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学习 | 《往事依依》课堂实录及专家评课

文摘   2024-10-25 00:07   江西  

第一部分:《往事依依》课堂实录

一、默读课文,圈画领起句,思考该句子对于文章的阅读有何作用。

回答形式:我认为“……”是领起句,在文中,它……

根据领起句,概括文章写的几件事。

师总结:

第一件事——看画

第二件事——读诗

第三件事——听课

学生扩充事件内容及事件对作者的影响


二、读图,概说几件往事。

学生分享自己金色的回忆。

几件事情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三、配图,悟“依依”之情

为本文配图,介绍图片内容:具体的景物+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依依”之情,

思考文章表达的主题


四、题诗,用雅致的语言


·教师举例,学生现场创作并分享


作业布置:绘制插图,并配上小诗。



第二部分:专家评课

一、情境任务何时创设?

情境任务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机进行创设,根据创设的时机不同可以分为统领性情境、局摄性情境、总结性情境

情境任务的创设不一定在最开头,也可以在课堂中间、课堂结尾创设情境任务。本文设置的情境任务属于局摄性情境。


总结性情境:引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反思,在反思基础上进行整体迁移性运用,迁移水平往往会比较高。

二、情境主题怎么提出?

一般而言,可以从单元导读中提取主题,包括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一个核心概念为引领的综合性学习,有了核心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教学的魂和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还要牵涉到旁丛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这就是语文知识的丰富性:线索明确,主题鲜明,内容又十分丰富。

以主题为主线,随机嵌入需要讲解的知识。任务群教学是有灵魂的教学,而不是发散性的知识性教学。任务群情境主题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人文主题,也可以是语文要素,但是人文主题要建立在语文要素的基础上。这是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而不是道德法治课的体现与要求。

还可以借助“阅读综合实践”来提炼情境主题。


若以“成语之妙”为主题,在抓住“成语”这一要素的基础上,概括内容,提炼主题。

三、情境课堂怎见成效?
情境教学本质是一种迁移性学习,要做到读写结合。

四、情境课堂怎么推进?
遵循学生中心,以学情为出发点,一课一得。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能做到一课一得就不错了,要教得扎实一点。

第三部分:灵均说
《往事依依》是今年新教材中新加的一篇课文,对很多语文老师来说,都是陌生的。
李老师的这堂课从课后一道思考探究题入手,布置“勾画领起本句”的任务来默读课文,梳理内容和结构。教师给了答题格式帮助学生组织答题语言。找出各段领起句后,全文结构和主要内容便一目了然,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领起句,概括文章写的几件往事,思考事件内容对作者的影响,最后让学生讨论这些往事对自己的启发,从而感悟文章表达的主题。
“勾画领起句——概括几件往事——扩充往事内容——思考事件对作者的影响——这些往事对自己的学习启发——感悟文章主题”这是第一部分的教学思路。
可以说,第一部分从结构到内容再到主题,已经基本涵盖了本文的主要知识要素。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对本文应该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并且有了初步的理解。
第二部分,设置任务情境:构思一幅配图,向编辑老师推荐,并在图片上题诗。
这是在第一部分基础理解之上的迁移运用,鼓励学生动手,用构图配诗的情境活动来深化对本文的认知。并且,两个子任务都基于文本内容,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这篇文章在以前苏教版的教材中是有的,当时的教材还为之配了插图,李老师的好几个设计都是围绕这幅插图展开。统编版新教材加入了这篇文章,没有配图,这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设计点。文中对几件往事的描写细致而生动,“配图”是一个与文本契合度很高的学习活动。
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古今诗歌,文本语言本身也具有诗性的美,有一些句子可以直接变换为诗的形式,结合这一语言特点,设置题诗的任务,同样是紧扣文本的有效迁移性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简明清晰,既立足文本,又在情境中实现迁移,值得借鉴学习。

杨老师的评课围绕情境任务展开,同样给人启迪。

他指出,情境的创设不一定要在课堂最开始进行,这打破了我对情境任务设计的固有印象。情境也可以出现在课堂中段或是结尾的部分,各有各的好处。
情境主题的提炼类似于大单元主题的提炼过程,一般而言,都会推荐结合新课标,从单元导读入手。杨老师还结合新教材新加的内容“阅读综合实践”,指出还可以依托此处来提炼主题,这对我来说,也是一处操作性很强的启发点。
接着讲了情境成效需要在读写结合的迁移过程中体现,这在逆向设计理论中也有提及,若要实现学生真正的理解,一定要有知识的迁移过程,杨老师建议,从读与写的迁移出发来进行思考,将学生的“写”作为迁移的有效形式。
最后,杨老师从课堂推进的角度强调学生“学有所获”的重要性,建议老师们不要一味追求课堂形式的创新丰富与多样,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学生的“学”,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如何,这才是一堂课最重要的内容。


注:本课例整理自七彩语文云课堂——名师优课活动,课程观看链接为https://qnjyw.xetslk.com/sl/1uhysL 



美金小札
发表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教学方法、名师思想、精品课例,分享期刊论文、大师讲座、名师著作笔记,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等。欢迎广大语文教师、中学生、学生家长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