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16

健康   2024-10-05 10:55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16

2018年7月9日


前面讲到,维摩诘居士生病了,佛陀让十大弟子去看他。但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和头陀行第一的迦叶尊者都不敢去,因为他们曾经在讲课、禅修、化缘时遇到过维摩诘居士,领教过他的智慧和辩才,知道他是很厉害的。所以,声闻乘中最了不起的佛弟子们,都不敢去见维摩诘居士。

在很多画像中,维摩诘居士看起来非常老。有可能他的年纪确实比较大吧,因为他有很高的威望,也受到国王、大臣等众人尊重。如果是年轻人,就不一定如此,不过有些成功的年轻人也很受人尊敬。

不管怎么样,维摩诘居士是这样一位在家菩萨,也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中的在家身份与出家身份区别不大。如果修行比较好,以在家身份也可以成为特别好的修行人;如果修行不好,即使出了家,也不能解开佛的密意,行为上也不一定如法。这种现象,自佛陀时代就有。

通过学习《维摩诘经》,我们要了解释迦牟尼佛、维摩诘居士的甚深意趣,因此要从最了义的层面去理解经义。在显宗经典当中,像《维摩诘经》这样直接宣讲甚深了义法的非常罕见,今天要讲的内容更加明显。最近这些内容都比较难懂,如果没有系统闻思过佛法、没有大乘显密基础,可能听课时会走神或打瞌睡,最后就听不下去了。

其实,是否有听法意乐,与人的缘分、智慧有一定关系。如果有听法意乐,说明这个人在听法方面有甚深因缘,至少他有听法的勇气。如果没有这种因缘,即使佛法非常殊胜,他也会找各种借口不听——可能一开始会听一两节课,但也很难持之以恒地听下去。

前面已经讲了几位大德的故事,都非常精彩、有趣。希望各位放下所有的傲慢与我执,以虔诚心、欢喜心和学习心来求这种智慧。虽然我口里吐不出什么稀有之法,就像藏地人所说——“老狗口里吐不出黄金”,但我一直在很认真地对照前辈大德的注释,并利用自己懂藏文的优势,对照了藏文译本。我想,这些资料可能会给研究、修行《维摩诘经》的人提供方便。

大家的时间都很珍贵,用来学习佛法是很有意义的。世间很多事看似有意义,但实际上,只有获得解脱生死之法,生起对生生世世有利的智慧,才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人生短暂,几年、几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如果临终时还没有为后世积累足够的资粮,确实会非常遗憾。

  • 须菩提尊者

上节课提到,须菩提尊者与迦叶尊者不同,他喜欢向有福报的大居士乞食。但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多得供养,而是为了给那些富人讲苦、空、无我之法,尤其是无常法,令他们断除吝啬之心、摧毁傲慢高山。因为,很多富翁、有福报的人就像欲界的一些天人一样,整天享受荣华富贵,沉溺在欲妙之中,不思出离。

慧远大师在《维摩经义记》中提到了《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亦名《转女身菩萨问答经》),经中内容与今天要讲的故事基本相同。经中说,有一次,须菩提梦见一位如来对他说:“你今天将听闻未曾听闻之法。”他醒来后就去请问佛陀:“这个梦是什么瑞相?”佛陀说:“须菩提,这个梦代表善男子、善女人将会听到以前未曾听过的稀有之法。”当天,须菩提去王舍城次第乞食,来到一位长者家时,一位女菩萨出来了,须菩提就从这位女菩萨处得到了平等与空性的教言,这些教言与维摩诘居士下面所要说的教言很相似。

《维摩经义记》的作者慧远大师,与鸠摩罗什大师生活在同一时代,据说二位大德有书信往来,不知是否见过面。他们彼此非常尊重,不像有些同时代的大德,在显现上互相嫉妒。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佛陀对须菩提说:“你代我去维摩诘居士探病吧。”

须菩提尊者被称为“解空第一”,其他经论中也讲过他的故事。尊者的出生比较特别,他诞生时,原本富有的家一下就变空了,所有东西都不翼而飞。他的父母有点害怕,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就急忙去请教相师。

那个时候的相师是很厉害的,一位相师对须菩提的父母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很了不起的人,能证悟空性,并成为‘解空第一’。”由此,他就被取名为“须菩提”(梵语音译),意为“善现”。有些《般若经》中就直接将其音译为“须菩提”,有些经典中译为“善现”,藏文本中是“让炯”。

须菩提出生后,过了一段时间,家里的东西又自然恢复了,他的父母也就放心了——跟那些瑞相相比,父母可能更在乎家里的东西。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

须菩提陈白佛陀说:“世尊,我不敢向维摩诘居士探病。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起以前,我到维摩诘居士家里乞食……”

“其舍”指维摩诘居士家。藏文本中说:须菩提直接进入了维摩诘居士家里乞食。他还是很厉害的,直接找富贵的人乞食。因为他觉得,贫穷的人本来就没有什么财富,做上供下施就更困难了,于是专门向有福报的人乞食。

南传佛教很重视托钵乞食,在泰国、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地,僧人们会在清晨到城市中接受在家居士的供养,这种行为非常庄严,至今仍在延续。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中,托钵乞食的行为很少见。但在僧团安居、戒律仪式上,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的传统都比较相似。

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

这时,维摩诘居士接过我的钵盂,盛满了饭,对我说:“……”

须菩提看得清清楚楚,维摩诘居士往他的钵里装了很多好吃的东西——维摩诘居士家比较富裕,肯定有好吃的——但并没有给他,而是开始讲法。

维摩诘居士作为在家人,还是很恭敬出家人的,因此先给须菩提的钵中装上食物再转法轮。《注维摩诘经》中说,这样做也能防止别人说他吝啬。另外,他为什么不马上把钵给须菩提呢?因为他怕须菩提拿了钵就跑了,自己也就没有机会讲话了[1]

‘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维摩诘居士说:“唯!须菩提,你若能通达食物的平等性,就能通达诸法平等;若能通达诸法平等,就能通达食物的平等性。像这样乞食的话,你才可以取我手中的食物。”

维摩诘居士想让须菩提懂得诸法平等之理。有大德的注释中说,今天的内容讲了几种平等,如法与佛平等、解脱与束缚平等、邪法与正法平等[2]。维摩诘居士说:“如果对食物通达了平等,也能通达诸法平等。”之所以首先说食物的平等,是因为须菩提经常去富人家乞食,不去穷人家,这是不平等的;另外,他在接受食物时,可能也只接受好吃的东西。

有些道友吃饭也很挑剔,经常觉得这个不好吃,那个也不好吃,“这个太辣了,那个太咸了、太淡了……”,这说明他们没有通达食物的平等性。佛经中说,佛陀即使吃马麦也如同品尝天人的甘露一般,因为他有平等的境界。

如果通达了食物平等,就可依此类推诸法平等,反之亦然。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金刚经》中也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表面上看来,维摩诘居士的问诘只关乎食物,实际上,这其中蕴含着甚深的意义。

接下来,维摩诘居士继续给须菩提讲法。这些教言相当于密法当中甚深的直指法,比如直指贪嗔痴的本性无取无舍——无可取亦无可舍,它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懂得也好,不懂也好,万法的实相就是如此!这种道理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因为语言文字都是苍白的。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维摩诘居士说:“须菩提,你若能不断贪、嗔、痴,也不与之共存;不毁坏身见(萨迦耶见),而证悟平等一味的实相;不灭无明愚痴和对五欲的爱执,而获得三明、八解脱的功德;以五无间罪之相而获得解脱,通达实相中无解脱也无束缚;通达名言中有见四谛之说,而胜义中并无见四谛之理;通达得果不存在,不得果也不存在;清楚凡夫不是实相、离凡夫之法也不是实相,圣人不是实相、非圣人也不是实相;虽成就一切法,但明白万法均如梦如幻地显现,远离一切相。这样你才可以取我手中的食物。”

这里讲到了烦恼与智慧平等的道理。

“不断淫、怒、痴”,维摩诘居士告诉须菩提:不用断除贪、嗔、痴。按照佛法的常规安立,要断除贪、嗔、痴才能现前无贪、无嗔、无痴的智慧,从而获得解脱。《中观宝鬘论》也说,由贪、嗔、痴所生的一切业都是不善业[3]。但此处所说与常理不同。

“亦不与俱”,那么,是不是要具足贪嗔痴、与烦恼在一起呢?也不是。

既不断除,也不共存,那到底是怎样呢?实际上,烦恼的本性就是不断不常、无取无舍的。

在一般的显宗当中,贪嗔痴是需要放弃的,由此才能获得菩提。但在了义经典尤其是密法中说:贪嗔痴的本体就是智慧。《六祖坛经》中讲:“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凡夫与佛只有一个念头的差别——前念迷的是凡夫,后念悟了就是佛;前念执著对境是烦恼,后念认识烦恼的本性就是菩提。

因此,从究竟实相上看,贪嗔痴不需要断除,也并非与我们在一起。这个道理,只有大乘了义经典和密宗当中有宣说。

  • 文殊菩萨前世的故事

《杂譬喻经》中有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位菩萨名叫喜根,常为人宣讲实相法。当时,文殊菩萨是凡夫人,他出家修道,并精进行持十二头陀。听说有人在讲法,他就前往听闻,当听到喜根菩萨讲“淫、怒、痴(贪、嗔、痴)与道没有差别”时,他很难接受,就离开了。

后来他到了喜根弟子家里,为其宣说恶露不净之法,但喜根弟子以实相法反驳,并说了70个偈颂,每一个偈颂都在赞叹实相法。头陀比丘听到一个偈颂就增上一次嗔恨心,听完70个偈颂时已经增上了70次嗔恨心。当下大地裂开,地狱显现,头陀比丘堕入其中,过无量劫才罪尽解脱。后来,他因为听过实相法门,而成了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4]

可见,文殊菩萨也有这样的经历。以后你去五台山的时候,如果文殊菩萨不肯见你,你就可以说:“你记不记得,以前你对大乘佛法产生过邪见,还因此而堕入了地狱,当时你好惨哦!现在你好像很提劲了……”

《大智度论》中也说:“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道与贪嗔痴是平等的,所以不用舍弃。这是最甚深的法,有些人听了可能会很害怕。有些显宗行人,尤其是比较合格的佛教徒,一直奉行着“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理念,尽力断除贪、嗔、痴,突然听到这样的密法见解时,就比较容易生邪见、比较害怕,其实也不用害怕。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一相”指平等一味,是八地菩萨完全证悟空性与实相无二无别的境界。一般来说,要毁坏萨迦耶见(我见)以后,才能证悟无我的一相境界。但这里讲,不用毁坏萨迦耶见就可以直接证悟一相。从常理来看,这很难令人接受。

“不灭痴爱,起于明脱”,本来应该毁灭愚痴和爱的执著(十二缘起中的“爱”),才能获得三明和八解脱的果。但这里说,不用灭无明愚痴,也不用灭对五欲的爱执,就可以直接获得三明和八解脱的功德。这也是很难想象的。

这里讲的很多道理,在《大圆满直指心性》《法界宝藏论》《实相宝藏论》等密法中都有直接宣说。而单纯学习显宗的人,对这些道理很难详细介绍。像现代一些显宗讲义,讲到须菩提的故事时就特别略,飘得特别快。我看南怀瑾先生对于前面部分讲得比较广,还结合了传统文化,讲到这里时就很略了,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有些英文讲义也是如此。他们不是不懂,只是以前对这方面不是特别了解吧。

维摩诘居士给须菩提讲的教言还是很深的。如果没有密宗基础,讲者不一定讲得出来,听者不一定能听懂,修者就更不用说了。但我们这次讲《维摩诘经》,不管是讲者还是听者,至少对等净无二的密宗见解有所了解,因此对这些内容还是比较有感觉的,不但不用绕开,对每一句经文都能发挥很多。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本来是断除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才有机会获得解脱,但此处说,依靠五无间罪的相就能获得解脱。

密宗“十二金刚大笑”中讲:造五无间罪者与供养三世诸佛者完全平等,这是普贤王如来我宣说。一般人很难接受,可能会想:“造五无间罪者怎么会与供养诸佛平等呢?他们一点都不用忏悔吗?”

其实,五无间罪是心中的一种迷茫,一旦认识心的本性,所谓的五无间罪就荡然无存了,由此便能获得解脱。在一般的显宗经典中有没有这样的教言?大家也应该清楚。

“亦不解不缚”,显宗当中说,解脱烦恼障和所知障等所有束缚后才能获得解脱。但在实相当中,解和缚都不存在。《宝性论》中讲,执著三轮的习气是所知障,吝啬等分别心是烦恼障[5]。离开这两种束缚才能得解脱。但在实相层面,解和缚是平等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尼泊尔的洋列秀地方即兴唱过一首金刚道歌,其中讲道:毛绳和金链同样束缚人[6]。这说明,执著解脱也是一种束缚。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名言中有见苦、集、灭、道四谛之说;但究竟而言并没有什么可见的,因为在本性当中,无见就是最殊胜的见。

那么,是不是说“不见四谛”是真实的呢?也不是,既然见四谛不存在,那不见四谛的单空也不存在。

有些讲义中说,凡夫人虽然无法见到四谛,但四谛跟生活完全相合。这种说法可能并不符合佛教的真正教义,我们对于佛教教义不能随意更改。

总之,见四谛不成立,不见四谛也不成立——见与不见,它就在那里。这是比较深的道理。

“非得果,非不得果”,声闻乘中有得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等说法,但实际上,得果是不存在的。那么,不得果是否存在呢?就像世间凡夫一样,什么果都不得,每天只是吃喝玩乐,这样的状态是否真实存在呢?也不存在。所谓“得果”与“不得果”,只是分别念安立的“边”而已,在实相中都不成立。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同样,凡夫与非凡夫(离凡夫法)也是“边”。凡夫是不是真正的实相呢?不是。离开凡夫之单空或非凡夫之法是不是实相呢?也不是。

“非圣人,非不圣人”,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那样的圣人是不是实相呢?不是。像我们凡夫一样的非圣人是不是实相呢?也不是。圣人与非圣人、凡夫与非凡夫,都是二边的造作而已。如《三摩地王经》云:“所谓有无为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虽然万法可以如梦如幻地显现,但均远离一切相。《金刚经》中也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通达所见之相均非真实之相,就是见到了如来。《华严经》中也说:“深达缘起,入诸法界,见有为法犹如镜像。”通达缘起空性而入于法界时,心前虽有种种显现,但就像观镜中影像一样,知其并无实质。

“乃可取食”,维摩诘居士说:“通达了这样的道理,你就可以来接受我手中的钵盂。”当时须菩提可能一直想吃饭,但维摩诘居士一直在那儿一层一层地讲。而且,维摩诘居士所说与他平时的见解不太一样,他不是很明白,心里难免恐慌,可能也担心:“我的饭会不会冷了?他会不会不给我啊?”

有些道友听课的时候,也是很拼命、很认真地听,但一直听不懂。其实,世间大多数人记性都不是很好,听完课就忘完了;真正的天才、智者并不是很多。不过,有些人闻思的态度还是挺好的。

以上主要讲了平等方面的道理,还算稍微简单一些,下面的内容,须菩提听了可能会更加害怕。维摩诘居士之所以给须菩提讲这么深的教言,是因为他是大乘比丘,空性法门的基础比较好。对迦叶尊者,维摩诘居士就没有讲这么深的道理。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毘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维摩诘居士继续说:“须菩提,如果你能不见佛、不听佛法,将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作为上师,随其出家,他们堕落,你也随之堕落,你就可以来取食物。”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维摩诘居士说:“你不要去见佛,不要听佛法,也不要承侍僧众,你就跟外道六师跑吧!”

须菩提听了这话肯定很害怕的,因为他是一个佛教徒,而且是解空第一的比丘。如果我们去依止一位上师,他却说:“你以后再也不要去见佛,不要听佛法,也不要到僧众中去,你跟外道六本师走吧!”我们会怎么想呢?

“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外道六师,是指佛陀时代印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本师,后在神变月被佛陀以神通一一降服。现在,印度还有纪念释迦牟尼佛降服外道六师的佛塔。

外道六本师有哪些呢?

1.富兰那迦叶。他认为万法都是断灭性空,君臣、父子、忠孝之道都不存在。

2.末伽梨拘赊梨子。他认为世间众生的一切苦乐,皆无因而生。

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总觉得老天爷对自己不公平,遇到任何事都抱怨,从来不想自己的原因——“我做了这么多好事,为什么还是这么命苦、这么倒霉啊?”这是不懂因果的表现,他们不承认自己有前世,也不懂得自己前世造过业,就像这类外道一样,承许苦乐是无因而生的。

3.删阇夜毘罗胝子。他认为众生不必求道,经过漫长的生死轮回后,罪业会自然消除,并获得解脱。

4.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他将非因执为因,认为在恒河中洗澡会净除罪业,以五火焚身能遣除障碍等。

5.迦罗鸠驮迦旃延。他承许一切随顺世间,没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世间有的,我也承认有;世间没有的,我也承认没有。

6.尼犍陀若提子。他所创立的教派延续到现在就是耆那教(裸形外道),他们认为修裸形会使往昔所造罪业得以消除。另外,他们很重视因果,奉行不杀生、不吃肉等行为准则,走路时在脚上系小铃以驱除小虫等。

“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维摩诘居士对须菩提说:“你把外道六师当作自己的上师吧,跟他们去出家,他们堕落你也随之堕落。你有这个胆量的话,就过来拿饭吧!”

须菩提越来越害怕了。看来他比较惨,维摩诘居士对他说的话已经触及信仰层面了,而对其他人讲的教言都没有这么强烈的思想冲击。

有人说,他以前学过《维摩诘经》,但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懂了这些甚深道理。对于一些佛教徒来说,这些教言的确与自身见解有很大冲突。所以大家也可以想一想,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对待?比如你出去化缘时,把钵盂交给一个居士,但是他盛了饭就一直拿着不给你,还让你皈依外道等,你是把钵盂放在那就走呢,还是怎么做?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维摩诘居士又说:“须菩提,如果你能入于常见、断见等六十二种邪见,不证悟空性并到达般若的彼岸;住于八无暇当中,不获得暇满人身;与烦恼同流合污,远离清净之法;清楚你所获得的无诤三昧,一切众生都已得到;布施你的人不叫福田,供养你的人会堕入三恶趣;与众魔携手并肩,成为合作伙伴;你与众魔及一切烦恼无有差别;对一切众生有杀害之心,诽谤诸佛、毁坏佛法,不入于僧众当中,始终不得涅槃。如果你能这样做(或通达这样的道理),就可以来取食物。”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维摩诘居士又告诉须菩提:“要持断见、常见等六十二种邪见,不要证悟般若空性、到达彼岸。”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你要住在八无暇当中,不要获得修行佛法的闲暇。

“八无暇”指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边鄙地、喑哑、执邪见和佛不出世。藏地有些父母骂孩子的时候就说:“愿你堕入地狱,愿你转为旁生……”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你要与贪嗔痴共住,与烦恼同流合污;远离清净的法,不要通达涅槃法、解脱法。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如果你获得了无有烦恼、争论的清净三昧,那一切众生也会得到,不要认为只有你才能得到。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布施你的人不是好人,不叫福田,包括我维摩诘在内(因为他也准备供养须菩提斋饭)

按理来讲,对解空第一的比丘做布施者,应该被称为功德主、福田,但维摩诘居士从另一个角度说:布施你的人是个坏人,不能被称为福田。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如果有谁供养你,他肯定会堕入三恶道。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你要与魔众携手并肩、共同合作,将其作为伴侣、合作伙伴。

“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在藏文译本、吴支谦译本[7]和唐译[8]当中,这一句和前面一句是一句话。像鸠摩罗什大师这样分开译应该也可以,后面这句是说:你与众魔、一切烦恼无有差别。

  • 实相中佛与魔无别

一般来说,我们都希望远离魔众,不愿与其共住,但维摩诘居士让须菩提将魔众作为伴侣。希望大家听到这样的甚深法时,不要心生邪见,觉得维摩诘居士是个坏人、是个魔众、是个盗贼!其实,这些教言恰恰是维摩诘居士对我们的赐福。有些人特别害怕魔,看到可怕的东西就会想:“那是不是魔啊?”实际上,魔也好,违缘也好,在实相中都不存在。对于稍有证悟境界的人,遇到魔或违缘应该是非常好的事情。

米拉日巴尊者传记和大圆满续部中都讲:在实相当中,佛和魔完全是一体的;而在现相当中,二者各有各的显现。

有些经典中说,他化自在天是一种魔王[9],他看到有人修色界、无色界禅定时不会害怕,看到欲界众生获得世间成功时也不害怕,因为他觉得这些人仍是他的眷属;他最害怕的,就是有人获得佛菩萨果位,因为这些人会在他的视线中彻底消失。

从实相角度来看,佛和魔没有差别,因此维摩诘居士说:“你跟魔住在一起吧!”有些人可能会说:“我才不跟魔住在一起呢,你跟他住在一起吧!”就像小孩子骂人的时候,一个人说:“你很难看!”对方想不出怎样回骂,就说:“你也很难看!”其实,对于通达等净无二的人来说,跟魔在一起也可以,跟天人在一起也可以,跟佛在一起也可以,都没有什么差别。

“等无有异”是说,烦恼的本性、魔的本性与自己的本性都是相同的,无有差别。藏文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这些话听起来很可怕。很多经论中都教导我们不能杀害任何众生,连众生的一个汗毛孔都不能损害。但维摩诘居士说:须菩提,你以后产生害一切众生的心。

“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你要诽谤佛陀、毁坏佛法,不要入于僧众的行列,要经常跟有邪知邪见的人在一起,而且你始终得不到涅槃。

这些教言已经远远超越了常理上的修行,对很多人来说颇具挑战性。平时我们都觉得,谤佛、造五无间罪是很可怕的事,对这方面也非常注意,维摩诘居士所说似乎与此相反。实际上,他是相合密宗比较高的境界而说的,学过相关道理的人应该完全能够接受。

  • 一切显现均为空性妙力

即使没有学过密宗,对禅宗有所了解的人应该也能接受。禅宗当中有很多类似公案,比如“丹霞烧佛”。在一个冬天,丹霞禅师把寺院里的木佛像烧了取暖,院主问他:“你怎么把我的佛像烧了?”他说:“我想从中取一点舍利。”还有马祖道一大师,他曾经往佛像上吐痰,侍者问:“您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禅师反问:“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你告诉我,应该往哪里吐?”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一位竹巴坤烈大师,他是个非常神奇的人,做过许多稀有之事,跟汉地的济公和尚很像。有一次,一位老妇人请了一幅非常好的唐卡,想拿到寺院去请住持开光。路上,她遇到了竹巴坤烈大师,大师问:“你去哪里?”老妇人回答:“我请了一幅唐卡,想去寺院开光。”他请老妇人展开画轴,让他看看。老妇人照办后,他竟对着唐卡撒尿。他说:“我就是这样为佛像开光的!”老妇人非常难以接受,伤心地带着唐卡去找寺院方丈。方丈听了她的描述后,让她把唐卡打开看看。她展开卷轴一看,唐卡不仅没有损坏,还布满了细碎的金子。

一般人认为,烦恼就是烦恼,是“脏乱差”的。但实际上,若以般若空性摄持,一切显现都是空性的妙力,在这样的境界当中,染污法无可寻觅。

  • 生死自在

最近我在翻译的时候,看到了藏地一位大德古钦活佛的故事,他非常清楚自己会在何时圆寂。有一天,他的侍者去找色拉康卓空行母说:“我的上师今早圆寂了,他让我把这些东西交给您。”空行母问:“他是怎么圆寂的?”侍者就讲述了活佛圆寂的经过。

起初,活佛的病情日渐严重。那天早上,他把侍者叫到跟前,让他把“定刚”拿过来——藏地很多大德都有“定刚”,是一种像嘎乌盒一样的匣子,用来装三宝所依等。他打开匣子,里面有三个金刚橛。活佛拿出其中一个,说:“这是主尊橛,我要用它接受普巴金刚的四灌顶。”于是将金刚橛对着自己身体的四处,接受灌顶。剩下的两个金刚橛,一个是事业橛,一个是降伏橛,他拿着做了不同手印和姿势,并说:“这些金刚橛,我在这一世已经用完了,现在你们可以自己用,也可以送给别人。”

古钦活佛又打开几个纸包,里面有上师的衣服碎片、头发等,他将那些东西烧掉,把灰吃了……最后,活佛把匣子放在枕头上,念着“阿阿阿”,就安然自在地圆寂了阿”表示没有任何阻碍的空性,他在念到第三个“阿”的时候吉祥示寂。

可见,有些前辈大德在生死方面非常自在,没有任何阻碍。

时我,世尊!闻此语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

须菩提说:“世尊,我听到这些话,心中非常茫然,不知维摩诘居士到底在说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就想把钵盂放在那,赶紧离开他的家。”

藏文等译本中说:当时,须菩提感到有种黑暗笼罩在他的头上,令他不知所措、不辨方向[10]。因为维摩诘居士刚才给他讲了那么多禅机,他一时理解不了;还让他诽谤佛陀、皈依外道,这对他来讲是个很大的麻烦,就想赶紧离开。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维摩诘居士说:“唯!须菩提,来取钵啊,不要害怕。你想一想,如果是如来幻化的人对你发出这样的诘问,你会害怕吗?”

当时须菩提已经害怕了,正准备跑,维摩诘居士就对他说:“唯!须菩提,不要跑、不要跑!你的钵盂在这里!不要害怕,来取钵盂!如果是如来幻化的人追问你这些问题,你怕不怕?”

我言:‘不也!’

我说:“不会害怕!”

须菩提听了维摩诘居士的话,心就稍微安静下来了,他说:“如果是如来的幻化,我不会害怕。”他的意思是说:如果刚才这些都是真实的,我会觉得特别可怕,我也不可能跟外道去;但如果一切都是幻化的,我就不会害怕。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维摩诘居士说:“一切诸法都是这样的幻化相,所以你不应该害怕。”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我是如来的幻化你就不害怕,那么我告诉你,你也是幻化的,刚才的一切也是幻化的,乃至一切诸法都是幻化的,所以你不应该感到害怕。

  • 幻化有何惧?

现在很多人没有安全感,时时感到恐惧。这种恐惧也许来自外在事物,也许来自生活压力。不管怎样,真正认识了空性或对中观有所闻思的人,应该不会得恐惧症的。

有些佛教徒还担心自己得了抑郁症,听说有些堪布、堪姆都很害怕。我想,给别人讲空性的人,自己得了抑郁症,有点儿不好说吧?我觉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有些辅导员、法师可能对生活、对人生太在意、太执著了。没有必要这样,只要以最大的努力去做事就可以,最后幻化破灭了也无所谓。我们真的不要对人生有非常大的实执,不妨将自己看成海边玩耍的孩子,可以非常努力地堆沙屋,但是当沙屋倒塌时,也不要在意。世俗中的任何法都不坚实,一旦倾颓,也没有什么好恐惧的。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

为什么不应恐惧呢?因为一切言说不离幻化之自性,作为智者不会执著文字,所以听到任何语言都无所畏惧。

《入楞伽经》中说:“譬如愚痴人,取指即是月,如是乐名字,不知我实法。”愚痴的人不看月亮,只看指月之指;同样,喜欢文字的人一直在文字上下功夫,不去寻找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禅宗就讲究不立文字。

从究竟意义上讲,文字也是一种魔说。沩山禅师和仰山禅师对机锋时,沩山禅师问:“三藏十二部中,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山禅师答:“全部是魔说。”一般佛教徒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很可怕。实际上,文字相并不存在,佛陀从成道至涅槃之间一个字都没有说,这就是最了义经典的观点。当然,很多人不一定理解,他们还是在立文字、立法相,但要知道这并不究竟。

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为什么呢?因为文字是远离自性的,实际上无有文字,离开了文字的自性就获得了解脱;真正获得解脱的人,也就证悟了诸法实相。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

维摩诘居士说此法时,有两百天子获得了法眼净。

日文、藏文译本中说:还有五百天人获得了顺法忍。唐译中说:有两万天子获得了法眼净[11]。不同译本之间稍有差别是正常。就像一些新闻报道,对于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叙述。

总之,维摩诘居士讲法之后,在场很多人都获得了解脱。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所以我不堪任向维摩诘居士问疾。

今天所讲的道理与密法非常契合。像贪嗔痴的本性与智慧无别、外道本师与佛陀无别、造五无间罪与供养三世诸佛无别等道理,唯在续部等甚深教言中有宣讲。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对于今天的内容确实很难理解。

有些人已经皈依十几年、二十几年了,天天念佛,但一听到贪嗔痴不用舍弃的道理,也会像须菩提一样想要逃离。但今天现场的听众没有想要逃离的,我很开心。当然,你们的钵盂也不在我手上。不管怎样,很多人应该能接受这样的道理。另外,很多人也会发现,从究竟意义上说,显密佛理是完全一致的。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