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汉字中的味道》

文化   2024-10-05 08:31   北京  



欢度

国庆

1949-2024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弘扬汉字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才有利于中华文化以更大步伐走向世界。在《汉字中的味道》这本书里,汉字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文化、记忆与故事的载体。无论是对味道的描绘,还是与食物相关的汉字寓意,都在其中一一呈现。现在,让我们一同品味汉字之美,感受那醇厚而独特的文化味道。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本书是“汉字文化体验丛书”之一,选取味、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鲜、麻、涩、滑、香、臭、腥、膻、臊18个汉字,每个汉字作为一章。首先,展示其字形演变过程,阐释该字的本义和各种引申义,介绍该字含义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其次,依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介绍以咸、酸、甘、苦、辛为主味的中草药和涩、滑味道的中草药。再次,对全国著名的咸、酸、甜、苦、辣、鲜、香、臭等饮食,进行重点介绍。最后,阐释各种味道所涉及的成语、俗语、歇后语。


内页试读

 (向上滑动阅览)

(节选)


“味”字的含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二上《口部》释“味”为:“滋味也。从口,未声。无沸切。”张舜徽称:“味之厚者,始称滋味,今语犹然。味当以未为初文。从口之味,乃后增体。”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味是指口味,广义的味还包括气味。口味用嘴巴来品尝,气味让鼻子来欣赏。口味包括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鲜、麻、涩、滑,气味包括香、臭、腥、膻、臊。除口味、气味之外,“味”还有情趣的意思,如趣味、兴味、意味、津津有味等。“味”还作“体会”“研究”,如体味、耐人寻味。“味”还作量词,指中草药的一种,如一味药、两味药。


中国古代以咸、苦、酸、辛、甘为五味,分别对应水、火、木、金、土五行。《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通过五行,将五味与五方、五色、五脏等联系起来,从而将五味纳入中国五行哲学体系中。


五味是基本的口味,还有人认为应分为六味或七味。金李杲认为,辛、甘、淡、酸、苦、咸为六味,“味象地,辛、甘、淡者地之阳,酸、苦、咸者地之阴”。有人认为:“味是指食物进入口腔咀嚼时或者饮用时给人的一种综合感觉。通常将味分为酸、甜、苦、辣、咸、鲜、涩七味。”还有学者将口味和气味综合起来,认为基本味有咸、甜、酸、苦、鲜、辣、香,复合味有酸甜味、甜咸味、鲜咸味、辣咸味、香辣味、香咸味。


中国各地的饮食,除南北方的米、面不同外,最大、最突出的不同便是味的差异,如四川的麻辣、湖南的香辣、湖北的鲜辣、广西的酸辣、广东的鲜淡、福建的甜香、苏南的甜鲜、浙东的臭咸、陕西的酸辣、山西的酸香、河南的清淡、河北的偏咸,等等。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来说,味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一个地方的“正常”口味,对于外地人来说,往往是极不正常的,是极端的。比如,四川、湖南人口中的“微辣”,对于江浙、福建人来说,可能就是“极辣”。


成语中的“味”


  • 味如鸡肋

又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却没有多大好处。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一《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 臭味相投

又称“臭味相与”“气味相投”。指人思想作风和趣味等方面相同,彼此很合得来。多用来形容坏人。出自北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十三《与李承之主簿书二》:“闻醴陵岩邑民颇嚣讼佐邑,想亦少暇日。同僚为谁,臭味相投否?”


  • 回味无穷

又称“回味不尽”“回味悠长”“余味无穷”“其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出自北宋王禹偁《小畜集》卷六《橄榄》一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本篇综合整理自《汉字中的味道》


往期推荐

荐书 | 学“习”新思想 谱写新篇章

荐书 |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主题书单

荐书 | 大国领袖的为民情怀、战略眼光、实干精神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欢度国庆↓↓↓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