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从地方到中央,一路走来,贫困群众始终是习近平同志最深的牵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最坚定的信念引领脱贫攻坚,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完成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今天,我们跟随习近平同志的足迹,重温他推进扶贫工作的历程,感受他的扶贫情怀。
在地方
扶贫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梁家河、正定到福建、浙江,习近平同志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1
在梁家河种下了摆脱贫困的种子
1969年,还不到16岁的习近平,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陕北梁家河插队。
来之前,习近平就知道,陕北农村的生活条件必然艰苦,但当他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这里比他想象的还要贫穷。
▲2015年2月13日,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知青旧址外景。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回忆道:“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
在梁家河这个小山村里,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铭刻在了习近平的心里。他暗下决心,要让中国许多像梁家河一样的地方摆脱贫困。
2
推动正定率先实施“大包干”
1982年4月的一天,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召集县委干部开会,交给他们一个“秘密任务”——“把小岗村的经验带回来。”
安徽凤阳小岗村,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在那里,被称为“大包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开展多年。但在彼时的河北,所有的县都在观望。
习近平和县里主要领导商量:“大包干是现阶段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好办法,也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最好办法。河北还没有启动,咱县能不能先行一步,搞个试点?”
“当时中央没文件,河北省委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在这个问题上冒尖,政治风险很大,但习近平态度坚决。他说,改革必然海阔天空,守旧未必风平浪静。‘大包干’是大方向,也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好办法,迟早都要搞。”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任正定县县长的程宝怀对习近平的改革勇气充满敬佩。
▲习近平在办公室地图前谋划正定的发展
在习近平的推动下,1983年1月,正定在河北开创先河,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这一年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
3
闽宁牵手同奔小康
1996年,按照中央战略部署,福建和宁夏建立了对口协作关系,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组长。
次年4月,习近平深入宁夏考察,用了6天时间翻山越沟,被宁夏的贫困深深震撼。
他下定决心推进对口帮扶。习近平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3次作重要讲话。他亲自推动建立的“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机制,成为闽宁协作二十余载始终坚持的方向。
▲图为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的移民新村原隆村。记者 申进湘 摄
4
在浙江为振兴茶产业谋篇布局
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沿着泥巴路走进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白茶基地考察。
考察后,习近平同志发出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由衷赞叹。随后,他嘱咐道:“种茶叶是技术活,光靠农民还不行,每个乡政府、镇政府都要有懂茶叶的人。”
▲浙江省安吉县天子湖镇吟诗村安吉柏茗茶场,茶农在使用茶园轨道运输机搬运有机肥。
在习近平的推动下,浙江走出了一条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和茶文化有机结合的发展之路。“以茶脱贫”“以林富农 ”,当年的一片叶子,如今已成为村民脱贫发展的“绿色银行”。
到中央
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引领打赢脱贫攻坚战,兑现了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1
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十八洞村地处湖南省花垣县,是一个藏在偏僻幽静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贫困村。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668元,不到当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贫困生活正如歌谣所唱,“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
▲这是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院坝,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他表示,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贫困地区基层干部长期风里来雨里去,对他们要给予更多关爱和支持。
离开十八洞村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惦记乡亲们。2016年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现场,得知村里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大变样,大龄男青年“脱单”有了新进展,他欣慰地笑了。
▲在十八洞村,新郎的迎亲队伍遇上新娘亲友“拦门”。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2
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
2018年农历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考察慰问。
三河村地处大凉山腹地,是深度贫地区之一。为了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坡急沟深的盘山公路,乘车往返了4个多小时。
▲俯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新华社发
在村民节列俄阿木家,习近平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火塘边,一起分析当地贫困发生的原因,谋划精准脱贫之策。
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说,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很高兴来到这里,看到大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心里十分欣慰。得知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种养业,引进优良品种的牛猪羊,家家户户种植了马铃薯、核桃、花椒,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习近平十分高兴。
习近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节列俄阿木家中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火塘边,共谋精准脱贫之策。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0年,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兑现了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习近平总书记依然没有停下访贫问苦的脚步。
2021年2月3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考察调研。
贵州是我国最后脱贫的9个贫困县所在省份,也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他亲切地对乡亲们说:“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2021年2月3日,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在扶贫车间内加工衣服。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22年1月26日,也是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山西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和汾西县僧念镇段村考察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山西省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在“扶贫车间”里编织工艺品。
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如今,中国已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中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成为全世界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壮哉中国扶贫!伟哉脱贫攻坚!
本篇综合整理自《习近平的扶贫足迹》《习近平的小康情怀》《时代楷模·2020——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中国脱贫攻坚的区域协作——东西部扶贫协作》、新华社、人民网、求是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本书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完成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