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尝试四次都没考中秀才,左宗棠中了举人却考不上进士,曾国藩同进士出身......
秀才、举人、进士,科举考试成功之后获得的不同等级称谓,似乎早已成历史常识,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古代都这样。
然而,未必全都如此。
一般来说,科举起源于隋朝。
看到网络上有文章说,科举,是隋朝的制度性创新,后世科举都是以此为基础。这个伟大创新比开挖大运河还重要,云云。我倒认为,这样的文章,有点玩“语不惊人誓不休”。
其实,隋之前,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君主因为是少数民族出身,对中原历史上推举人才方式,非常推崇。甚至复活汉代的秀才,孝廉制度,在北魏考文帝推行的新制度中,各州推举的人称为“秀才”,各郡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另外有说,科举制度源于汉代,这里指的主要是推荐人才。
汉武帝让天下各州府推举优秀人才,称秀才(后来东汉刘秀当了皇帝,避讳,秀才改称茂才)。汉代“举孝廉”是一项重要的、著名的人才措施。
但汉代只是推荐,没有考试。
强化对秀才、孝廉的考试制度则是从北齐开始的,北齐之前实施的是推举制,之后改成考试制。某种意义上看,后来科举考试,源自北齐。(也许,后世汉族为主的史家编写历史,不愿把这个功绩记到“蛮族”政权的头上,于是有了科举源于隋的说法。)
隋朝继承了北朝统一天下,极重视科举考试。作为提拔特殊人才的途径,秀才科的考试极为严格慎重,终隋一代,秀才出身者不满十人。
隋朝把用考试选举人才(即科举制)固化成国家人才制度。说科举起源于隋朝,应该就是从考试选拔这个角度看。但,这其实有采纳和继承前朝的成分,并非“无中生有”式的创新。
隋代考试制度的中心科目是秀才科,另外设立并行的进士科,终隋一代,秀才科地位高于进士科。
唐代,秀才科考试简单,但作为自古以来最荣耀的科目,考官不会轻易允许及第。唐初,每年只有一两人及第(唯贞观十九年破格出现三人)。州地方官负责推荐候选人参加考试,万一候选人落第,推荐人要被问责、处罚,所以,没人愿意轻易推荐秀才,到唐高宗时期,秀才科就废止了。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筛选晋升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其实有个一直演变的过程,到宋代初期,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如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
把各科归统于进士科名下,始于北宋神宗时期,最终成形于明朝。最后形成我们习以以为常的秀才、举人、进士三个层级的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