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天生就出类拔萃。
在晚清时期,有这样一个人:他出身乡野,也并非天赋异禀之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可就是这样的“笨人”,却低开高走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完人”。
这个人就是曾国藩。从中人之姿到一代名臣,他一步步完成蜕变、成长,实现了人生逆袭。他是怎么做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曾国藩的逆袭之路。
▲曾国藩
01
守拙以勤,笨鸟先飞
熟悉曾国藩的人,大都听过一个故事:
少年时期的曾国藩在屋内夜读,有一小偷趁夜潜入藏在窗旁,准备等他熟睡后实施偷盗。小偷听见曾国藩正在背诵一篇短文,以为一会儿就能完成,谁知直至自己睡了一觉醒来,曾国藩还是背得磕磕巴巴。小偷实在受不了,冲进房内对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就这几句话我听几遍都会背了。”说完,小偷把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这一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但从侧面能反映出曾国藩天资平庸,这一点似乎也可从史料中得到印证。
道光十二年(1832年),21岁的曾国藩第六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
这一下,曾国藩羞愧得无地自容。
所谓知耻而后勇。经历过这件事,曾国藩一头扎进书房埋头苦读起来,他暗暗发誓要“一雪前耻”。
他给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读书,一遍读不会就读几十遍,直到把当天所读内容全部背下来才结束。
除此之外,他还反思自己科举失败的原因。他将自己的文章和优秀文章对比,得出结论:自己的文章,局部打磨得尚可,但是文章缺乏大局观。
找到问题的曾国藩,对症下药,在文章的内容与深度上下苦功,日日钻研。
凭着这份努力与坚持,在第七次科举中,曾国藩终于如愿以偿考中了秀才。随后他又接连考中了举人、进士,开启了自己的为官之路。
02
要想“跳龙门”
先得“钻狗洞”
曾国藩原本以为进入官场就可以一帆风顺,没想到他的上升之路荆棘密布。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北上,逼近湖南,情况十分危急。
次年,皇帝钦点曾国藩为湖南帮办团练大臣,负责组织和训练地方武装力量。皇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曾国藩培养一个地方小团队,保护百姓。
曾国藩明白,若想阻止风头正盛的太平军,几百人的队伍根本毫无用处。不如趁此机会,培养一支真正的军队。
于是,他顺势创办了后来威名赫赫的“湘军”,不承想,这一举动,竟动了别人的奶酪,险些让自己命丧“职场”。
▲湘军 图 /《中国通史》纪录片
原来在长沙城里,驻扎的是清廷的主力子弟兵,俗称“绿营兵”。自从“康乾盛世”后,绿营兵早已没了当年的英勇,战斗力极差,而且他们军纪败坏、四处扰民,民怨载道。
曾国藩有心整顿绿营兵。他将绿营兵和湘军放在一起训练,还特意让湘军将领塔齐布做总指挥,负责两支军队。
这样的安排引发了绿营兵将领的不满,他们总是想办法找湘军的麻烦,军营里也常常发生两军械斗事件。
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每一次曾国藩都会对参加械斗的湘军进行严惩,但是绿营兵将领对犯错部将却不闻不问。这样,绿营兵更加有恃无恐地挑衅湘军。
一次双方械斗时,绿营兵的将领趁机煽风点火,说了很多曾国藩的坏话,愤怒的士兵又冲向了曾国藩的府邸,想要杀了他。曾国藩听闻消息后,躲进了巡抚衙门,才逃过这一劫。
被朝廷委以重任的大臣,却屡屡受到排挤,甚至险些丢掉性命,换成一般人也许无论如何也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但是曾国藩忍了下来。他下定决心,要练出一支出色的军队,令人刮目相看。
曾国藩带着湘军离开长沙,移师衡州练兵。他把精力都用在了团练上,终于以一支相对强大的正规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在曾国藩看来,要想“跳过龙门”享受成功,就必须学会“先钻狗洞”,忍受委屈。其实不只是曾国藩,凡是有大志向的人,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都会忍辱负重,以屈求伸,等待时机,寻找获胜的机会。
03
愈是在逆境,
愈要咬牙挺住
就在湘军发展蒸蒸日上之时,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开始进攻湖南。
当获得太平军驻扎地只有数百人驻守的情报时,曾国藩亲率大军准备偷袭敌军。
哪知,刚一交战,湘军便被太平军杀得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见此情势,曾国藩想到正式出师后这第一场主动攻袭的较大战斗,竟是这般惨状,颜面往哪里搁?同僚会怎样嘲笑诋毁他?遂决意投水自杀。在万分危急的关头,仆从们入水施救,将其挽起,才避免悲剧的发生。
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冷静过后,曾国藩暗下决心要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随后在致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的信中,他说: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
曾国藩相信,一个人愈是在逆境,愈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愈要咬牙挺住。
面对同僚的质疑,他不理会,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战事的回顾和分析中,刻苦钻研,提出了“结硬寨,打呆仗”的应对方法。在后来与太平军的对阵中,曾国藩就是用这样的“笨招”,转败为胜,一步步战胜太平军。
对此,他的友人薛福成称颂道:
“立坚忍不拔之志,卒能练成劲旅”,历经“数年坎坷艰辛,当成败绝续之处,持孤注以争命;当危疑震撼之际,每百折而不回”。
可以说,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坚忍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功勋。
04
写在最后
有人问,这个年代,我们为什么要读曾国藩?
其实,读的正是他的笨、他的痴和他身处困境时展现出的人生智慧。面对挫折和不如意,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想过逃避、放弃,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但冷静过后,他又回归到那个冷静且不断努力前进的自己。
他告诫儿子:
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他告诫族人: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正是靠着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使得他和家族在那个年代实现逆袭。也让他这个寒门子弟,后官至清朝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负重前行的时候多朝前走一步,在想放弃的时候多坚持一下。也许走着走着,命运的转机就会出现。
本篇综合整理自:《曾国藩传》《中国近现代人生哲学研究》、齐鲁晚报网、中华书局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微信公众号、洞见微信公众号等
推荐阅读
往期推荐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喜欢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