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 | 事项 | 核心需要关注的问题 |
一、需求调研 | 1、客户需求 | - 客户对需求的紧急程度如何?- 需求变更的可能性及应对策略是什么?- 客户需求是否与市场趋势相符?- 如何获取客户对需求的精准反馈?- 客户需求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影响范围有多大? |
2、内部需求 | - 内部需求的提出部门是否充分沟通协调?- 满足内部需求所需资源是否充足?- 内部需求的优先级排序依据是什么?- 如何平衡内部需求与客户需求的冲突?- 内部需求是否适应组织未来发展方向? | |
二、项目启动会议 | 1、项目背景 | - 项目的起源是什么,是基于市场竞争、技术突破还是其他因素?- 项目背景调研是否充分,数据来源是否可靠?- 与过往类似项目相比,此项目背景有何独特之处?- 项目背景中的行业动态是否会对项目推进产生重大影响?- 组织内部对项目背景的理解是否一致? |
2、项目目标 | - 项目目标是否具有可衡量性,衡量指标是什么?- 如何确保项目目标在项目全周期内保持清晰明确?- 项目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阶段的合理性如何?- 若项目目标无法达成,有哪些备用方案?- 项目目标与同行业类似项目目标相比,竞争力如何? | |
三、需求评审 | 1、需求评审 | - 需求变更管理流程是否完善?- 需求评审参与人员的专业覆盖是否全面?- 如何验证需求评审结果的有效性?- 需求评审的频率是否合理?- 对于模糊或争议需求,如何快速达成共识? |
2、交互评审 | - 交互设计是否考虑了不同终端(如移动端、PC 端)的适配性?- 交互设计如何兼顾新手用户与资深用户的体验差异?- 交互反馈机制(如提示信息、报错处理)是否合理?- 有无针对交互设计的用户调研及反馈收集渠道?- 交互设计的可访问性(如对视障用户等特殊群体)是否满足要求? | |
3、工作量评估 | - 工作量评估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如何应对工作量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工作量评估结果是否得到项目团队成员的认可?- 若工作量超预算,有哪些调整策略?- 工作量评估是否考虑了节假日、人员请假等因素? | |
4、确定技术方案 | - 技术方案的选型是否参考了行业最佳实践?- 技术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是否详细?- 技术方案对新技术的采用是否谨慎,有无风险评估?- 技术方案的更新迭代机制是什么?- 如何确保技术方案在项目团队中的技术普及度? | |
四、制定项目计划 | 1、明确时间节点 | - 时间节点的设定是否参考了类似项目的经验数据?- 若项目进度滞后,如何调整时间节点?- 时间节点对项目资源分配的影响如何?- 如何监控时间节点的执行情况,预警机制是什么?- 项目团队成员对时间节点的承诺是否落实到书面? |
2、明确里程碑 | - 里程碑的设定是否具有标志性,能否清晰体现项目进展?- 里程碑达成后的庆祝与激励机制是什么?- 如何向非项目团队成员(如高层领导、客户)清晰展示里程碑成果?- 里程碑是否与项目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相匹配?- 若里程碑延迟,对项目整体影响的评估方法是什么? | |
3、制定任务计划 | - 任务计划中的资源分配(人力、物力、财力)是否合理?- 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是否梳理清晰,有无风险?- 任务计划的可视化呈现方式是否便于团队理解?- 如何确保任务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的动态调整灵活性?- 任务计划是否与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 | |
五、技术方案设计 | 1、架构设计 | - 架构设计是否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后期维护成本如何?- 架构设计在应对高并发、大数据量场景下的性能优化策略是什么?- 架构设计是否符合行业安全标准,有无安全漏洞风险?- 架构设计的文档是否详细、规范,便于后续查阅与传承?- 如何对架构设计进行阶段性评估与优化? |
2、数据库设计 | - 数据库的读写性能优化措施有哪些?-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如何验证?- 数据库的权限管理机制是否严格,能否防止数据泄露?- 数据库的迁移(如升级、更换平台)方案是否可行?- 如何对数据库进行日常监控与性能分析? | |
3、编码规范 | - 编码规范的培训与考核机制是否健全?- 编码规范在跨团队协作时的兼容性如何?- 如何确保新成员快速熟悉并遵循编码规范?- 编码规范是否适应组织技术栈的更新换代?- 对违反编码规范的行为有无纠正与惩罚措施? | |
六、编码和用例 | 1、接口评审 | - 接口的版本管理策略是什么?- 接口的文档是否完整、准确,方便第三方对接?- 接口的性能瓶颈如何提前预估与优化?- 接口的安全防护(如身份验证、加密传输)是否到位?- 如何对接口进行自动化测试与监控? |
2、用例评审 | - 用例的优先级划分依据是什么?- 用例的维护机制(如新增需求、修复缺陷后更新用例)是否健全?- 用例评审过程中的争议解决流程是什么?- 用例是否能有效指导测试人员进行测试,避免漏测?- 如何收集用例执行过程中的反馈,用于优化用例? | |
3、编码质量评估 | - 代码审查的流程是否规范,审查人员的职责是否明确?- 如何利用代码质量评估工具提升评估效率与准确性?- 代码质量与项目交付期限的平衡策略是什么?- 代码质量评估结果如何与团队成员绩效挂钩?- 对低质量代码的整改措施是否有效落实? | |
七、联调和测试 | 1、联调自测 | - 联调自测的环境搭建是否与生产环境相似,差异点有哪些?- 联调自测发现的问题如何有效跟踪与闭环解决?- 联调自测过程中各系统或组件的负责人沟通协调机制是什么?- 如何确保联调自测的全面性,避免遗漏关键场景?- 联调自测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能否满足项目进度要求? |
2、代码打包 | - 代码打包的日志记录是否详细,便于问题追溯?- 代码打包过程中对敏感信息(如密钥、配置文件)的处理是否安全?- 代码打包的规范是否与部署环境相匹配?- 如何验证打包后的代码在不同环境下的兼容性?- 代码打包工具的选型依据是什么,是否可满足项目需求? | |
3、提交测试 | - 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沟通反馈机制是否顺畅?- 提交测试的代码分支管理是否规范,避免混乱?- 提交测试的验收标准是否明确,双方是否达成共识?- 如何保障提交测试的及时性,不影响项目整体进度?- 提交测试过程中的文档(如测试说明、操作指南)是否齐全? | |
八、测试执行阶段 | 1、功能测试 | - 功能测试的覆盖率计算方法是否科学?- 功能测试发现的缺陷分类统计与分析机制是什么?- 如何确保功能测试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与准确性?- 功能测试的环境配置是否稳定,能否复现问题?- 功能测试是否考虑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配置? |
2、性能测试 | - 性能测试的工具选型是否合理,能否满足测试需求?- 性能测试过程中的资源监控(如 CPU、内存、网络)是否全面?- 性能测试结果的分析报告是否详细、专业,能指导优化?- 如何根据性能测试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方案?- 性能测试是否考虑了不同时间段、不同用户量的场景? | |
3、容错测试 | - 容错测试的异常场景设计是否全面,涵盖常见与罕见情况?- 容错测试发现的问题修复后,如何验证系统的稳定性?- 容错测试的自动化程度如何,能否提高测试效率?- 容错测试是否考虑了系统的恢复时间与数据完整性?- 如何将容错测试的经验教训反馈到系统设计与开发中? | |
九、部署和发布 | 1、代码部署 | - 代码部署过程中的权限控制是否严格,防止误操作?- 代码部署在不同环境(如开发、测试、生产)下的差异处理是否得当?- 代码部署的回滚策略是否可行,操作是否简便?- 如何对代码部署过程进行审计与记录,便于追溯?- 代码部署所需的技术支持(如运维人员、工具)是否到位? |
2、版本发布 | - 版本发布的通知机制是否完善,确保相关人员知晓?- 版本发布后的用户反馈收集渠道是否畅通?- 版本发布的频率是否合理,能否平衡新功能上线与系统稳定性?- 如何对版本发布的效果进行评估与总结?- 版本发布过程中的应急处理预案是什么? |
欢迎加入中国最大的PMO&PM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