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名篇名句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由“ , ”两句引出了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2)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
(3)山不厌深,海不厌高。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苏轼《赤壁赋》中面对自己短暂的生命与无尽的长江发出感叹的句子是“ , ”。
二、文言小题
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三、语言文字运用
3.下面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讲话,以下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男生寝室昨晚熄灯后聊天,希望你们既往不咎,改正错误。
B.小刘同学尽管早晨迟到,但原因是他帮助邻居,值得见谅。
C.本周艺术节大家群策群力取得年级第一好成绩,可喜可贺。
D.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问题尽管提出,我定会鼎力相助。
4.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宋代处在以盛唐为标志的古代社会鼎盛期的结尾,因国力的贫弱,内忧外患的侵扰,士人对社会动荡都有深切的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使得仕途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凡此种种,都促成了“吏隐文化”的发育。
①向外拓展的能力和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②由此情感和思致变得深沉
③而朝政难为与党争不断带给人的纷扰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警惕自我糟蹋文化
冯骥才
①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
②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③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经过这样的粗鄙化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几间老屋子,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从哪里感知“博大精深”?
④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⑤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 )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 )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 )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⑥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当社会文明素质上升时,愈美好的东西愈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素质低下时,愈鄙俗的东西愈有市场。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5.简要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6.请在第⑤段的“( )”处依次填入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是 因为 一旦 B.既然 所以 一旦
C.因为 所以 如果 D.但是 所以 如果
7.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化上的自我糟蹋是一种鄙俗化的潮流,它使文化失去应有的尊严。
B.文化具有重要的精神功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文明以及全民素质。
C.文化对人报复的方式是降低人的审美能力和糟蹋人的精神。
D.依靠文化来赚钱必然会导致文化失去它固有的庄重感和美感。
8.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去找史铁生
陈村
(1)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好说歹说》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2)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晚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来接他的是《人有病,天知否》的作者陈徒手等哥们,到了那里还有我热爱的姜文和他的朋友。反正就是一桌子的人吧,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座山雕也是50岁。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3)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4)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5)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6)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7)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阿拉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8)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
9.分析第(3)段划线句比喻手法的作用。
10.根据第(4)段,概括史铁生的人物形象。
11.赏析第(7)段对于陈希米“笑”的描写。
12.联系全文,分析标题《去找史铁生》的作用。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_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3.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此首词的词牌名是( )
A.沁园春 B.江城子 C.渔家傲 D.如梦令
14.这首词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展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凤凰山下”一句描写雨后初晴、晚晴明丽的山色湖光,作为弹筝者的背景画面。
B.“一朵芙蕖”一句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
C.“何处飞来”一句写一对白鹭互相倾慕,在筝声中倾诉绵绵爱恋。
D.“烟敛云收”一句化用神话,渲染乐曲的哀伤动人。
15.请任选一角度,鉴赏划线句。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②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6.解释加点词。
(1)事齐灵公、庄公、景公( )
(2)君语及之,即危言( )
(3)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
1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遭之涂 B.名显诸侯
C.妾是以求去也。 D.晏子荐以为大夫
18.翻译划线句。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19.本文是晏婴的传记,第②③两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何不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醒心亭记
曾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20.第①段交代了醒心亭的 和 。
21.简析第②段中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乐”贯穿全篇。
B.第②段结尾句作者写了两个“善”。第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可让游人在山水美景中乐而忘归;第二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醒心”二字合乎造亭的初衷。
C.欧阳修的“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曾巩由写山水之乐,而论及“公之贤难遇”,一方面表现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仍然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意门生曾巩对恩师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很清楚。
23.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七、作文
24.根据要求作文。
升旗仪式,成人仪式……有人认为这些只是形式,没有太大的意思。有人觉得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高 周公吐哺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携”“峥嵘”“稠”“作”。
2. 离开 连……都 享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飘飘然如离开尘世,超然独立。
(2)句意: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3)句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得体的能力。
A.“既往不咎”指对别人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句中用于称学生针对自身的过错,用错对象;
B.“见谅”是请求别人原谅自己的谦辞。句中用于称原谅别人,用错对象;
C.“可喜可贺”,意思是值得庆贺。句中用于老师表扬大家取得好成绩,表达得体;
D.“鼎力相助”是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句中用于称对别人的帮助,用错对象。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考查排序能力。
横线前面说到宋代的社会状况,说到士人对社会动荡的体验,因此横线第一个句子也应当说士人的感受或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三个句子中只有②是这个意思,因此首先排②;接着看横线后面,说仕途的吸引力大打折扣,那么前面应当说到原因,①是受②的影响,衔接更紧密,而③是在说朝廷的情况,因此排序为①③。整个句子排序为②①③。
故选B。
5.(1)多用四字短语,句式整齐,气势贯通。通过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种种表现。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文化糟蹋的潮流‘所向披靡’的现象,引出下文影视文化的自我糟蹋现象。 6.A 7.D 8.文章以“文化自我糟蹋”为话题,先提出旅游文化和影视文化的自我糟蹋现象,接着指出了其危害和后果,分析了其原因是文化谋利;然后指出文化谋利可做科学调整,遵守固有的精神准则;最后再次强调警惕文化自我糟蹋。
【导语】冯骥才的文章批判了当前文化领域的自我糟蹋现象,指出以文化谋利导致历史与文化的庸俗化。通过具体事例,他展示了文化被商业化包装后的精神空洞和社会危害,并强调文化的精神功能及其重要性。文章逻辑清晰,从现象批评逐步分析文化贬值的根源,呼吁重新认清文化的本质,维护文化尊严。这样的分析直击社会痛点,为读者提供了重新审视文化消费的视角。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浓妆艳抹”“重新包装”“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都是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增强语势;“浓妆艳抹”“披金戴银”“挤眉弄眼”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化上自我糟蹋的乱象。
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同时引出下文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只剩下历史的空脑袋,自我糟蹋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括号前的内容“任何事物进入市场……调整自己”强调进入市场,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无可非议,括号后内容“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强调调整要做科学调整,要有原则,前后内容构成转折关系,排除BC两个选项。
第二处紧承前文讲述“文化更具特殊性”的原因,排除D选项。
第三处,“一旦”侧重于时间,侧重当某一事实出现后会有怎样的结果产生,表达情感比较强硬;“如果”表示假设,情感上比较委婉。根据原文“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的前提条件是尊严被践踏被玷污,由此可知尊严对文化非常重要,故选用“一旦”比较合适。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依靠文化来赚钱必然会导致文化失去它固有的庄重感和美感”错误,依据原文“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可知“糟蹋文化来赚钱”必然导致文化失去它固有的庄重感和美感,并不是“依靠文化来赚钱”。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我们要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这种文化现象,接着采用举例论证的方式,讲述“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成了“游客的天堂”。
第二段和第三段作者再次以影视中的历史文化被粗制滥造、伪造为例来证明观点。
第四段中通过“使我们的文化……甚至徒有虚名”“有害于”“伤及”“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和虔敬”等内容点出了文化自我糟蹋现象的危害和后果,并明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以文化谋利”。
第五段指出文化谋利可以做科学调整,但不能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
最后一段再次强调问题的要害是“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并呼吁人们重视这个问题。
文章先谈现象,再剖析其原因,最后呼吁大家认清文化本质,维护文化尊严,说理层层递进,非常具有说服力。
9.“肾脏萎缩”和“截瘫”就像车的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想要维持运行非常困难,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史铁生身体很差,连基本的生存都困难的现状。 10.
乐观;思想深刻;热爱世界。 11.
①可看出史铁生的乐观、旷达也来源于陈希米的照顾和支持,陈希米的乐观坚强衬托出史铁生的旷达;
②鼓励人们像陈希米一样,在苦难中心怀希望,乐观豁达,平静从容地面对苦难的命运,表达了对陈希米生命态度的赞美。
③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主题更加突出。 12.
①作者去找史铁生做访谈的客观事实;
②身体也欠佳的作者希望去感受史铁生的豁达和乐观;
③作者希望人们能够领悟史铁生对生命的追求和思考。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作者与史铁生的交往,展现了史铁生在身体残疾和病痛中,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态度。史铁生虽身患截瘫和肾病,但他思想深邃且文字明净,不神秘莫测而是纯粹透彻,以乐观喜悦平衡困苦,充满感恩与对生命的热爱。此外,史铁生妻子的笑容被形容为天使般,让生活多了一份温馨与美好。标题《去找史铁生》不仅指拜访,也是寻求精神启迪的象征,突出友情及生死命题的探讨。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把史铁生的“身体”比作“车”,把“肾脏”和“腿”比喻成“发动机”和“轮子”“肾脏萎缩”和“截瘫”就像车的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想要维持运行非常困难,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史铁生身体很差,连基本的生存都困难的现状。
13.B 14.C 15.①借助侧面烘托来表现音乐的魅力。弹筝人已飘然远逝,音乐消逝,但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值得留恋回味。②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③这样写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导语】苏轼的这首词描绘了雨后初晴的优美自然景色,以荷花、白鹭等意象为背景,营造出静谧美丽的画面,同时通过筝声引出内心的凄苦感情。借助神话元素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与哀婉情调,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情感世界和细致的写景能力。
1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从形式上看,《江城子》是双调,共七十字,五平韵。而苏轼的这首词恰好符合这样的格式要求。“江城子”作为词牌名,确实起源于晚唐,并在北宋时期由苏轼等人发展成为双调形式。苏轼本人就有多首著名的《江城子》,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何处飞来’一句写一对白鹭互相倾慕”错误。根据“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可知,这里苏轼是以白鹭对美丽女子(弹筝者)的仰慕之情来侧面烘托出弹筝者的美丽动人以及筝声的魅力,并非描写白鹭之间的爱恋。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侧面烘托:“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通过描绘弹筝者离去后的景象,侧面烘托了音乐的余韵悠长。弹筝者已经消失在视线之外,但那哀婉动人的筝声仿佛仍在空气中回荡,令人回味无穷。这种手法不仅表现了音乐的美妙,还增加了读者对音乐的想象和感受。
②意象和结构:“数峰青”这一意象不仅生动地勾勒出湖光山色的静谧之美,而且在结构上与前文相呼应。“依约是湘灵”一句暗示了筝声如同神话中的湘灵所奏,而“数峰青”则回应了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所描写的雨后清新景象。这样的呼应使得整首词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前后连贯。
③留白艺术手法:最后这几句词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弹筝者虽已离去,但她的音容笑貌、她所弹奏的乐曲仍然在心中回响。这种留白的手法使得词作在言尽之时,意味却更加深远。读者可以继续在心中回味这首词所营造的意境,感受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6. 侍奉 正直 邀请 17.C 18.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屈辱,但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到尊重。 19.第②段通过晏婴解救并尊重越石父的故事,正面展现了晏婴识贤重才、知人待客的品格。第③段借助御者妻子的话,侧面反映了晏婴为相时的谦虚谨慎、自律自省的态度。
【导语】这篇文章选自《史记·管晏列传》,主要通过几个关键事件展示了晏婴的节俭、谦逊以及识人善任的品质。文章通过晏婴对越石父的态度体现其知人善用,对待御者的提拔展示其赏识人才和善于倾听的优点。整个叙述语言简练,通过人物对话和具体情节展现出晏婴的品德和智慧,反映出他在齐国政治舞台上显赫的原因,同时也传达了君子之道的核心价值。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事:侍奉。句意:(他)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
(2)危:正直。句意:国君有话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
(3)延:邀请。句意:晏子于是就邀请他进来待为上客。
17.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涂遭之”。句意:在路上遇到了他。
B.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诸侯名显”。句意:在诸侯中扬名。
C.宾语前置句,应为“妾以是求去也”。句意:我因此要求离去。
D.省略句,正常语序为“晏子荐(之)以为大夫”。句意: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诎于不知己”“信于知己”,都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不知己诎”“于知己信”;“诎”,屈辱;“信”,信任,尊重。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②段正面展示了晏婴赏识贤才、礼贤下士的品格,通过晏婴解救并尊重越石父的故事,反映晏婴的识才与仁爱,他能够接受指责并改正其待人的不足之处,突显出晏婴的识才、重才以及勇于纳谏的特点。
第③段通过御者妻子的眼光,揭示了晏婴虽然高位显达,但仍旧谦卑自持,事君尽心,而不骄傲自满,从侧面反映其谦虚谨慎、自律自省的一面。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凭着他的节省俭朴、努力做事,为齐人所敬重。他当了齐国宰相以后,吃饭从来没有两盘有肉的菜,侍妾不穿绸缎衣服。他在朝上时,国君有话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无话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国家的政治清明,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家的政治不清明,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在诸侯中扬名。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因犯罪而被绳索捆绑押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了他,晏子就解下车子左边驾车的马将他赎回,同他一起坐车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很长时间(也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同他绝交。晏子大吃一惊,急忙整好衣冠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可是我把您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屈辱,但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到尊重。我处在绳索捆绑之中,那些人是不了解我。你既然觉悟到了并赎我出来,你就是我的知己;知己而待我无礼,那我还不如被捆绑好呢!”晏子于是就邀请他进来待为上客。
晏子做齐国宰相,有一天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只见她的丈夫给宰相驾车,支起车上的大伞盖,挥鞭赶着驾车的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不久,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她离去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扬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思虑深沉,常常表现出谦卑的神态。而现在你身高八尺,却给人家做车夫,可是你的心意反倒自以为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的丈夫就谦虚谨慎了。晏子觉得很奇怪,便问他,车夫如实相告。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20. 地理位置; 得名原因。 21.表现醒心亭四周环境的优美,借景抒情,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 22.C 23.(1)交代醒心亭命名的由来。(2)赞颂欧阳修忧国忧民的儒家仁政理想,以醒世人。(3)表达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4)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其次,对所选段落进行具体分析,抓住关键句来理解。
本题中,在介绍“醒心亭”之前,作者先介绍了“丰乐”亭。“滁州之西南”,示方位;“泉水之涯”,写环境;“欧阳公作州之二年”,记构亭时间:文笔交代简洁。作者所以写丰乐亭,用意在于以丰乐亭作背景,引出醒心亭的位置:丰乐亭往东几百步的高山上。“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则交代了“醒心亭”的得名。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所选段落的大致内容;其次,要明确表达效果的答题要点,即包括表现方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等)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本题中,②景物描写的语句是“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可知醒心亭四周的环境(景色)是非常美丽的。而后文则是写的“望”美景的感受:耳目一新,心中畅然清爽。结合句子“取乐于山泉”可知,总结了建亭的心旨:“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即凸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章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 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本题中,C项,“这种‘乐’正是‘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错误。由原文③“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 作者认为欧阳修的乐并不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而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对原文内容进行了解、归纳;其次,抓住段落的关键句,并进行分析;最后整理作答。
本篇文言文一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交代了写《醒心亭记》的有关背景及写“记”之缘由。其中“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就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第二段写醒心亭之胜。其中“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 就交代了醒心亭命名的由来。第三段的议论,文眼在“乐”字上。其中“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欧阳修的乐在于国泰民安,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达士之乐,所以写作本文还有赞美欧阳修忧国忧民的仁政思想。第四段文眼在“难得”二字,写欧阳修之贤难得。这样难得的人却是被贬蒙诬做了滁州的小知州,可见,作者是含蓄地抨击当权者,并藉此安慰处于逆境中的欧阳修。由“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可知表达了对欧阳修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①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修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筑凉亭叫“丰乐亭”,自己写了一篇《丰乐亭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在仅离丰乐亭东边几百步的地方,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筑凉亭叫“醒心亭”,并且请我为它写一篇记。
②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时候,游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眺望山水,看到那群山环绕,白云雾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秀美,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他们的心也因惊奇而醒来,甚至想要久留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据这样的缘故为它取名“醒心亭”,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说擅长从山泉之间获得乐趣,而且给它们取名来显示这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又是更擅长的了!
③虽然如此,欧阳修的快乐,我能形容。我们的国君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人民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天下的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边远夷族以及鸟兽草木生长都适当合宜,这才是欧阳修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这其实是欧阳修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
④像欧阳修这样的贤人,韩愈死后的数百年才有。现在与他同游的宾客都还不知道那样的贤人是很难遇到的。以后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欧阳公的为人,来参观他的遗迹,想要见他一面,却因没办法再见到而感慨不已,然后才知道欧阳修的难得。所以凡是与他在这里同游的人,难道可以不感到欢喜、幸运吗?而我曾巩,又可以凭借这篇文章依托在欧阳修的文章之后扬名,难道不是高兴和幸运的事吗?宋仁宗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