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
国庆
1949-2024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五千多年积淀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阐释中华文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责任。
《中华文化公开课》一书选取了中华文化典型元素,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以广博开阔的文明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带领大众深入探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文明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鲜明品格,使广大读者更近距离触摸中华历史、感悟文脉流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共振共鸣。
★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图
书
简
介
本书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文化传承发展主题系列宣讲基础上精心整理而成。樊锦诗、王旭东、王巍、孙庆伟、刘曙光、张志清、杭侃、刘斌8位文化领域名家,现场讲述红山、良渚、二里头、大运河、敦煌、云冈、故宫、中华典籍等热点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与精彩故事。本书知识性、可读性强,广博开阔的文明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258张高清插图、33个精选视频,为读者带来8堂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通识课。
内页试读
(向上滑动阅览)
敦煌莫高窟及其现代文化角色
(节选)
樊锦诗
首先,我们讲莫高窟必定要先讲敦煌,要说一说悠久的敦煌历史。敦煌位于甘肃省西端。根据敦煌附近发现的人形彩陶罐可以知道,距今约4000年以前,就已经有先民在敦煌附近生存发展了。根据文献的记载,春秋战国到秦代500多年时间,有几个游牧民族在这里放牧。到了秦汉之间,蒙古高原的匈奴人把生活在这里的其他民族统统赶走了,占领了敦煌和河西走廊。
西汉王朝的前期,一开始它的力量很弱,休养生息了六七十年之后,有了很强大的武力,到了公元前138年、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他去西域干什么呢?是根据汉武帝要求去联络那些被匈奴赶出去的少数民族,共同来夹击匈奴。结果这个目的并没达到,可是歪打正着,使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的陆上交通全线贯通。因为大家知道,中国西面的山、高原很多,比较封闭,基本上官方和西部欧亚地区是没有来往的。这里我要补充一句,虽然官方没有来往,但民间是有来往的,比如大家知道的于阗玉,就是通过民间来往的。
到了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打败了匈奴,打败了以后怎么管理呢?到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采取了“列四郡、据两关”的措施。也就是说,行政上将甘肃兰州以西的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王朝的版图,由东向西设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四郡。在军事上,在四郡之北修了长城。另外,在敦煌西面设置玉门关、阳关。阳关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它的烽燧还在。那么设两关干什么?要征兵,在这个地方戍边,还要屯田,解决自己吃的粮食问题。
敦煌西面的汉代玉门关和阳关起了重大作用,西汉王朝西面的门就是玉门关、阳关,它们也成了汉王朝到西域去、西域到汉王朝来的重要关口。同时,汉王朝还采取积极开发边疆的措施。这地方原本人口很少,都是游牧民族,并不发达,所以汉王朝想从内地向敦煌和河西走廊移民。这些内地的移民带来了中原的农耕和水利灌溉技术,改变了原来的游牧经济,另外又传入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汉文化。公元前111年开始,慢慢地,敦煌这个地方就被汉化了。
总之,上面的举措确立了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敦煌最早的记载是在《史记》里发现的,也就是说,早在《史记》里就已经记载敦煌这个地方了。
其次,我想讲讲,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
刚才说了甘肃省西端的河西走廊,因为它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全长有多长呢?1200公里。它的北面是北山和蒙古高原,南面是祁连山和青藏高原。大家知道,祁连山养活了我们河西走廊,这两边都是高山,唯有这条河西走廊比较平坦,有河流、有水草、有绿洲,这样交通就比较便利了,不然那高原高山怎么通行啊!所以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9世纪,那时候海运还是不发达的,陆地上的这条路就成了唯一往西域去的通道,18世纪之后这条路被叫作“丝绸之路”。史书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
现在,我们以汉代的敦煌为起点,沿着丝绸之路,敦煌向东可以到长安,到洛阳,继续往东走,可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敦煌向西,经过西域可以到中亚的各个地方,南面到印度,再往西,就是现在的伊朗,古代是波斯。再往西,就到了地中海的边缘,到古埃及、古希腊。你们说当时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敦煌重要不重要?
汉唐的时候,敦煌处于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所以它实际上是站在了一个战略要地上,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敦煌壁画上就有这样的场景:图的右侧画着骆驼驮着货物,谁在赶着这些骆驼呢?是高鼻深目、穿着西域服装的胡商,中国人当时管外国人叫胡人,外国商人就是胡商。另一边是中国人,他们赶着驮着货物的马在桥上与胡商相遇了。敦煌的壁画比较早,公元6世纪就有,已经表达出了中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
另外,敦煌也是宗教、文化和其他知识的交汇处。敦煌有三个世界遗产,除了莫高窟以外,还有玉门关,还有敦煌东边甜水井附近一个叫悬泉置的驿站。它也是一个接待站,还是个邮政局,这个地方出土了大概几万件简牍,现在我们叫文献。作为汉王朝西大门的敦煌,曾经接待过丝绸之路上29个国家的外交使节,这就是位于古丝绸之路上“咽喉之地”的敦煌在当时的作用。
刚才说了西汉,那么东汉呢?东汉开始,从西面到东面,就有佛教的高僧、外国人来中国传播宗教,还有景教、摩尼教、祆(xiān)教的传播者。中国呢,也要出去了解,关于我们西行去求法有很多记载。藏经洞里面有一幅画,画的就是中国西行求法的佛教高僧。这个高僧在干什么呢?拉了只老虎,点了个香,是熏蚊子的,背后背了个篓。仔细看那个篓,上面有好多红的点,是什么呢?是卷轴的经。古代的书不像我们现在的书,它们是卷轴的,卷轴有个木棍,两端是红的。他的背篓里全部是佛经,西行去求法,把经取回来,慢慢就传到中国来了。所以不管往东来传播宗教的,还是我们往西边去求法的,都要经过敦煌进出,可见敦煌这个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的重要性。由于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有着持续千年的交流,这就孕育了敦煌莫高窟和藏经洞文物的硕果。
本篇综合整理自《中华文化公开课》
往期推荐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欢度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