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书丨坚守黄土文化的“根”和“魂”

文化   2024-11-05 08:30   北京  



本期导读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为你读书”。

黄土高原,是大自然的一幅宏伟杰作。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岁月的痕迹深刻而又悠长。“黄土文化”是深深扎根于厚土之中、绵延数千载且独具秉性品格的文化体系。它在漫长岁月中积淀出文化习俗、文化基因,渗透到该区域相关物质、精神等层面之中,且在该地理空间形成了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鲜明文化特征的文化类型。让我们站上高原的辽阔之处,看金黄的土壤铺展开来,展示着它的沧桑与坚韧。




黄土文化之“根”,因黄土而浑厚。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汉书》有载,“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距今300万至200万年前,时值“第四纪大冰期”,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将印度洋温暖季风挡在了崇山峻岭面前,而南下的蒙古高压气流愈发强烈,造就了干燥寒冷的西北气候。经年累月的侵袭,这一片地域植被渐趋稀少,沙漠、戈壁广布,劲风卷起地面泥土,反复不息地降落在大西北。风弱之际,尘埃落定,铸就了层层覆盖黄土的一座高原。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连内蒙古高原,遍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这就是黄土高原。


作为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陕北,当之无愧是一个由黄土堆积出来的地方,干旱少雨,人们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状态,贫瘠的黄土地并没有为他们带来财富和安逸,可他们就是靠着那并不丰裕的收成过活。但即便如此,人们依然深爱着那片黄土,长年累月,艰苦劳作,扎根于此,成为中华文明诞生初期的一块热土。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划分的中国古代文化起源的六个区域中,豫晋陕邻境的黄土高原东端是其中的重要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华文化的主根系”。《史记》记载,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从传说到实地考古,不难发现陕北这片黄土地正是黄帝当年活动的关键区域,黄帝之“黄”自然与黄土密不可分。从此,黄土象征着居中的黄帝,总揽社稷,掌管四方土神。黄土因之被世人封誉了最高、最尊贵的身份。在他们心中,那贫瘠的黄土地就是他们取之不竭的财富,甚至是他们生之所系的命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靠土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黄土文化之“根”,伴黄河而磅礴。天上之水,奔流不回。黄土高原西高东低,源头清澈的黄河,流经此地时,裹挟着大量的泥沙,遂化身为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含沙量最高的大河。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颠自天涯。”由天上而来的黄河水不容分说地冲击出一个“几”字形的辽阔地域,也为中华文明拓展开一条文化路线,将沿岸各地的人与物涵濡浸润成紧密的有机体。假如将黄河喻作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黄土高原即中华民族的父亲。它用水土俱下的方式影响着黄河母亲,也协助在此地生存的陕北儿女们为深厚黄土铸魂。




黄土文化之“魂”,由无数儿女所创造。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受贫瘠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落后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囿,陕北人民的生活堪称艰辛。这反倒磨砺了他们坚毅的性格和不畏苦难的精神,辛勤劳作,用汗水讨生活,方才心安理得,苦难在他们看来只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乐观豁达又直面现实,使得一个个人间奇迹在黄土坡出现。



“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窑洞是陕北人的独特发明,依山而建,循山而凿,“院落地下藏,声从地下来”。人们世代生活在此似洞非洞中,冬暖夏凉,起居静安,一个院落,一个磨盘,一个猪圈,一个土厕所,几棵枣树,自成一个世界,又乐与外面世界互通共融,可见陕北人恬淡包容的胸怀。沟壑纵横、地广人稀,人与人的交流有时是靠“吼”的,于是“吼”出了久久不息、热情似火的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对爱情的赞歌,对生活的颂歌。它所传达的是陕北人自己的喜怒哀乐,坦率而纯情,露骨而纯粹,一种陕北风味的煽情,谁听了都会深受触动。表达爱情的民歌,唱出了陕北人的火热,豪迈且执着;黄河艄公拉开嗓子一唱便让人真切感受到陕北人的大气魄与大无畏。这是源自黄土文化最内层的灵魂呐喊,也是当地精神风貌的鲜活呈现。


黄土文化之“魂”,因非遗文化所恒久。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绥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所观摩的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皆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晶。比如绥德泥塑,便是充满黄土气息的精美产物。泥塑在这里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陕北黄土质地松散,含沙多、不易成型,工匠们便巧妙地在和泥过程中添加了蜂蜜、食用油和棉花,以此来增加黄土的黏度和韧性。和好的泥要经过半月发酵才可使用,为了延长泥塑的保存时间、增加动态效果,工匠们用铁丝娴熟地勾勒出人物的骨架,然后一点一点赋予它肌肤、纹理和造型。一件好的作品不仅要反映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在一块就很带劲、很有味道,实在是化腐朽为神奇,诚可谓一抔黄土塑乡愁。


▲绥德泥塑。(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望古识今,在实现文化强国的征途上,我们须继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让黄土文化的“根”更牢固,“魂”更强健。


以上,就是本期“为你读书”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会!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央视网、包图网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本书


往期推荐

为你读书丨习近平讲故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为你读书丨何以中国?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

为你读书丨这条山脉传承了中华文明的血脉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传承中华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

↓↓↓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