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书丨长江文化,让这一江碧水浩荡东流

文化   2024-11-13 08:30   北京  



本期导读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为你读书”。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提起长江,不禁会联想到其横绝南北且贯通东西,奔涌磅礴又灵动清秀,博纳众流而内涵丰厚。长江流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传统。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本期,让我们一起领略这奔流不息的长江文明,说不尽的长江故事,看它释放出文明星空从未消逝的曙光!



作为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所经之处,自然地理缤纷多彩,文化意蕴各具特色。若想系统理解民族符号和文明象征意义上的长江,需从空间的跨度、时间的维度与内涵的深度予以考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绵延万里,终汇入滔滔东海。自西至东,长江依地段之别可分为上、中、下三游,亦孕育了巴蜀、荆楚、吴越三种文化类型。


巴蜀文化发祥甚早,近年来深受关注的三星堆遗址即是明证。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古巴蜀向来颇为神秘。传说中的古国蚕丛、鱼凫与化为杜鹃的望帝,为后世积攒下累累不绝的记忆。战国时李冰父子“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造就“天府之国”的同时,都江堰也在水利科技史上留下久久相传的议题。降至三国,诸葛亮“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此地文化蒸蒸日上。更堪特书一笔的,乃巴蜀文学。唐代诗人魏颢曾道:“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杨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再加上北宋眉山苏氏三父子,巴蜀文学名家璨若星河,独具特色。


顺江而下,便是广袤荆楚。《史记》有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荆楚水泽众多,暮霭沉沉,造就了其浪漫瑰玮之文学风格,屈原之《离骚》《天问》即个中佳构。与此同时,荆楚之人崇尚自然,行文汪洋恣肆,这在老聃、庄周所开创的道家学说里历历可见。汉代之后,伴随区域间文化交融的密切,荆楚文化愈发多彩。西汉刘安聚合群智,撰写了经典《淮南子》,马王堆、海昏侯两座汉墓展现了彼时高度的科技文艺水准。其后千余年间,陶渊明被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慧远将庐山升为净土宗之重镇,孟浩然乃山水田园诗之代表,欧阳修、晏殊、王安石、黄庭坚、曾巩、杨万里、姜夔更是塑造了两宋江西文化之盛况。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成为历代才俊登临吟咏之处,荆楚人杰地灵、实不为过。



大江大河,终归大海,综汇之地,即为吴越。“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本已接壤的两个诸侯国,便在漫长的相争相斗中共同奠定了吴越文化的最初底色。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际,吴越文化迎来第一次高潮。四百多载的浮沉积淀,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篇,刘义庆编纂了《世说新语》,王羲之留下了《兰亭集序》。唐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之南移,遂引发了文化重心之南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流播所及,吴越贤哲从中喷薄而出。张旭、范仲淹、刘基、唐寅、徐渭、冯梦龙、顾炎武、黄宗羲、章炳麟、蔡元培、鲁迅……代有才人,数不胜数。


长江“汇聚千流,接纳百川”,沿岸儿女“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文化系统。同时它又与黄河文化一道构筑了南北二元耦合的交融态势。二者看似南北相隔,实则分中有合,因势而变,因时而异,共同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强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文化的宏阔气象,离不开数千年的厚重积淀。大致而言,长江文化的断代,可划作孕育奠定期、勃兴繁盛期与转型重塑期。


自远古人猿揖别起,长江文化渐露曙光。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明和下游的良渚文明应运而生。接续而起,苗蛮集团与北方华夏、东夷三足并峙,于交锋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与两大中华文明起源带的融合。两周之际的因缘变动,终致在长江文化母胎中分娩出巴蜀、荆楚和吴越三大文化圈。至秦汉时,“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南北区域的一体化使得长江文化于不断交流中取长补短,奠定了其规模和内核。



经过魏晋南北朝、安史之乱、宋室南迁三次或长或短的历史大变迁,政局的急遽动荡迫使广大北方人民过江而来,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也造就了中原文明的“衣冠南渡”。倘若两晋之际的“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仅是序曲而已,那中唐之后的文化资源则持续集聚于南方,确立了长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版图中的主导地位。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赞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而此际的长江文化已远胜于黄河文化,无怪乎朱熹曾喟曰:“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反为天地之中?”后来明清两代长江文化臻于繁盛,更是大势所趋。


步入近代,“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面临西学东侵的危局,长江文化承担起再建中华文化的艰难重任。自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曾国藩、李鸿章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兴洋务,中经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秉持“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而发起戊戌维新,再由孙中山、章炳麟、黄兴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下,长江文化在百年急遽转型中脱胎换骨,构筑起新的体系。当今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而行,其前景定是广阔明朗。


“长江后浪推前浪”,文化就在这永不停歇的时光流动中日积月累、推陈出新,迭代递嬗、蔚为大观。


综上可知,长江文化是指以长江流域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高度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即此流域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毫无疑问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长江文化凝聚成了具有普遍性、持久性的精神内涵——创新、进取和开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远古的河姆渡,到当今的三峡工程;从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到诞生于上海望志路和嘉兴红船的中国共产党,长江文化由萌发、拓展到成熟、重生,时时刻刻都葆有着旺盛的创新活力,这一特质历久弥新。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创新活力的保持,源自内生的进取精神。无论是古时巴蜀北抗陇秦、荆楚问鼎中原、勾践卧薪尝胆,抑或近代以来江南的洋务探索、武昌的辛亥首义、沪浙的建党伟业,都说明长江文化始终处于中国体制变革的潮头浪尖。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的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和对中华文明的延续。让我们共守长江文化,传承好长江文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让这一江碧水浩荡东流。


结 语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四期“为你读书”讲了哪些内容。


  • 第一期我们了解到,支撑中华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其中积淀着无数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 第二期讲述了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一条非比寻常的山脉,它就是位于华夏腹地、界分南北的秦岭。因为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还产生了强烈的“南北差异”。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对于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有着极其特殊且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 第三期讲述的是深深扎根于厚土之中、绵延数千载且独具秉性品格的黄土文化。它在漫长岁月中积淀出文化习俗、文化基因,渗透到该区域相关物质、精神等层面之中,且在该地理空间形成了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域的鲜明文化特征的文化类型。

  • 第四期讲述的是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长江,横绝南北且贯通东西,奔涌磅礴又灵动清秀,博纳众流而内涵丰厚。长江流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传统。


以上就是“为你读书”《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系列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本书再见!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人民网


推荐阅读


往期推荐

为你读书丨何以中国?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

为你读书丨这条山脉传承了中华文明的血脉

为你读书丨坚守黄土文化的“根”和“魂”


公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合作事宜请在微信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

传承中华文化 建立文化自信

↓↓↓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