步翻译是从1999年开始的,直到法王圆寂之前。在这个时期,法王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每次讲课时间都比较短。我经常想,如果在最早的时候(1987年)开始同步翻译就好了。

做任何善事都应该坚持,通过同步翻译听课的人也是一样,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众生要发大愿。大家课后讲考的时候也可以用不同语言。昨天我看到有些人在用英语、法语讲考,下面的人虽然听不懂,但还是很好奇地听着,比听汉语还要认真,其实这也是一种享受,对吧?众生欢喜佛欢喜,佛欢喜则获证悟。

住佛威仪,心大如海;

维摩诘居士住于诸佛的威仪中,心胸如大海般广阔而深邃。

“住佛威仪”,维摩诘居士住于诸佛的威仪当中,行住坐卧诸威仪都如理如法。他虽为居士,没有受持出家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律,但其行为和威仪也非常庄严、庄重。

有些人各种威仪都非常庄严,比如走路时会垂视一木轭许,佛经中将这样的人比喻为大象或牛王。作为在家人,也有必要注重威仪。如果经常蹦蹦跳跳、嘻嘻哈哈,就不是很庄严了,我不是说现在不要笑哦,笑可以排出肺部的很多疾病,还是很好的。

“心大如海”,维摩诘居士的心广大而深邃,犹如大海。

这是说他的境界非常高妙,不像我们那样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经常情绪化,一句话都能让自己不开心,甚至无缘无故地不高兴。

有些人的心态很不稳定,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一会儿很开心,一会儿又很痛苦,不知是前世业力还是今生的外缘所致。这样不太好,我们的心应如大海一样宽广包容。我前两天也讲了,作为修行人,一方面要心胸宽广,另一方面要在戒律誓言上严谨保守,这是无误之举[11]

《注维摩诘经》中,还提到了鸠摩罗什大师所讲的大海之三种功德:一是深广无边;二是清净不受杂秽——大海不容纳尸体等肮脏之物,非常清净;三是具有丰富的宝藏[12]。僧肇大师还讲了大海的五种功德[13],我对比了一下,这五种功德基本可以涵括在前述三种功德中。

真正有境界的人,确实可以用“心如大海”来形容。首先,他的心极具广度和深度,与大海一样深广无边;其次,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清净无染,连烦恼的名称都找不到,因为究竟来讲,烦恼本身也是虚假的;再次,他的心中具有诸多功德,如同大海一样具有无尽宝藏。

对于凡夫人来说,可能无法完全与维摩诘居士一样在行为上如理如法,唯一利益众生。但我们的心和行为可以尽量往好的方面转变。比如,原来心胸狭隘、容易情绪化的人,可以通过闻思修而变得心胸开阔,对于很多事能看得开,不再那样敏感、执著、痛苦、伤心、绝望,这样就很好。

有些人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经常跟家人吵闹,不仅自己痛苦,也给别人带来很多痛苦。作为佛教徒,应该是心境舒适、能够享受法乐的。像很多高僧大德,虽然也会面临压力、痛苦,也会示现生病,但在众生面前,他们一直是非常和蔼、快乐、法喜充满的,令人见之闻之都能获得一种难以描述的境界。

诸佛咨嗟;

维摩诘居士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因为他在自身功德及利益众生方面都非常超胜。

《方便品》主要讲维摩诘居士的超胜功德:一是其他在家人不具备的功德;二是与他人共同的功德,比如随顺众生,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做到;三是受到人天尊重,下节课会讲到,婆罗门、刹帝利等不同层次的人,都对他非常敬重。

如果我们行为如法,心中常念利益众生,不管是什么身份,都会受到十方诸佛赞叹;如果心行极为恶劣,经常有意无意地伤害众生,就会受到十方诸佛呵斥,也会被世间人呵责。

我最近看了上师如意宝在极乐法会上劝大家戒杀的录像,法王以强烈的悲心讲了杀生的过患,说当时藏地的杀生现象非常严重,像人间地狱一样恐怖;在城市里,每天的杀戮现象也特别严重。听了这些,不禁让人感叹:如果这辈子以杀生行为来度过,还不如早一点离开人间。

有位堪布曾跟我说:“此生虽然修行不是很好,但幸好出了家,否则难免造下杀生罪业。”在座有些居士、出家人也说:“我修行不好,烦恼很重,怎么办啊?”即使你修行不是很好,至少也断除了杀害众生的恶行。作为居士,你应该不会去点杀、故意杀生;穿僧衣的人,更不可能拿着刀子去杀牦牛等动物。仅凭这一分功德,也能得到诸佛菩萨的赞叹。因为他们最关注的就是众生的安乐,见到众生被杀害、遭受痛苦,他们会非常伤心。

我一会儿讲维摩诘居士,一会儿讲我们自己,这样也可以吧。因为讲课和造论不同,大论师旃扎古昧说过,讲法和辩论是放松而开放的,不像造论那样非常严格。另外,做讲记与造论也有差别,做讲记要随顺讲者当时的情绪,只要逻辑上没有大的矛盾就可以。

希望每一堂课都能令大家的相续有所转变,所以我讲到维摩诘居士的功德时,总是与我们自身做对照,看看哪些功德我们具有,哪些功德我们还不具有。

弟子释梵世主所敬。

弟子、帝释天、梵天、世主都非常尊敬维摩诘居士。

《维摩经略疏》中说,“弟子”指声闻[14]。但在藏文和玄奘译本中[15]都没有“弟子”二字,吴支谦译本中有[16]。我想,这里的“弟子”也许指声闻,也许不是,因为这里所说的帝释天、梵天、世主都是天人。

“世主”即“护世”(玄奘大师译为“护世”),意为保护世界的天人,如四大天王(藏文为“杰定炯瓦”)、《药师经》中的十二大将等。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

维摩诘居士想要度化人间的众生,故以善巧方便居住在毗耶离城。

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等世主,对维摩诘居士都非常恭敬、欢喜。因此,维摩诘居士住在天宫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他特别喜欢我们人类,于是来到人间的毗耶离城,以善巧方便度化人间的众生。

  • 善巧方便

关于善巧方便,后文还会讲很多。我对照藏文本看到这里的时候想:所谓善巧方便就是这样!这里的很多居士,虽然没有维摩诘居士那么高的境界,但也能以各种角色利益众生。出家人也需要如此。当然,别解脱戒对于守戒的要求非常严格。但在菩萨戒当中,如果是以利益众生为目的,只要不违背佛陀所遮止的重大戒律[17],很多行为是可以开许的。

比如,别解脱戒规定不能说妄语;但在菩萨戒当中,如果你看到一只鹿子被猎人追杀,为了保护它,你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说妄语:“我没有看到鹿子。”如果你为了守护不妄语戒而导致鹿子被猎人杀害,就犯了菩萨戒。所以,不同乘的戒律在开遮方面是不同的。

出家人也需要以不同形象利益众生,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后面会讲到,维摩诘居士不仅精通商业,还熟悉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9

10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