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正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来说明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和未来发展的波澜壮阔。但是,鲜有人提及这一切的最终力量来自哪里?那就是以人工为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
01
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和电力,分别决定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今天高速迭代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在创造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虽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对人类文明新形态都很重要,但是,新质生产力是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它将彻底改变社会分工。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将实现效率、质量以及迭代升级等方面的跨越性发展,这会让大量的人停止手里的工作,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甚至以往的“万人之事”将来一“人”能当,原有的社会阶层固化将会被打破和重新组合。
第二,它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价值观念。在人与机器交互范式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时代文化和时代精神,而人工智能可能采集带有文化偏见的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也会冲击人们的社会伦理和文化价值观。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源发展属性,使其更具有开放性,这也将打开人们的思想价值体系,从而形成具有更加开放、包容、智慧、创新等特质的“智能文化”。
第三,它将再次整合各种人类文明。人工智能可以更快地将各类信息技术、思想观念等传播和应用到世界各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各个文明之间的壁垒,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广阔空间和高效途径,让不同文明体高效地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中的优秀文化、文明成果。这也能够消弭人类的隔阂,形成更加和平融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乃至“大同”世界。
第四,它将给我们一个更有创造性和享受性的世界。人工智能有望把人类从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无限拓宽人们的想象边界,为创意的产生和释放提供强大的实现力量,让“全民创意”真正实现,同时,推动科技创新,从而激发一波又一波的科技革命。而人工智能正深入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治理方式更加人性化、精细化,增强整个社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五,它将重新定义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催生人工智能“类人体”等新的社会群体。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推动生物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人的思维、寿命都会因此而延长,另一方面,也会挑战人类的现有生存方式,从而威胁碳基生命在地球上的绝对主导地位,甚至开创一个新“人类”时代或者叫“类人”时代。马斯克曾说“人类只是硅基生命的生物启动程序”。这值得我们警醒。
这一切都说明,未来已来。空前的机遇和蕴含的危机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人类需要“助手”,也需要某些领域的“替代者”,但是绝不能把“助手”和“替代者”变成损害者和征服者。所以,当前科技伦理和社会伦理亟需达成全世界共识。
目前,包括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都以法律或软规则的形式对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产品进行约束。比如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在这些的基础上,还要尽快形成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世界共识,建设专门的科技伦理问题审查、审判机构,对违反伦理的主体进行法定惩罚。
02
日本面临的经济环境
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会催生新的艺术门类,引发审美范式的变革,产生全新的审美体验,也同样会对美学带来空前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改变美学创造主体。一是人机合作可能成为美学创造的主导模式,人工智能完成创意和初创,人们再去精雕细琢创造更高阶的作品。二是人工智能也可以独立进行美学创造,不再是必须具有人类的心灵才能进行,它的本质是一种数据算法。三是人工智能将会创造出更多美学领域,从而引发美学价值的重新介定。目前,诗歌、抽象画、音乐、书法等已成为人工智能最先占据的艺术领域。
其次,创新审美形式和效果。人工智能让万物互联,也让美学从文学、艺术等层面更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美学和创新创意层面,不仅突破审美艺术边界,也让审美更加大众化。在审美体验上,带来更多交互式审美,以及涉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沉浸式审美,改变人类审美娱乐方式,让人们在追求“生活向往”中更加惬意地“诗意栖居”。
再次,增强美学发展驱动力。人工智能让每个人都能够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美学化,让“全民创意”更丰富地呈现,为每个人实现创意梦想提供更多的现实可能性和选择性,在世界上真正呈现百花齐放的美学境界,创造出亦真亦幻、穿越时空的美学形象。并且,能够为传统美学赋予现代意义,实现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相互赋能,创造多元、开放、包容的审美风尚。
最后,打破人类审美理性。人工智能有潜力创造出超乎想象的艺术形式,其生成的作品可以呈现抽象、拟物甚至幻象特征,可能颠覆现有合乎历史和道义标准的美学原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美的定义和标准。人工智能还可能操控审美标准,一方面,通过海量数据测算和抽象出“审美公约数”,并广泛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还可能引发审美偏见和审美异化,会对不同文明的审美语境和审美习惯、审美价值观带来冲击。但,我们有信心强调,无论美的形式怎样千变万化,最终也不会取代和改变人的心灵之美。
当然,这种创造也会引发版权问题。人工智能对已有信息的检索和加工,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和再创作而产生的“似曾相识”感,对人类作品的知识产权构成威胁。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03
几点建议
面对新时代,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带头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好“人工智能+”行动,主动引进人工智能研究者、创作者和场景应用团队,探索和开辟出“人工智能+文化”也就是“科技+文化”领域的新赛道、新链条、新生态,打造 “人工智能+文化”产业高地。
二是要持续推进“全民创意”。要充分发挥艺术家和创意文化企业的引领作用,打造各类有影响力的创意平台,让千家万户不同年龄、职业的人们的创意成果不断展示,开展学校、企业、社会等多层次创意作品征集和展示活动,制定检阅和激励办法,探索创意交易管道,促进文化创意和审美的交流。
三是要推动美学渗入更多领域。当代重大和颠覆性成果几乎都来自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美学创造也要与科学、技术和工程等领域相互支持,要创造平台让作家、艺术家与企业家、工程师、设计师等更多地交流,加强各领域的整合能力。
这个时代,每天都发生着变化,空前的机遇和空前的挑战同时到来了,我们要把握机遇,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的大发展,营造全民创意的浓厚氛围,加快生产蕴含“真善美”价值观的数据要素,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和高质量发展,积极创造城市文明的新形态。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艺衡
编辑:芦梦婷
审读:刘妍伶
监制:舒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