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年来,洛南县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生态化、山水化、人文化、乡愁化”城市建设理念,以忧换优、以减致简、以净求静、以诚兴城,下足“绣花”功夫打造洛河源头的精美之城、幸福之城,先后荣获“中国梦·避暑之都”“中国宜居生态示范县”“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2023深呼吸生态旅游魅力名县”等荣誉称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主要做法
坚持生态优先,提升城市山水风貌。一是贯通水脉。实施县城“1+N”(1条县河和其他河流)水生态修复,加强“一河两岸”治理,重点实施河道整治、水体治理、水生植物种植、人行廊道、河堤公园、跨河桥梁建设“六大工程”,整治县河河道5公里,新修蓄沙坝5个,修复林地湿地5000平方米,同步实施甘河、尤河、洛河生态修复项目,开展湿地、林地水系生态建设,绘就水清岸绿、绿水润城的美丽图景。二是连通绿脉。提升改造尤河桥片区、西门口片区、高速路口片区、英华路片区、东城片区“五大门户区”,实施苗木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修建沿河绿化带5.4公里,新增绿地景观6890平方米、绿化面积5.1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34.21%、绿化覆盖率达33.72%,实现开门见绿、推窗见景。三是打通动脉。采取“一改二扩三建”三项举措,完成河滨北路、河滨南路西段和洛中桥至县河口、健康路至尤河桥13.4公里城市道路“白改黑”,扩建宁洛桥、县河桥,改造南门口桥、西寺桥等连接桥6座,有效解决城区“堵点”问题;建成英华路、华阳大道、柳林大道,启动东风路、阳光大道建设,推动城区与过境北路衔接贯通,城区路网密度、通行能力有效改善。四是融通文脉。坚持保护与活化并重,围绕非遗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和生存环境,深挖城市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推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历史街区进行修复,保留城市记忆。建成并开放秦唐街非遗馆,举办2024年仓颉文化旅游节、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第四届伶伦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会,仓颉传说、洛南静板书、谷雨祭祀仓颉仪式、洛源豆腐干等11个项目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开发非遗文创产品17个。
人民至上、服务群众是实施城市更新的根本目的。洛南县紧盯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全力实施住房品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等城市建设行动,有效解决城市建设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这启示我们,实施城市更新,必须聚焦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突出人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以尊重人、关心人、方便人为前提,建设符合群众期盼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把更多公共空间、绿色环境、发展机会留给群众,努力建设“人民之城”“幸福之城”。
资料来源:《商洛调研》2024年第43期
图片来源:洛南县委政研中心
责任编辑:任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