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莫之军:秋声仍在人却远

文化   文学   2024-11-02 00:00   湖北  





秋声仍在人却远


莫之军

换装后的老首长

中秋节前一天,我从远郊到水果湖北环路,想看望下当兵时的老首长梁秀德同志。之前,我用微信与老首长联系,往日收到微信“秒”回的他,今日却出奇的没有给我回微信,我心想,他或许这会在家做事,没有注意到我的微信。
随即上楼,到他家门前,敲门,依然没有回音。我只好打他的手机,手机通了,却没有人接。这是过去没有过的现象。我转念又想,他是否与嫂子到省直医院看病去了,我七月份的一天到他们家,就是这样,但到医院看病,老首长不会不接我的手机。
于是,我与他远在西藏山南援藏的小儿子梁菲联系上了,梁菲听完我的话,沉吟片刻,悲痛地告诉我:“莫叔叔,我爸爸走了。”
老首长走了?突然的变故,让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爸爸八月底走的。他生前给我们留下遗嘱,不想给组织添麻烦,也不想打搅大家,只想安静地离去,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梁菲接着说。老首长“走了”,我竟然不知道。瞬间,我泪水盈眶,深感悲痛。最后是怎么安慰梁菲的,我已经没有印象了。
我与老首长梁秀德同志四十余年的缘分,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其时,我刚当兵,新兵训练结束后,分到省军区司令部小车队,那时,他就是我们司令部管理处的副处长,小车队就由其分管。他是分管首长,我是一名新战士,一名新训汽车驾驶员,我们虽然在工作上没有直接的接触,但从车队一些老战士口中得知他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首长,并且特别关心战士,熟悉车队的每一位同志。
老战士们还讲,梁处长对小车队队长和指导员讲的最多的,就是驾驶员很辛苦,为了保障军区首长和机关正常运转,经常没有早晚的工作,叮嘱车队领导要为他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将工作尽量做得细致一点,让战士早晚出车回来,能在炊事班吃到热饭热菜和喝到一碗热汤。他不仅这样要求车队领导,还时不时到小车队与战士们交心谈心,了解战士们的思想状况,帮助战士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困难。譬如车队老战士家属来队探亲的家属房安排这样的琐事,他都会过问。老首长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我对此也有深切的体会。
记得1983年国庆节前几天,我与管理处一位管理员清晨到南湖鱼场给司令部机关干部职工买鱼,忙碌了一整天,饭也没有顾得上吃,最后,我们两人在武昌司门口买了二个苹果吃了,没有想到第二天,管理员拉肚子,上吐下泄,住进了武汉军区总医院,而我只是感到肚子有一些咕咕叫,并没有当一回事,仍然坚持照常在外出车。这事后来不知道怎么被老首长知道了,他不仅批评了车队领导粗心大意,还特意让他们通知我到司令部办公楼去找他。
那天,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司令部办公大楼,准备接受老首长的一顿“批”,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的办公室,老首长恰恰相反,没有“批”我,却和蔼地与我拉起了家常,在看似拉家常的谈话中,他首先肯定了我带病坚持工作的积极性,值得表扬,接着,婉转地批评我不能为了工作,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转而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年轻人有病不能拖,一定要到医院及时治疗,不然拖成大病就不好了。在老首长和车队领导亲切关怀和帮助下,我随后也住进了武汉军区总医院,接受治疗。更没有令我想到的是,当我出院后,有一天,他和在省军区门诊部工作的妻子董丹勤一起带着小点心和水果到车队来看我,董医生更像一位老大姐一样,贴心地给我讲了一些医学常识,他们给了我极大的精神鼓励和安慰,让我倍受感动。虽然时隔四十余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记得老首长当时和蔼可亲地与我谈话的样子,他这种于朴实中对一名小战士的真切关怀让我终生铭记难忘。

单位党组织给老首长颁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留影

此事没过多久,我就复员到地方工作。隔了几年的一天,在武昌中南路口,我偶然遇到了骑着自行车的老首长,他细心地询问了我的工作情况,再三鼓励我在地方也要干出一名革命战士的样子来。临别,他告诉我,即将转业到我们单位工作,还谦逊地对我说,将来有不懂的地方,还要向我请教。向我请教?我怎么敢当,我的老首长。
果然不久,老首长就转业到我们单位。按过去军转惯例,一名正团职军转干部,转业到地方,基本上会按副处实职干部安排工作,而不知怎么回事,老首长转业竟然被安排成我们单位的总务科长,成了一名正科职干部。正团级与正科级,明显的差距很大,有熟悉他的同志为其打抱不平,认为一个堂堂的正团职干部,竟然只安排了一个正科级干部待遇,觉得他吃亏了,后来,这些话传到了老首长那里,他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切都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交谈中说到此事,老首长淡然地对我说,什么正团正科的,我们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不能因个人的问题闹情绪而误了党的事业。他还与我说起省军区的一些老将军老革命为了革命事业,在枪林弹雨烽火岁月里不顾流血牺牲冲锋陷阵,有的亲人牺牲了,有的自己身负重伤,终生残疾,如此功高德望的老前辈都没有向组织讨价还价提条件要待遇,难道我能如此?

老首长与其老伴合影

老首长从部队到地方,几乎一辈子都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后勤工作复杂,人员参差不齐,管理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印象里,老首长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的工作,总是尽心尽力。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群众利益时,他更多考虑的是后勤一线的工作人员,比如分房和解决家庭困难职工就诊看病和小孩上学等方面的问题,他总是主动与有关处室和部门单位协调,请求帮助,妥善解决食堂炊事员、车队驾驶员和机关维修人员的实际困难。而自己则是以身作则,带头不沾公家和公众的便宜。当年的门卫师傅就曾对我说过,经常见到老首长到机关和办公楼施工现场加班加点工作的身影。
老首长长年受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凡事都能以大局为重,站在组织角度考虑问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前几年,湖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启动时,他的小儿子梁菲闻知后,很想报名到遥远的西藏山南地区援藏,为祖国的边疆建设出把力。
几经思考,梁菲又考虑到年迈多病的父母,踯躅再三,都不敢报名。后来,老首长知道儿子的想法后,和老伴极力支持儿子到祖国的边疆地区参与到援藏建设事业中去,并鼓励他不要畏惧雪山高原的艰苦环境,踏踏实实为山南人民做点实事。为此,他们老俩口主动承担了梁菲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管理,以减少儿子援藏的后顾之忧和思想压力。如今的梁菲已经在西藏山南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援藏干部了。这里面自然包含着老首长和老伴的无私奉献和牺牲。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声仍在人却远。
时入深秋,风吹叶落,怅然之中,老首长已与我们天隔一方,遵其生前遗嘱,目前,许多他过去的首长和战友与同事都不知其已经远行,但一个人的来去终究是一件大事,总要给世界留下一个回声,因而,作为老首长曾经领导下的一名战士和他后来的同事,我自然于此不能遵其遗嘱,而要将他曾予以我的点滴真切关怀用粗浅的文字表达出来,以示我对老首长的深切缅怀,并愿老首长一路走好!
                           

2024年10月31日午后于武昌


莫之军,笔名茉遥, 1963年11月生于南漳县武安镇, 1985年开始业余文学练习,曾有诗歌、随笔、散文等作品分别发表于《诗刊》《芳草》《长江文艺》《当代作家》《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珠海特区报》《西藏日报》等报刊。有诗作分别荣获全国首届黄鹤楼杯诗歌大奖赛优秀奖、第二届“爱的呼唤”全国爱情诗歌大奖赛优秀奖等。并有作品分别入选《长江文艺60年诗歌选》、《与你同行》、《寂寞独白》、《心语轻诉》、《节日朗诵诗》等作品选集。1998年9月出版诗集《为往事而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诗集《风中短笛》(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02年曾荣获首届湖北期刊优秀编辑奖。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