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19年的毛泽东
毛泽东诞生在中国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父亲毛贻昌,读过几年私塾,精明能干,善于经营,除务农外,还兼做生意,家境日渐富足。母亲文氏,善良贤惠,乐善好施。
毛泽东从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田间劳动。毛泽东的父亲不满足于让毛泽东只会务农,于是在他8岁那年,便送他到韶山南岸读私塾。
1902年至1905年,毛泽东在南岸私塾学习了两年,后又转到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私塾继续学习。在这期间,毛泽东学习了《论语》《孟子》,读了四书五经。后来,毛泽东多次转学,先后就读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等私塾,阅读了很多经史古籍,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但实际上,毛泽东并不喜欢传统的经典,而对被私塾和家长们认为是“闲书”“杂书”“邪书”的中国古典传奇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顾老师的告诫,读了《水浒》《岳飞传》《精忠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一类书。
▲韶山南岸私塾。
1906年至1909年,毛泽东停学在家务农。白天,他和父亲在田间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他帮助父亲记账。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毛泽东便悄悄点燃小油灯,读书常过子夜。
辍学在家的日子里,毛泽东还看了一些宣传维新思想的书,思想受到震动,眼界顿觉开阔。其中一本是改良主义者郑观应写的《盛世危言》。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少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强盛的办法是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因此,他主张“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这本书所代表的思想,对毛泽东来说很新鲜,激起了他重新恢复学业的愿望。不久,毛泽东说服父亲,在韶山乌龟井私塾继续就读。从此,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就在毛泽东为求学而在私塾间转来转去的时候,中国长达上千年的封建社会即将走到尽头。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清廷内部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整个社会的颓势无可挽回。革命的、改良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在谋求新的社会出路。
这时,毛泽东读到一本记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书的开头一句话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激起毛泽东强烈的爱国热情,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决定送毛泽东到湘潭一家粮行当学徒。毛泽东深感弃学就商前程黯淡,一心只想到外面继续求学,每天干完活就跑到楼上小房间闭门看书、写字。恰好在这时,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告诉他,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是个“洋学堂”,讲授新学,在那里读书可以学到许多新鲜知识。毛泽东很是向往。他排除万难,得到了父亲的应允,终于如愿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
临行前,他写了一首诗留赠父亲:
▲韶山毛泽东故居。
到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在这个新学校,毛泽东读到了自然科学和西洋学术的新课程,接触到了中国以外的广阔世界。他在这里如鱼得水,发奋读书,进步很快。他写的作文《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在全校有名,被当时的国文老师谭咏春批语是“视似君身有仙骨,襄图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学习的半年时间,毛泽东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主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从表兄那里借来关于康有为变法运动的书,还借到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反复诵读,直到可以背出来。他开始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希望能像他们那样,为了救亡图存大干一场。于是,毛泽东把目光转向离家乡更远、离政治中心更近的地方——省会长沙。
▲湘乡东山学校。
1911年春,毛泽东来到向往已久的长沙,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这时的长沙,正处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大变动中。由于它横卧在孙中山同盟会活动中心广州和武汉之间,更多地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革命党人与清朝专制统治的矛盾也比较尖锐。毛泽东很快就被宋教仁、于右任等人创办的《民立报》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天,他从《民立报》上看到黄兴领导广州起义的消息,深为七十二烈士壮烈殉难的事迹所感动。他第一次听说孙中山其人,听说同盟会纲领。他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所鼓舞,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大胆发表自己的政见,也是他积极关心国家政治的开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先揭起辛亥革命的义旗,长沙迅即响应。毛泽东参加了湖南新军。在这里,毛泽东受到最初的军事训练。
在军营里,报纸成了毛泽东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他每月得到7元军饷,除伙食用去2元,再花些钱买水外,其余的都用在订报上。他贪婪地读着,仔细地思索着。也是在此期间,毛泽东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社会主义”这个名词。
1912年春,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和议,南北暂时实现了“统一”。这时的毛泽东决定退出新军,继续求学。
到哪里求学呢?这一度成为困扰毛泽东的难题。这时的他对自己的未来还缺乏明确的目标。他根据广告报考了几所学校,但都不满意,最终选择进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学习。
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是湖南较早的公立中学,名师云集,校风朴实。学校的一位国文教员非常欣赏毛泽东,因为毛泽东爱好历史和文学,这位教员还主动借给毛泽东一本《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正是因为读了这本书,加上学校的课程太少而且规则烦琐,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学习了六个月后,毛泽东决定退学自学。
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后,毛泽东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这时他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他读书十分有规律且专心,早上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静静伏在阅览室桌前聚精会神地阅读,中午就买一块米饼来吃,直到闭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毛泽东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巨大的世界地图,原来世界那么大,中国在上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湖南变成了一个点,湘潭更是在上面找不到。这张巨大的世界地图强烈地冲击着毛泽东的视觉,他明白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在自修的这段时间,他读了许多书籍,包括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一些书籍使他大开眼界,如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和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民约论》等。他将古希腊的诗格、罗曼史、神话和枯燥的英、法、美等国的历史、地理混合起来。通过广泛地阅读、深入细致地思考,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受到了空前的启示。
由于毛泽东的父亲拒绝对他这种自学提供资助,于是毛泽东开始寻找新的安身之处。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前途,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教书最适宜。于是,他报考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被录取入预科。1914年春天,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令人难忘的湖南一师读书生涯,对毛泽东的成长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湖南一师是一所民主开明的学校,可以比较自由地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学校聚集着一批优秀的教师,还有一批思想活跃的学生。
在全校的老师中,杨昌济先生对毛泽东的影响最大。杨昌济是长沙人,早年在日本、英国留学,精通中西哲学,在一师教修身等课程。他的修养很高,从不装腔作势,学生们很佩服他的道德学问。毛泽东每逢星期日便到杨昌济家登门求教。
杨昌济的学生数以千百计,但却对毛泽东尤其欣赏。他不仅以自己的哲学和伦理学思想熏陶了毛泽东这个青年学子,尤以他高尚的人格、廉洁的节操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赢得了毛泽东的衷心敬佩与爱戴。杨昌济还向毛泽东介绍了“船山学社”和《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此后,毛泽东成为了《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并深受其影响。
毛泽东在校学习期间始终把社会当做自己的大课堂。他不但刻苦读有字之书,还十分注重读“无字之书”,力求做到周知社会。每逢节假日,他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学”。
1916年,在长沙第一师范的第一个暑假,他和同学蔡和森一起,各带一把雨伞,穿一双草鞋,徒步游历浏阳、湘阴、岳阳等县,用一个多月时间了解洞庭湖畔的乡村。遇到寺庙,就进去同和尚谈天;碰上农舍,就进去和农民拉家常。第二年夏天,毛泽东又和同学萧子升步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城。此次游学持续了六个星期,走了近一千里地,使毛泽东对家乡湖南有了更深地了解。毛泽东写了许多笔记和心得,有些发表在当时的《湖南通俗教育报》上。回到学校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传阅他的笔记。
在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还十分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情操。游泳和冷水浴,是他最喜爱的运动。一师浴室旁有一口井,每天清晨,毛泽东都来到这里,脱光上身,吊起井水,一遍又一遍地擦身和冲淋,直到全身发热为止。他尤其爱在冷天游泳,认为这可以增进血液循环,还可以磨练意志。
他还喜欢爬山。一个夏天的晚上,狂风暴雨,毛泽东独自一人登上岳麓山顶,又从山顶跑下,来到蔡和森家。蔡母见他浑身湿透,便问他是怎么回事。毛泽东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上说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意境,还可以锻炼胆量。毛泽东还把坚持体育锻炼的体会写成《体育之研究》一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他认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并从此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终生。
▲毛泽东和湖南第一师范同学在一起。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在几十年的艰难而辉煌的战斗生涯中,毛泽东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作出了光耀千秋的历史贡献。他带领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锻造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创建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缔造了战无不胜的新型人民军队......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坦荡宽广的胸怀境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他的崇高精神风范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
以上就是本期“为你读书”的全部内容,下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介绍老一辈革命家的求学故事,敬请期待!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开国五大书记求学之路》、人民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新闻网、《湖南日报》
推荐阅读
往期推荐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传承红色基因
缅怀革命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