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烂大街的"迷因模板",正在磨灭你我的个性与想象力

文摘   2024-10-12 22:32   四川  

全文字数4423字,预计阅读时长15~16分钟

从火爆全网变成泛滥全网的“猫 MEME ”,到正襟危坐的“麦克阿瑟”,再到夸张模型“奥利给”,当下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都回响着这些魔性的MEME。 

你可能已经刷过上百个颓丧“毛子 MEME ” Doomer 的视频,或者发过无数个生草的表情包。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无害的快乐源泉,可能正在悄悄吞噬我们人类的创造力?

国内的内容创作平台一直在想法设法的降低创作门槛,好让他们展示给领导的平台月活数据,看起来就跟他们的奖金一样多。

简单的有所谓的”手把手嘴对嘴的创作教学“
进阶一点的有傻瓜式内容创作工具。

当然最直观的方法,还是官方直接给用户提供各类一键填充的内容模板,图文或视频皆囊括其中。
比如说几个月前我比较中意的宾果模板,你只需要打开 Excel ,随便画出一个6*5的带边框表格,就可以用只有xx圈子才能看懂的玩笑话圈地自萌。

从用户角度来说,你肯定不能指责大家用这种模板去创造内容就是有偷懒嫌疑。
毕竟大多数模板就像“预制菜”——菜品虽然是固定的,但你还是能往里边加致死量咖喱与玛莎拉,从而做出你专属的独特风味。

也就是说,填充模板要用什么图片什么素材,或是配上什么逆天文案,全靠个人发挥。

而且创作这件事即使是对那些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件十分让人头疼的事情(因为他们要考虑怎样才会获得更多的热度)。

更别说并未经过系统性学习的普通人了(因为孩子随手一发没想到就火了之后会直播带货的谢谢大家的支持)。

当然了大部分的“随手一发”都是明码标价的,“321开拍”的。
这么一想,似乎这些平台提供的傻瓜式模板既能给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稿件,又能帮助用户降低内容创作的成本,妥妥的双赢。

直到成规模的用户都开始选择用这些“模板”来表达自己:
摆在脚部 vlog 内容创作者面前的两个选项:或是成为猫 meme 模板明日之星,或是固步自封无人问津。
就好像大家一夜之间突然就失去了表达自我的能力或者权利。

模板在当下的内容平台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滥用现象,这与部分平台官方本身一昧追求完成指标而忽略社区氛围脱不开干系。
而用户本身与平台内容风向也是双向选择、互相影响的关系。

但是大家都有错等于大家都没错。
所以本文结案,散伙!

但如果你想逆流而上,反抗互联网碎片化时代的快节奏,深入分析平台环境或用户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那么首先,你肯定是已经厌倦了低质内容的人;其次,你具备优质的互联网求知、共享等精神,值得称赞。

但我们得先从追根溯源开始说起——什么是模板?

  01 最早的互联网模板——相机滤镜

最早拥有拍摄功能的手机发布于2000年,这也是 WEB2.0 这一概念被提出的时期。
而从相机镜头与便携式设备相互绑定,成为当今智能手机经典标配元素之一时,照相的门槛便得以大大降低。

不过回顾以前,那个时候“将自己拍摄的照片上传至互联网供他人传阅以满足自己的表达欲”似乎不是特别流行,也并非人人都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与关注度。

因此在博客文化或是“ QQ 空间”兴起前,即使当时的人类拍摄了照片,很大可能也是在某次交谈的中途突然拿出手机,然后展示给身边的人。

尽管手机相机像素不断升高,但大多数人对于手机相机的使用水平仍然止步于“打开-轻击拍照虚拟按键-分享至朋友圈”。

单纯将人脸或生活定格自然是满足不了日渐增长的表达欲与审美水平,于是除去花费数月学习晦涩易懂的 Photoshop 然后开家数码照相馆的方法以外,使用手机厂商自带的照片滤镜功能成了大多数人最快捷方便的选择。

早期 iphone 上的 Paper Camera ,具有简单直观的实时预览滤镜效果。

从这段时期开始,模板即可被定性为既是作为降低人群创作门槛的工具,也成为了主流审美的塑造方式

不过,九宫格构图也好,侧光逆光滤镜也好,拍照的核心至少是在拍摄的主体上。

至少它的的确确需要你按下或虚拟或塑料的快门按键,而非你有个帮助分割九宫格的辅助拍摄工具就像有了做一切题目的公式。

打码当然不是为了保护当事人,而是保护亲爱的读者,也就是你的眼睛。

而且即使你用了模板(再次强调,拍照时使用模板时完全OK的行为)。
但得益于互联网尚未兴起,作为你生活高光的读者之一,也无需担心在接下来数年内多次看见一模一样的滤镜或取景,也无从谈起个性或想象力磨灭一事。
往文艺了说,无论拍的是什么照片,即使在他人看来只是无关紧要的一个场景,恰恰是因为你在那个时刻恰好按下了相机快门,才使得那个时刻或多或少变得更有意义。
打鸟是如此,纪录生活亦是如此。

(爱护动物,文明拍摄鸟类)

而此时的“滤镜”模板,对于拍照片这种内容创作方式而言,更像是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

  02 抛开标题党不谈,封面审美确实在线——图文模板

在当前时代,井喷式爆发的信息主要以复合式载体出现——文字/视频/音频/图片。
这其中一条被市场与消费者验证可行的,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图片+文字的展现形式。

通过精心修饰的图片吸引读者注意力,辅以距离UC震惊部就差几年高中义务教育的文字标题,这种瀑布式图文推送无疑是日复一日的垃圾时间中不错的消遣手段之一。

笔者得了看到“人间清醒”四个字就会犯糊涂的病。

抛开破碎化的文字与难以理解的语境,诸如小红书类的 APP 首页图文封面风格上至少不至于辣眼。
这并非得益于 Photoshop 突然大发仁慈的降低了操作门槛,而得归功于这些平台所提供的数量众多的创作模板。

与传统的(也就是现在已经没人会去做因为挣不到钱的)意见领袖式(KOL)内容创造社区不同,这些模板使得每个用户都有机会既能自由的表达自我,又不至于让平台首页的推送看起来不至于太过难看。
乍一看之下,这些模板跟相机软件的滤镜或是模板并无二样,不过当你跟这些内容平台本身的功能与其社区属性结合在一起时,仔细揣摩应该还是能发现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手机自带的滤镜或是模板是帮助其使用者,能够在不必接触晦涩难懂的摄影教学的前提下,仍能创造出一些独特照片。

但这些内容社区提供模板的目的,除了帮助你成为更具有标识度的独一无二的雪花以外,也能够帮助用户降低在平台进行内容创作的门槛,以便像开头所说的那样提高平台用户月活。

毕竟越多内容创作者,就会有越多内容消费者,至少他们是这么理解的。

这种模板也可以在诸如花瓣、稿定设计、Canvas 之类的网站找到,他们也同样提供各式各样的模板

你可以说每个人既是内容消费者也是内容生产者,这个道理在抖音适用,在小红书也是如此。
不过在抖音上,如果某个视频模板突然被网红使用(比如说一些互动或是小游戏模板)后,你就会看见无数普通人趋之若鹜,争当在互联网浪潮中成为三分钟的弄潮儿。

人人都是迪士尼在逃公主,王子供不应求!

但对于图文平台而言这一定理并不适用。

从内容创作者角度来说,静态图片的模板并不如视频模板般能够让你进行自由的个性表达。
作为用户你可能乐意看某个网红使用某个视频模板闹得啼笑皆非,再看上十个甚至九个人用着同样的模板闹出不同的笑话。

但对于图片模板,哪怕再精致再好看再眼花缭乱,你多半也不会想看见瀑布流推送出现完全一样的椰树椰汁广告风动态。

唯一的差别就是不同封面里的文字,这样一看是不是感觉小红书首页瞬间失去了吸引力?

所以对于图文内容,模板的出现可以说是属于不太标准的双刃剑,模板的数量决定了模板本身是否好用,也决定了将模板提供给用户的平台本身的是否有着其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丰富多彩。

  03直到初露端倪——视频模板

正如前文所说的,类似抖音的短视频平台所提供的视频滤镜使得每个人既是内容创作者又是内容消费者。
一些爆火的滤镜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使用并分享至抖音平台,而后被更多的人看见并分享,听起来像是良性循环,对吧?

是的,但只是相对于平台而言。

看起来所有人都有机会创作出看似专业水准的内容,但实际上诸如剪映或是必剪这种降低门槛的剪辑软件,所提供的那些视频模板,你在那些信息流广告中也常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最经典的可能就是新黄色新闻时期涌现出的大量无良“官方媒体”

诸如麦克阿瑟、猫 MEME 或是毛子 MEME 的模板,对于初尝“禁果”的人来说当然是新奇有趣,可爱治愈的,毕竟谁不喜欢跳舞魔性,表情古怪的哈基米(或者毛子,当然这种人在你城市边郊的精神科治疗中心也能找到不少)呢。

此Gif 在古早互联网中亦有记载。

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如果你拿那些限时原价999元的自媒体运营教学课程中所谓的账号定位方法论来审视这类账号,你会发现他们确实符合一个成熟自媒体账号的几大特征——定位清晰、风格统一、选题优秀。

但是就是说不上哪里不对劲,直到你发现你曾经关注的内容创作者也开始使用相同的模板类似的视频框架,或是B 站开始有意无意的向你推送这些“当日观看量第一”“本周必看”爆火视频。

当官方下场背书,带头宣传 MEME 模板批量制作出来的产物,模板从这一刻开始不再是降低创作门槛的工具,而成了任何人在互联网弄潮时代中的黄金入场券。

当初看到推送的时候,很难想象这竟然会是阿B公众号带头宣传的东西。

但任何人都能使用入场券的代价就是舍弃掉平台本身内容的多元化(当然不是这会闹得不可开交的 LGBTQ +多元化),取而代之的是内容的高度同质化。

笔者曾经认为使用任一内容平台的用户审美,与内容平台本身的推送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平台有意造势时,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用户的视频审美;
但当用户的视频审美被塑造,被改变后,反过来也会驱使平台乃至平台的内容创作者迎合用户的喜好,以达成两方各自的目的。

平台算法根据用户的点击、停留时间等数据,不断优化内容推荐,使得那些高互动、高传播的视频模板更容易被推向更广泛的受众。

而这种正向反馈机制,又进一步激励了更多用户采用这些模板进行创作,形成了一个闭环。

这可以说是理想内容平台下的三方平衡关系:

不同用户必然是有不同喜好,不同领域的创作者自然也能够根据自身所擅长的赛道为不同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平台按理来说只需要维持内容平台的基本秩序,就能够营造一个温馨的三赢场面。

直到在视频模板这个案例中,平台优先打破平衡,出于额外业绩指标的考虑,将原本没有任何问题自娱自乐的内容公式化模板化,并将其强行推送给用户。
放在别的例子上也同样适用,你的首页多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你完全不感兴趣,而单纯只是一些头部创作者或者所谓的热门的视频。
当用户视频审美被塑造完成后,留给创作者的道路也被定死:要么迎合观众新的喜好,要么走上曾经的阿B为爱发电的老路。

结果则很简单,亚文化小圈子的梗——众所周知爆火梗——烂梗——互联网开始寻找下一个梗。

  04 直到一切都变成公式化模板。

遗憾的是,互联网内容平台必须得想办法不断扩张提高用户活跃度,因此这看起来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我把它提出来只是为了让大家一起对着这个问题唉声叹气。

当然也可以说我是在对部分meme模板烂火这一现象口诛笔伐。

迷因的传播性既是踏着互联网的浪帆红利,也映衬着人们正习惯于用毫不费力的公式进行千篇一律的表达自述,你可以说MEME的本质是站在一切以"我"为中心的基础上诞生的。

MEME(迷因)起源于理查德·道金斯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在这本书中,他将人类文化比作达尔文进化论中演化初期的原始汤,而迷因则是文化演化中的自我复制单位。

重复在内容的创作中原本就是大忌,当你听到“洗稿”“抄袭”“复读”这些词汇,原本就很难将它们与优质内容连结在一起。

这种缺乏创新和活力的氛围百害而无一利你甚至可以说这是创作环境的倒退:一昧追求快速传播和自我表达,而不重视内容的深度和独特性。

精神污染吗?是的。但是你上一次看到这种 “100%污染0添加0模板” 的创作是什么时候了?

当原本新颖独特的模板迅速变得泛滥成灾,最终演化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创作状态时,用户们不再思考如何表达自我,而是盲目追逐热点,力求与大众保持同步,以免被这股潮流所淘汰。

在这期间,无论是头部创作者还是想要表达自我记录生活的用户,最终都会不可避免的殊途同归使用精致的模板。
然后大家一起成为“与众不同”的雪花,而不是泥巴或者王八或者别的什么东西。

或者成为武装直升机(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 Callback 了

不仅是内容创作,甚至于日常沟通的过程中,所谓的烂梗也正在逐渐替代我们的基本语言体系,就好像“梗”吃掉了我们的话语一般,大家最终成为了文字失语症患者,交换思想只靠表情包与娱乐至死的流行词汇。

甚至于梗本身,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被不断抽象化以至于脱离本质。
当词汇本身的含义被异化后,剩下的只有狂欢与复读,而个性与思想则被抽离提纯。

比如曾经的恶俗文化代表,现在已经被异化成简单好用的表情包。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当你凝视染缸的时候,你就会一二三跳进染缸看谁先游向欲望。

↓ 点击关注Steam游鉴室 ↓

挖掘好玩的游戏以及一切

游鉴室
发掘好玩的游戏以及一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