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冬天已来到我们身边。冬天在四季里有种自己特有的风情,它沉静、内敛,却也浪漫、温馨。寒冷冬日里,“猫冬”一词悄然成为了一种温馨的生活状态。
在北方的俗语里,“猫”一字有躲藏的意思,“猫冬”意为寒冷的冬天人们喜欢待在家,减少出门次数,享受宁静与安逸。而今天,这个词还有着一份来自小生命的温暖陪伴。
一到冬天,有猫的人家里便会从各处“长”出猫来:暖气片上、沙发上、阳光晒热的地板上……当然,还有人的怀抱里。为了寻求温暖,猫们会卸掉一些高冷,与人贴近。
在古代,“猫冬”带来的温暖也是如此,文人的诗篇里,留下了许多温馨的描写。尤其宋代“撸猫”盛行,诗人陆游就写过“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这里的“狸奴”是古人对猫的雅称,小猫成了诗人冬日里最好的伙伴。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不少爱猫的诗人、作家将这份感受诉诸笔端。猫在作家笔下或灵动、或顽皮、或感人,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治愈力。它们不仅是生活中的伙伴,更是心灵的疗愈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从古到今,猫是如何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
古人养猫有多讲究?
在鲜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猫就已经走进了先民的生活圈。猫最早的驯化过程应当发生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现今出土了许多与猫有关的绘画、浮雕等。中国早期关于猫的记载虽然没有古埃及那么丰富,但到了唐宋,猫不再是徘徊在村落里抓老鼠的野狸,而是作为宠物的“狸奴”。
宋徽宗《真迹耄耋图》(局部)
宋人家里添猫可不是件小事,买猫称“聘猫”或者“纳猫”,“聘”与“买”,虽一字之差,仪式感可是完全不一样。在宋代要养一只猫,有一套完备的聘猫流程。首先得先写一封聘书,再备上一份聘礼,最后择一吉日,才可把猫抱回家。
聘猫礼
如果是想抱一只别人家猫生的小猫,聘礼通常是盐、糖、茶叶、芝麻、大枣等。根据自家经济条件,再贫寒的人家也要选一样意思一下,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都选上。如果是野外猫妈妈生的小猫,则要给猫妈妈送一条鱼。
如黄庭坚在《乞猫》中写道:
秋来鼠辈欺猫死,
窥瓮翻盘搅夜眠。
闻道狸奴将数子,
买鱼穿柳聘衔蝉。
诗人家里闹鼠患,听说别人家的猫要产崽了,赶紧去菜市场挑了几条鲜鱼,用柳条穿好,当作聘礼,送给那只猫,恳求它送一只小猫咪给自己。而“衔蝉”正是诗人给小猫起的名字。
陆游则在《赠猫》(其一)中写:
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
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
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
仍当立名字,唤作小於菟。
可见陆游的聘礼是在古代颇为名贵的盐。诗人用一包盐换回了一只小猫,它常常在座椅边上嬉戏玩耍,晚上还会霸占他的毯垫。当小猫立下了扫荡鼠穴的功劳,便给它一顿丰盛的鱼虾大餐做犒赏。诗人给这只猫取名“小於菟”,是小老虎的意思。
陆游对猫的喜爱溢于言表,他养过许多猫,并给它们取了可爱的名字,除了“小於菟”还有“粉鼻”“雪儿”等。陆游的咏猫诗篇不仅描绘了猫咪的可爱形象,还表达了他对猫咪的深厚感情。如:“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还有“勿生孤寂念,道伴大狸奴”……字句间无不透着温馨。
▲清 沈振麟《猫竹图》局部
聘猫仪式
除了“聘礼”,还要有“聘猫仪式”,细致程度堪比娶媳妇。据《猫苑》记载,宋代及以后完整的聘猫仪式大致为:相猫—选定日期—下聘行纳猫契—迎猫回家—拜灶神、制猫厕—驯服安家。
养猫聘书又被称为纳猫契,上面会详细描述猫的大小、长相、颜色,收猫的吉日,以及主人对猫的期望与要求,规训猫咪“息鼠辈从兹捕,不害头牲并六畜,不得偷盗食诸般,日夜在家看守物,莫走东畔与西边”,请东王公与西王母共同做个见证,希望猫咪进了家门后成为得力的贤猫良猫,很像今天的合同。
下了聘礼迎回家的猫,是不是就要捕老鼠呢?答案是不一定!宋人胡仲弓作诗《睡猫》“瓶吕斗粟鼠窃尽,床上狸奴睡不知。无奈家人犹爱护,买鱼和饭养如儿。”
▲清 程璋牡丹双猫图轴(局部)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把宠物猫当“孩子”养,宋人提前几百年就帮我们实现了。
到了近现代,以猫为题材的文章依然层出不穷。中国人越发对猫痴迷,文人“铲屎官”多到足以列一张很长的单子:老舍、丰子恺、梁实秋、胡适、杨绛、钱锺书、林徽因、季羡林、冰心……这些爱猫作家的作品中都描绘过猫咪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猫咪的喜爱与关注。
“猫冬”,不只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更是心灵的一种寄托。小猫的陪伴,让冬日的寒冷变得不那么刺骨,给生活带来了温馨和希望。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诗篇里,还是现代生活中,猫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不妨也让自己“猫冬”一下,感受猫带来的温暖和治愈吧。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猫苑》《猫乘》、知乎网、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包图网、千库网、Pexels.com
往期推荐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喜欢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