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迁舞龙,敛势长空,欲把潮弄。看庙堂之前,挥槌呐喊;龙行虎步,气贯长虹。白脸花须,蜂腰蝶衣,应是潮汕春色浓。战鼓起,祈天佑中华,独此遗风。
无忘英雄匆匆。有多少、南柯一梦中。唯英歌战舞,团结英勇;锣鼓鸣援,意气恢弘。梁山之石,可以为错,可以攻玉图大同。大潮起、看风流人物,还更从容!
南山英歌队在伦敦表演
富美英歌队在泰国表演
英歌,也称秧歌、莺歌,相传形成于民众祭祀驱邪,是闵地花鼓舞与潮汕戏剧融合为游神赛会的民俗舞蹈。清乾隆年间,又将戏曲和武术套路融入其中,后根据《水浒传》梁山英雄好汉大闹大名府的故事创编成“唱英歌”,集舞蹈、南拳、戏曲于一体。英歌舞中,梁山好汉淋漓展现热血与激情的古代战斗场面,其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尽显英雄威武雄壮、豪放粗犷之美。英歌舞是扬正压邪和吉祥平安的象征,是潮汕人对英雄的崇敬和向往,被评为国家非遗文化遗产,誉为“中华战舞”,是潮汕大地文化之魂。
流派各异,一脉相承
画堂春·见英歌
春风吹响英歌槌,庙堂前、芳草萋。黑须红须两对峙,锣鼓声齐。
你我场中人物,今昔鬓、霜相欺。少年中国梦回时,说与谁知?
——大树
英歌舞按节奏板式划分快板、中板和慢板三种表演风格,不同英歌队各具特色,在人物造型、布阵、服饰装扮、击打动作和表演模式上各有不同。
快板英歌以音乐紧凑,节奏明快,短槌单跳为特点。槌击灵活多变,干脆猛烈。马步起岭,陈列天象,融武术、艺术于一体。
中板英歌节奏介于快慢之间,双槌起落,叩击对舞。手腕转动打活槌,槌花漂亮,身体灵动,稳健中见潇洒,古朴中现圆活,极具舞蹈美感。
慢板英歌鼓点慢,间中拉长或停顿,棍花在五指间流转敲击,称“指上飞槌”,花样比其他流派更胜一筹,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又舒展优美。其中“醉槌”英歌,别具神韵。
以前英歌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如今传承和创新使女子英歌队和少年英歌队也盛行。
热血战舞,一舞风骚
沙塞子·又见英歌
又见英歌争竞,红彤彤,绿新新。锣鼓八面威风,闹纷纷。
忆往昔旧光景,嗟路远,叹天真。不作寻常清梦,为青春。
——大树
英歌舞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通常采用1个大鼓、4个行锣、1个钦、2个钹等乐器伴奏。“咚咚锵,咚咚锵”是主旋律,鼓点匀速,循环敲击。奏乐节奏根据动作、队形和表演气氛调节。舞者每换一动作,吆喝一声。舞乐强劲有力,与舞蹈刚健的律动和威武的风格融为一体。
英歌舞表演一般分前棚、中棚和后棚三部分。前棚为群体舞蹈,中棚由小演唱、小戏、戏曲片段等组成,后棚为武术表演。现代英歌舞为方便演出大多去掉唱小戏、演武艺的中后棚,只保留最具特色的前棚部份。
英歌队脸谱色彩浓烈,头系黄带红巾,武士短打装束,缚绑腿,着布草鞋,英气逼人。舞队最前面公孙胜手执令旗,时迁舞动长蛇(蛇有神秘之意)探情引路。后两领舞者分别为红面红须的“头槌”秦明或关胜,黑面黑须的“二槌”李逵,紧跟着是鲁智深、武松和男扮女装的孙二娘和扈三娘等。司鼓一般为宋江或林冲。
表演时,英歌分二路纵队前进,变换出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 孔雀开屏等多种队形。棍法有左右上下敲、胯下、背后敲等,伴随英歌锣鼓的紧凑的节奏,整齐、优美地展示攻城战阵的舞姿和阵型。
红火出圈,引领潮流
减兰·不减木兰
红须莲萏,两颊胭脂红一遍。
绿衣青岚,长睫低垂半卷帘。
梁山潋滟,他山顽石可玉鉴。
潮汕木兰,害我常常梦还乡。
——大树
英歌舞以其雄浑的气势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亮相英国、泰国、南非等国家,将华夏民俗文化展示给世人,掀起一股东方文化热潮。金秋九月,法国成立首只欧洲英歌队,英歌舞文旅经济也正悄然起步,有电影《英歌魂》和各种短视频拍摄,其他文旅商品,舞台剧、主题公园也将陆续出场。
英歌魂唤起中国文化自信,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马丽琼 本刊记者
编辑:芦梦婷
审读:刘妍伶
监制:舒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