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金融、发改、财政等部门先后宣布“一揽子增量政策”,稳增长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场和社会对此反应积极,预期和信心明显提振。但同时各方对于稳增长的重点在投资还是消费产生了较大分歧,对投资消费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读;还有部分观点基于中国过往基建投资产生了浪费、引发债务风险等情况,认为不需要再搞基建。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基建、而在于投什么,未来的基建投资要与人口流动趋势、人口结构变化、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安全发展挂钩。
我们认为,要避免将投资与消费二元对立起来。
其一,投资与消费是并重的,两者共同构成经济循环的有机整体。没有消费的投资是无效的、不可持续的,没有投资的消费会出现供给不足、物价大涨。
其二,投资和消费在短期都是需求,但是从中长期看,投资是供给,消费才是终端需求。中共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均明确提出“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其三,不能泛泛地讨论要投资还是要消费,关键是两者的比例关系以及支持投资和消费的领域,不是要不要,而是投什么。
其四,至于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既要看到投资的效率持续下降、引发诸多浪费以及政府债务高企等问题,但同时也要看到基建投资在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以及解决就业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其五,从国际比较以及国内31省份区域比较看,中国基建投资还存在人均不足与结构失衡的问题,未来基建投资还有一定空间。中国基建投资面临总量不足、区域不均、结构上“看得见的基建多、看不见的基建少”的问题。
因此,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投资、要不要基建,而在于找到当前及中长期迫切需要又能补短板惠民生的领域和区域,投入到能发挥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地方。
一、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总量领先、人均不足
交通:路网密度与国际差距较大。一是铁路方面,中国铁路总里程已达15.9万公里,但铁路网密度1.65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美国(2.99)、日本(7.3)。根据国家发改委《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35年,全国铁路网运营里程预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铁路里程还有提升空间。二是公路方面,2021年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528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三,路网里程与路网密度均低于美国、印度(各国等级公路里程统计方法存在差异)。
能源:能源生产与传输安全保障仍需加强。一是中国能源自给率约80%,仍低于俄罗斯(184%)、美国(104%)。二是中国发电量长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人均发电量水平不及美国、韩国的一半。三是中国天然气管道长度12.2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天然气管道密度落后于美国、英国。
医疗:人均医疗支出和医护人员数量不足。一是从全社会医疗支出看,2021年中国全社会医疗支出占GDP比重(5.38%)较低,与美国(17.4%)、德国(12.9%)、法国(12.3%)、日本(10.8%)相去甚远。按人均计算的全社会医疗支出的差距更大,2021年中国人均医疗支出仅为670.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5.6%。二是从人均医疗资源看,2020年中国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为5.0张,而日本、韩国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分别为12.7张、12.8张。
教育:基础教育师资丰富程度不及日韩。一是从教育经费看,202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29万亿元,相当于GDP的4.22%,略低于OECD国家平均值的4.33%。二是从师资看,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中游,中小学的生师比与日韩仍有差距。2020年中国小学的生师比为16.7,高于德国的14.9、日本的15.6、韩国的16.3。
二、从国内31省份比较看,中国基建投资存在东部人口流入地不足、中西部偏多的结构性特征,民生保障、城市更新领域需求巨大
交通:公路和铁路人均里程“东低西高”。东部地区人均铁路里程仅相当于西部地区的四成,人均公路里程仅相当于西部地区的三分之一。
民生:人口大省医疗和教育资源紧张。一是广东、福建人均床位数少,人均医护人员指标较低,农村医护人员不足。二是广东小学的生师比大幅高于全国水平,河南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排名倒数第一,基础教育资源较为稀缺。
市政: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市更新潜力较大。一是老旧社区改造带动相关配套设施更新需求。上海、北京城镇住房建成于2000年之前的占比分别为47.6%、39.8%。二是北京、上海大城市管网密度更高,地下管网改造建设资金需求更大。
三、未来基建投资有必要沿着四个方向推进
基建投资要与人口流动挂钩,避免资源错配。人口流动规律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小城市走向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聚集,基建投资要避免“人口流出地浪费、人口流入地不足”的结构性问题,要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服务。城市基建投资重点领域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停车设施、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
基建投资要与人口结构挂钩,医疗教育养老相关的社会领域投资要大幅提高,即基建投资要为“人”服务。未来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是老龄化和少子化,与之相关的医疗养老和教育等需求与过往将明显不同。其中,老龄化率上升,医疗、养老领域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大幅上升;少子化的趋势以及人口数量红利转向素质红利的要求,意味着教育机构数量合并、质量提升的必要性明显上升。
基建投资要与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挂钩,通过基建投资既从供给端解决卡脖子问题,又能释放出消费需求。从供给端看,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基建新能源等乃至基础研发相关投资的投入,提高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从需求端看,加大对社会领域的投资,有利于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推动新型城镇化,释放居民的住房和消费需求。
基建投资要与安全挂钩,要有利于实现更加安全的发展、推动“平安中国”建设,既保障经济和民生安全,又保障非经济安全。目前新中国成立已75周年,诸多城市建设已进入到增量建设与存量更新并重阶段,城市地下管廊、燃气管道老化、老旧社区和老旧住房占比逐步提高,相关的基建有必要加强,保障民生安全。完善新型能源基础设施、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也是重要方向。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罗志恒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方堃 高级宏观分析师
编辑:芦梦婷
审读:刘妍伶
监制:舒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