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为你读书”。
古往今来,山脉作为国家的精神标识与民族的文化象征有其独特的重要价值。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一条非比寻常的山脉,它就是位于华夏腹地、界分南北的秦岭。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还产生了强烈的“南北差异”。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对于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有着极其特殊且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夏文明发源地秦岭,感受最具中华民族神韵的斑斓画卷。
▲秦岭山区公路成天然画卷
“民族祖脉,文化象征”
何为“祖脉”?它犹如万流之源,绵延不竭,祖先诞生于此,民族形成于此,历史开端于此。莽莽秦岭,人文悠悠。距今115万年前,蓝田人已在山谷间繁衍生息,此后半坡人、郧西人和仰韶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古人类在此聚合交融。从宝鸡一直延伸到伊洛之间的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起源最主要的区域,多元却又统一的中国文化基本就是沿着秦岭北麓展开。
华胥氏在此建国立邦,繁衍子孙;伏羲氏在此发明八卦,结绳记事;女娲氏在此捏泥造人,炼石补天;神农氏在此尝尽百草,教民农耕;轩辕氏在此征伐蚩尤,天下安定;周公旦在此制礼作乐,天下归心;老聃在此出函谷关,留《道德经》……中华民族就在秦岭温暖宽厚的怀抱里悄然孕育、渐成规模。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依凭秦岭庞大富饶的身躯不断开疆拓土。之后的1000多年间,巍峨的秦岭见证了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兴衰荣枯,无论江山如何鼎革变幻,秦岭始终默默地为一个个朝代提供滋养与屏障。西安也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迹最丰富的古代政治中心。这里承载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厚坚实、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维系着我们民族对共同起源的认知和根基情感的认同。
何为“象征”?它仿佛群峰之首,巍然矗立,代表着文化的厚度,文明的高度,精神的温度。壁立千仞,基础必固。5000多年的中国文化在秦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周人不断探究天人之际,制定周礼,“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文化渗透到中国人血液当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遂蔚为大观,盛极一时。终唐一代,佛音悠扬,有西域龟兹人鸠摩罗什于秦岭山岚雾霭之中潜心翻译,为后世传下佛经94部,总计300多万字。除却经典,更有诗篇。王维在辋川隐居,描绘出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景象。文学史上总不乏秦岭的踪影。降至北宋,关学兴起,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着后世无数读书人。
▲深秋时节,秦岭深处五彩斑斓、秋色绚烂。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山不厌高,有容乃大。秦麓南北,泾渭两岸,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化辐辏融汇,构成了一个庞杂多元的文化系统。游牧文明曾长期在这里存在,秦国崛起后便开启了长达2000多年的农耕文明时代。关中文化是其底色,巴蜀、荆楚、中原、西域等文化类型为这里增添了缤纷多彩的色调,共同描绘了华夏文明的瑰丽画卷,彰显出一种成熟文明的博大、包容与高明。
山之大者,精神长存。名山哺育人类,人类赋予其精神内涵,古今概莫能外。秦岭涵养万物,中国人受其启示,提炼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天人合一式价值追求;儒学在这里跻身庙堂,道教在这里发源兴起,佛教在这里祖庭遍布,这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最生动展现;一代代中国人在秦岭兴家建业,薪火相传,奋进不辍,“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西安市长安区罗汉洞村终南山古观音禅寺拍摄的秋景。新华社发(邹竞一 摄)
“天下山川,以此为最”
作为中华文明诗歌鼻祖的《诗经》,收录了一首题为《信南山》的名篇。该诗首句写道:“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作为秦岭主干的终南山,山势绵延不绝,格局巍峨恢弘,大禹曾在此苦心开辟耕耘,造就了沃野千里、平整无垠的祥和景象,庇佑着后世子孙们叩石垦壤,衣食无忧。经年累月后,这里阡陌纵横南北,水渠贯穿东西,田野辐辏,八方延展。《信南山》是中华民族的先辈对祖脉秦岭最原初的记忆与崇拜。细细品味,不禁让人感叹秦岭之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凝聚何其关键也!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秦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我国中东部、呈东西走向的庞大山脉,西起甘肃临潭县白石山,东经天水麦积山,横穿陕西,东至河南,遂在陕、豫交界之处分为三支:北为崤山、邙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东西延展1600多千米,南北最宽处达近300千米,称之气势磅礴,实不为过。狭义的秦岭则指位于陕西境内的山脉,其呈蜂腰状分布,东、西两翼各分出数支山脉,西翼为大散岭、凤岭和紫柏山等,东翼为华山、蟒岭、流岭和新开岭等,中段由太白山、鳌山、首阳山、终南山(狭义)、草链岭等组成。
秦岭位于华夏中部,是自西往东最高的一座巨型山脉,也是我国唯一的东西走向的山脉。恰恰是这一独特构造,将中东部地区一分为二,北面是华北板块,南面为扬子板块,两者间即秦岭——大别构造带,其犹如一副坚实的脊梁在广袤无际的神州平原上傲然耸立,既界分了南北,又通连着南北。这副“中华脊梁”的形成,可溯源至8亿年前漫长的造山运动。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于是太白山、佛坪、长青、汉中朱鹮、青木川、周至、牛背脊、天华山、桑园、细鳞鲑等众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遍布周边,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美誉。
《山海经》中有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秦岭”称谓出现之前,这片山脉叫作“昆仑”。倘若矗立在秦岭之巅,远眺南北两麓,仿佛感受到一条巨龙奠定了中国大陆的自然环境格局。秦岭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亦是中国最为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也是南北动植物区系的界别地。万物生长于一山中,尽显造物之妙!
“浅浅满涧响,荡荡竟川鸣”。水与山紧密相依,相得益彰。孕育于秦岭的诸多水体,不断对山体进行侵蚀,形成了不同的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秦岭随处可见的“V”形峡谷、深切曲流等是流水侵蚀地貌,分布在不同河流河床上的河漫滩、谷坡上的沉积阶地等则是流水沉积地貌,此外尚有冰川地貌、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等等。如此多的各色地貌可谓以柔克刚、刚柔相济、浑然天成、鬼斧神工之杰作。
千百载来,人类逐水而居,聚合而成群落,大者谓之城,小者便是村。秦岭气候温润,河流众多,非常适宜人类生存,自然成为中华民族建都栖息之所。最负盛名者非“八水绕长安”莫属。八水具体指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汉代长安上林苑的巨丽之美,塑造了“八水绕长安”的美谈。八水之中,渭河汇入黄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流入渭河。于是西安依水而建、以水而兴,一跃成为享誉世界的文明古都。
▲连日阴雨后,古城西安迎来好天气,远处的秦岭终南山清晰可见。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闻到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秦岭是中国古人类和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摇篮。
人类早期文明的诸多类型留存中,神话无疑是最为鲜活生动且家喻户晓。作为中华民族发源地,滥觞于这里的神话传说数不胜数。《竹书纪年》记道:“太昊之母,居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妊娠。”文中这位感孕生子的华胥氏,便是上古神话里伏羲、女娲之母。现今西安市蓝田县最西端的华胥镇,便是传说中的华胥古国遗址所在地,经考古证明,此处正值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过渡期。结合历史记载与口耳相传的掌故,中华先祖的最初传承谱系便形成了。
华胥之后,伏羲教人织网捕鱼,首创八卦用以推演事物发展,其人面蛇身的形象也逐渐经过演变升为华夏民族共同的龙图腾。作为中华民族最典型的女性形象,女娲抟土造人,不忍人间灾祸而炼五色石补天,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伟大母亲的始祖与代表。“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这段记载,揭示出崛起于秦岭北麓渭水之滨的炎黄部落筚路蓝缕的历史进程。黄帝制定历法、创造文字、发明兵器、亲试舟船,炎帝教民制陶、始作耒耜、降牛耕田、遍尝百草,二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杰出领袖最终融合形成炎黄联盟,与蚩尤部落、三星堆文明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格局,也奠定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底色。
周都丰镐,秦都咸阳,两个王朝集团的活动范围沿着秦岭北麓、渭河两岸绵延发展。文、武二王伐纣灭商,封邦建国,周公旦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与礼乐制度。秦人凭数百年之实力积蓄,由北麓至关中,南下巴蜀,定都咸阳,嬴政继六世之余烈,终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诞生了,这在世界史上都具有空前的意义。之后的历史轨迹,在千余年间,始终围绕着秦岭这个枢纽而展开,从楚汉争霸到文景之治,从汉武宏业到三国争霸,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无数的帝王将相定鼎关中,创建基业。
秦岭,就是这样一座山,豁达地张开双臂,慷慨地奉献山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延续提供了无穷的滋养。
以上就是本期“为你读书”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会!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新华网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本书
往期推荐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传承中华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