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 | 《文第十三》章节内容梳理

文摘   2024-09-01 10:59   江西  

   《文第十三》

(一)先秦:记言、记事、议论文的起源与发展

1、文的起源

(1)卜辞、卦爻辞与鲁《春秋》

①卜辞: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

·只是些句子,很少一章一节

②卦爻辞和鲁《春秋》

·按照卦爻与年月的顺序编纂起来

(2)《尚书》

·不但有章节,而且成了篇

——叙述文的发展、议论文的源头

(3)讼辞(辞命)

①周代讼辞,兼有叙述和议论

②春秋时,外交言语利害更大,又称“辞命”

③孔子很注意辞命,辞命的重要,代表了议论文的发展


2、诸子之文

(1)游说之风

·重说辞,重辩。铺张局势,滔滔不绝;也好譬喻,譬喻成了风气,开后来辞赋的路。

①墨子是第一个注重辩论方法的人

·主张“言必有三表”,注重功利,不喜文饰

②儒家的孟、荀也重辩

③道家的老、庄,法家的韩非,不重辩

·老学要的是自然,庄学要的是神秘

·韩非也注重功利,主张以法禁辩

(2)私家著作

①记言,直接的对话

·《论语》:语录体记言,质直简单

·《墨子》《孟子》:铺排得多

②对话发展为独白,便是“论”

··初期的论,言意浑括:《老子》

·再进一步,便是恢张的论:《庄子·齐物论》《荀子》《韩非子》部分

·“寓言”借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庄子》多用神话,《韩非子》多用历史故事

——“论”还只以篇为单位,“书”的观念还没到。

·《吕氏春秋》第一部有系统的书,汉刘安《淮南子》按逻辑顺序,结构更严密

(3)言文分离

·著作越来越多,“雅言”称为凝固的文体。后世言文渐渐分离


3、史传之文

(1)《左传》

①将恢张的趋势表现在记事文里,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最长于战争的记载

②顺序依着《春秋》,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系统的书

(2)《史记》

①第一部有自己系统的史书,创造“纪传”体制

②最大贡献,在描写人物



(二)汉代-魏晋南北朝:汉赋与两种新文体(佛典翻译、群经义疏)

1、汉赋

(1)汉赋特点

·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

·赋的特点是铺张、排偶、用典故

(2)骈体|骈文

①骈体出于辞赋

②夹带不少抒情成分,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


2、新文体

(1)佛典的翻译

①东晋 龟兹僧鸠摩罗什

·兼通华语及西域语,译书一面曲从华语,一面不失本旨

·对原文不太忠实

②唐 玄奘

·要求精确,才能“信”“达”兼尽。集佛典翻译的大成。

——这种新文体增扩了国语的词汇和国语的句式

(2)群经的义疏

①“故”“解”“传”注“

·“故“:用故事来说明或补充原文

·“解“:演释原来辞意(后来解释字句,也叫故或解)

·“传“:兼有”故“”解“的意义

·“注“:原只解释字句,后来也有推演辞意、补充故事的

——这称为“义疏“之学

②群经义疏

·汉、晋人作群经的注,后人不易懂,南北朝人给这些注做解释。(解剖文义,补充材料、推演辞意)



(三)唐宋:古文运动与两种新文体(语录、传奇)

1、古文运动

(1)唐 韩、柳

①韩愈

·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读总弄得参参差差的。

·有意将白话的自然音节引到文里去,他是第一个人

·这实在是新体的“古体“,宋代又称为”散文“——算成立在他的手里

②柳宗元

·和韩愈的文统大同小异

·他的文深幽清洁,最工游记,创造了写景的新语


(2)宋 欧、苏

①欧阳修

·欧阳修居高位而提倡古文,形势比较容易

·欧文主自然。条达疏畅,无艰难苦劳之态。最以言情见长。

②苏轼

·文章才气纵横,随物赋形。学他的人最多。

——欧苏之后,古文成为正宗


(3)(古文运动影响下的)宋骈体文

①唐末宋初骈体的应用文专称“四六“,却更趋雕琢

·骈体声调铿锵,便于宣读,又可铺张词藻不着边际,便于酬酢,一直流传

②欧阳修转移风气,使骈文散文化

·欧多用虚字和长句,使骈体稍稍近于语气之自然。


2、新文体

(1)唐 语录

①语录起于禅宗。

·禅宗只说法不著书,将师父的话用当时的口语记下,成为语录。纪录演讲,还用来通信和讨论。

②宋儒讲学,也采用这种记言的体制,语录体从此成立。

(2)唐 传奇

①传奇是有结构的小说

②记录艳情、神怪、将神怪人情化。

③开后来才子佳人、鬼狐仙侠等小说的先路。

(3)宋 话本

①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

②话本为“说话“(说书)的底本,是平民的艺术。

·说历史故事、神怪故事、社会故事……

③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


(四)明-清初:八股文

1、明代用八股文取士

①“股“:排偶,中间八排文字互为对偶

②又称“四书文”(考试题目在四书)、“制艺“(朝廷法定体制)、”时文“(对古文而言)


2、经义与宋元相比的两大变化:排偶、代古人语气

①因为排偶,要讲究声调

②因为代古人语气,要描写口吻

·圣贤像圣贤口吻,小人像小人

——除了口吻、技巧和声调外,八股文里是空洞无物的


(五)清中叶之后:桐城派的创立与发展

1、桐城派开山祖师:方苞

(1)简介

·安徽桐城人,八股文大家,提倡归有光的文章

(2)主张:“义法“

①义—用意,层次

②法—求雅、求洁

·雅:纯正不杂,不可用语录中语、骈文中丽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俊语佛家语等(姚鼐加注疏语、尺牍语)

·洁:简省字句

(3)评价

·受八股文束缚太深,只是严整而不雄浑,又缺乏情韵


2、集大成者:姚鼐

(1)简介

·安徽桐城人,老师为刘大櫆(方苞弟子)

(2)主张

·义理、考据、词章三端相济

(3)评价

·义理不深、考据多误,所有的还只是词章本领

——攻击者:空疏浮浅,范围太窄;但他们组织的技巧,言情的技巧不可抹煞


3、反对者:阮元

1)骈文正统论

·用韵用偶的才是文,散行的只是笔

2)影响

·有一些响应的人,但不成宗派


4、中兴桐城派:曾国藩

·反对当时一般考证文的芜杂琐碎和崇道贬文的议论,认为要明先王之道,非精研文字不可

·桐城文的病在弱在窄,他却以深博的学问、弘通的见识、雄直的气势,使它起死回生。



(六)现代白话文

1、清末梁启超“新文体”

①文章杂以俚语、韵语、外国语法

②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2、胡适:白话文

·跟着翻译的白话文走,是白话文的现代化,也是国语的现代化


美金小札
发表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教学方法、名师思想、精品课例,分享期刊论文、大师讲座、名师著作笔记,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等。欢迎广大语文教师、中学生、学生家长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