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第一座由国家建立的纪念碑,被称为“共和国第一碑”。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彰显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也承载着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这座记录着近代中华民族奋斗史,凝聚着革命先烈血与魂的纪念碑,激励着后人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繁荣砥砺前行。
这个决议,庄严慎重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840年以来,为了反对国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兴建的。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最后一天,通过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和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碑文。傍晚,在工作人员进行选票统计的空隙中,大会全体代表约六七百人乘车来到天安门广场。由毛泽东率领全体委员在纪念碑碑址举行奠基典礼。
▲1949年9月30日傍晚,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上,毛泽东、朱德等代表先后挥锹奠基
1952年8月,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兴建。来自全国各地著名的建筑家、雕刻家、美术家和优秀雕刻工人参加了纪念碑的修建工作。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完成竣工,高达37.94米,由碑身、须弥座和台基三个部分组成。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镌刻着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纪念碑共用1.7万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石建成,碑基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揭幕
这些细节,都是敬意
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国家形象的视觉符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鲜明的民族形式。
与设计国旗、国徽一样,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也面向全国征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对征集的设计方案作了整理:
最初收到一百七八十份方案中,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1)认为人民英雄来自广大工农群众,碑应有亲切感,方案采用平铺在地面的方式;
(2)以巨型雕像体现英雄形象;
(3)用高耸矗立的碑形或塔形以体现革命先烈高耸云霄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质。至于艺术形式,有用中国传统形式的,有用欧洲古典形式的,也有用“现代”式的。
梁思成综合不同方案提出设计主导意见:
“选择高而细的纪念碑的方案,使台座大而平,不至于使天安门划分成两部,可以在四周环境中调和而不独出。座子为中国塔之塔座,碑即为中国之碑,上加有中国式的盖子,我们不是抄袭古物而是有传统的表现。”
经过历时几年的反复讨论甚至争论,最后采用了这个设计思路。
▲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设计图纸(仿制)
纪念碑碑身须弥座汉白玉浮雕十分引人注目,整体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镌刻了170多个人物形象。东面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南为“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西为“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北是正面,为“胜利渡长江”,在它的两旁,有两幅主题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浮雕。
这十座浮雕展现了一百年来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全景图,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反映着回顾百年沧桑,铸造历史丰碑,激励前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伟大革命斗争的历程。
这114个字,
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亲自撰写起草的碑文,只有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段时间,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史,浓缩凝练在了这块碑上,概括了中国一百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在那战火纷飞、饥寒交迫的痛苦深渊,在那内忧外患、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我们的人民英雄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碑文用了三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体现出对人民英雄无比尊崇和深切缅怀。
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事情,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越挫越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民英雄的牺牲和奉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扬人民英雄的伟大民族精神。
本文综合整理自《境遇·镜像:中国美术与“国家形象”研究》《北京日报》、新华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网、光明网、海外网、央视新闻、澎湃网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本书
往期推荐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