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家“三线企业”如何闯出发展之路

企业   2024-10-25 16:39   北京  

盛夏时节的重庆气温连创新高,酷暑之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国重工重庆红江的车间内一片繁忙,员工们铆足干劲努力生产,一台台高品质的船用发动机部套产品下线,员工们用自己特有方式向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8月19日,重庆红江“大功率船用低速发动机高压共轨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重庆市2023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得知这一消息,员工们更添喜悦,以更大的干劲冲刺今年第三季度任务目标。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只是重庆红江获得的众多殊荣之一。近年来,重庆红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发展道路,坚持高质量发展,喜报频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重庆制造业企业100强、重庆市绿色工厂……这个坐落在重庆市永川区探花路绿林深处,有着57年历史的“三线企业”,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多的殊荣?它闯出怎样一条发展道路?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重庆红江,去了解它的发展史,借此触摸船舶配套工业发展的历史脉搏。

深化改革创新“刀刃向内”


生产车间现场


要了解重庆红江,首先要搞清楚“重庆红江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与船舶的“心脏”有关。


重庆红江是典型的“三线企业”。始建于1967年,在党中央“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第一代来自五湖四海的红江人白手起家,在荒山荒坡上修建起厂房,建厂第二年便生产出第一件产品“柴油机偶件”向新中国成立20周年献礼。经过50多年的发展,重庆红江已走上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从一个传统的“三线”老厂,成功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现代化企业。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重庆红江的主要产品与为船舶航行提供动力的船用发动机有关。在世界航海史上,船用发动机大概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8世纪至19世纪的蒸汽机发动机时代,著名的“泰坦尼克”号便是以蒸汽机发动机作为船舶动力的“心脏”。到了20世纪初期,柴油机(内燃机)大量取代蒸汽机,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而且热效率更高。柴油机利用空气压缩原理将高压空气与雾状柴油混合燃烧产生热量,带动活塞、曲轴等机械运动,为船舶提供强大动力,柴油机就是现代船舶的“心脏”,雾状柴油便是供应给“心脏”的“血液”,为柴油机提供雾状柴油的部件名叫“燃油喷射系统”,这就是重庆红江的主要产品之一。时间来到21世纪,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行各业对环保的要求日趋严格,船舶低(零)碳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液化石油气(LPG)、甲烷、乙烷、甲醇、氨和氢等排放量低、燃料经济性高的新型燃料产品应运而生,船用发动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绿色发展阶段。


船用发动机的每一次升级换代对作为配套企业的重庆红江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同时更是机遇。抓住了,跃马而上驰骋千里;没抓住,跌落尘土,被市场大潮淹没淘汰。对此,重庆红江提出了“动力之源,源自红江”的响亮口号。伴随航运业的发展脉搏,在每一个关键时期,该公司一次次主动出击,一次次“刀刃向内”,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始终挺立于船舶配套行业的“潮头”。


重庆红江研发和生产的船用大功率内燃机燃料喷射系统、调速器的规模、技术、质量、品种是国内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公司生产的滑动轴承、气阀、凸轮轴、海淡水泵、滑油泵、高端液压泵、阀、马达及系统、燃气移动电站、液化天然气(LNG)输送系统、LNG低温潜液泵等产品获得全球九大船级社检验认可。此外,重庆红江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滑动轴承唯一专业研制企业,以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核定的燃油喷射系统、轴瓦能力保留单位。


打造智能制造“红江方案”


智能立体仓库


企业要立足市场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重庆红江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积极探索“离散型”智能制造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一是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拥有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永恒法则。2005年,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能力,重庆红江对研发机构进行重构,独立出技术中心。经过不懈努力,该技术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下设的低速机电控系统实验室成为船舶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功率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实验室成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研发出系列独具竞争优势的主导产品。近年来,重庆红江先后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多项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该公司为卡特彼勒公司研制的M25高压、高强化燃料喷射系统,最大喷射压力达到200兆帕(MPa),各项性能指标为国内同类产品之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近2年申报的“一种新型船用主推调距浆液压伺服系统和方法”获得第二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虚拟制造技术”获中国船舶集团“智能制造优秀技术成果奖”等;注册为“HJ”商标的“柴油机喷油泵、喷油器和调速器”被认定为重庆市名牌产品。


二是创建智能制造模式。从2006年起,重庆红江就着手组建船用柴油机核心部件数字化车间,开始探索离散型智能制造模式。首先,该公司对数字化车间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在生产流程优化、基础数据收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次,通过引进专业人才、组建智能化技术团队和加强企业内部培训等措施,解决了智能制造所需的技术、人才问题;最后,在推进生产线智能制造过程中采取“点、线、面”分步实施的策略。经过探索,重庆红江建立起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以分布式数控(DNC)系统、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工艺管理(CAPP)系统等多系统为依托的数字化协同制造平台,实现了系统之间核心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成功打造智能制造的“红江方案”。通过智能化升级,重庆红江的设备数控化率达到90%以上,产品制造周期缩短40%,成本降低35%。2017年,重庆红江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三是优化信息管理平台。传统的机械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交接模式是工作人员拿着纸质单据来回跑、找、等,效率低下。对此,重庆红江将管理信息现代化作为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抓手,2007年全面升级内部网络OA系统;2010年年初启动实施ERP系统,即企业生产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物流、财流、信息流集成式管理;2012年8月施行精益生产;2014年年初,正式运行按照精益生产模式打造的该公司第一条精益示范线,生产效率提高了近50%,生产周期缩短了52%。时至今日,重庆红江的精益生产管理从生产延伸到质量、设计、工艺等多个领域和环节。2016年,重庆红江入选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企业。


握紧创新发展“生命线”


车间管理人员在登记入库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重庆红江紧跟国家“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研发船舶发动机新能源产品,开展了“气体和双燃料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研制”等项目研究。该公司研制的燃气喷射阀与电控系统,应用在客户出口非洲的双燃料机上,全套取代进口产品,实现了国产自主可控;为某船用双燃料低速机主机提供的燃气喷射阀、滑油泵等多个零部件,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攻克了加工难题,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制造的喷油嘴等系列产品用于“西气东输”管道增压等项目上;自主研发的“低碳零碳船舶燃料喷射系统”产品,燃气泄漏率低至0.2%,降低了整个燃料成本,减少了碳排放量。2020年,该型号产品首次投入市场,实现了企业自主创新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广东省内河航运绿色发展示范工程“气化珠江”中,首批LNG燃料动力船上全部搭载重庆红江该型号产品。据相关数据研究显示,通过天然气替代传统船舶燃料,该批LNG燃料动力船可实现燃料成本降低30%,碳减排20%以上,硫氧化物零排放和颗粒物减排90%以上,对于我国内河航运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自主可控也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庆红江把“自主可控发展”作为企业的“生命线”,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国内首个船用低速机共轨燃油系统自主设计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了船低速机共轨系统重油试验验证平台,满足大型低速机电控高压油泵和喷油器部套、全系统集成平台试验测试需求。目前,该公司研制的低速机共轨系统产品的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研究成果系统性地解决了低速机高端燃油系统一直以来的核心难题,实现了自主可控;设计并建成国内首台平台模拟试验机,完成了基于平台试验的寿命预测技术。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有效提升了国内船用低速机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还带动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


在关键技术科研攻关计划的推进落实上,重庆红江攻克了重点液压泵及马达产品研制难题,实现了部分船舶液压系统高端液压元件自主可控,柱塞泵攻克变量控制、减振降噪、摩擦润滑等关键技术,达到噪声低、寿命长、响应快等技术要求,产品性能更优良。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重庆红江累计拥有专利423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33项,拥有软件著作权24项;5年来,参与国际标准修订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5项;拥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5项,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船舶动力零部件研制研发具备了更加的扎实的基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掀起绿色、低碳、智能的发展“热潮”。重庆红江未来将紧跟国家节能减排需求、行业发展趋势,全面贯彻落实我国“双碳”战略和推动国际海事组织(IMO)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实施,紧紧围绕中国船舶集团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目标,聚焦国际海运和国内航运两个市场的低碳零碳船舶动力竞争发展需求,布局实施多技术路径低碳零碳船舶动力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推广,不断提升低碳零碳船舶动力技术成熟度、自主可控水平,推动低碳零碳船舶动力示范应用,全面构建和推广完整产品型谱。


推 荐


《中国船舶报》深度阅读

《看“三线企业”浴火重生 挺立船配潮头向“新”而行——中国船舶集团重庆红江自主创新发展纪实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原创内容,未经本报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已经本报授权使用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如有,不得违反该作品限制声明,且需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注明“来源:《中国船舶报》或《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以及作者名称”。如违反上述声明,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微信号发布注明来源的转载稿件或翻译稿件,转载或翻译目的在于传递及交流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报赞同文章观点,亦不对文章真实性、数据科学性等负责。如有单位或个人对本报转载或翻译稿件的上述内容存在质疑,请直接联系原著作权机构或个人。


3.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微信号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中国船舶报
《中国船舶报》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