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教授:R/R LBCL治疗模式革新——CAR-T疗法为患者长期生存赋能

文摘   2024-10-09 18:19   吉林  

大B细胞淋巴瘤(LBCL)是一种来源于B淋巴细胞的异质性肿瘤,虽然免疫化疗模式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治愈率,但仍有40%~50%患者会出现难治或复发,进展为复发/难治性(R/R)LBCL1。近年来,随着CAR-T、双特异性抗体等新治疗方案的获批,逐渐改写LBCL二线及后线的治疗格局,为R/R LBCL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已于2024年9月20-22日在武汉召开。在此,医脉通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结合最新的临床进展,分享CAR-T疗法的全程管理经验和心得。




医脉通:


CAR-T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疗法,在LBCL的治疗中已经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请您结合您的临床经验,分享一下CAR-T治疗在LBCL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其面临的挑战与蕴含的机遇?


张薇教授



在LBCL治疗领域,自1998年免疫化疗成为里程碑之后,后续的治疗方案在疗效上难以超越R-CHOP方案。CAR-T治疗的出现是又一重要里程碑。ZUMA-1研究的观察时间长,3年后方才出现平台期,复发少,患者的4年总生存(OS)率2达44%,5年OS率3达42.6%,表明CAR-T治疗在LBCL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CAR-T治疗的全程管理至关重要,包括选择合适患者、确定治疗时机以及个体化治疗(如桥接方案、联合或维持治疗方案的选择)等4。此外,疗效评估方面,PET/CT较敏感,循环DNA(ctDNA)与PET/CT可互补5,有助于识别出可能治愈的患者,以便早期干预。


目前,CAR-T治疗受患者年龄、身体状态等因素影响,对开展的中心要求较高,这也为临床医生及学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促使各医学中心积极探索突破的方法,以更好地推动CAR-T治疗的发展。


医脉通:


随着包括CAR-T在内的新型疗法及方案的持续涌现,R/R LBCL患者的治疗选择日益丰富。在治疗策略制定时,您会考虑哪些因素以最大化患者的获益?


张薇教授



为R/R LBCL患者制定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要考虑目前的R/R LBCL治疗模式的变化。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多种新药/疗法,但是R/R LBCL的治疗模式因CAR-T被批准用于二线治疗而发生了改变。对于原发耐药或早期复发患者,既往通常进行移植处理,但根据ZUMA-7研究结果,这些患者使用CAR-T治疗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因此被重新考虑使用CAR-T治疗而非移植,从而导致移植患者的比例降低。


其次,要考虑现有疗法的获批适应症、疗效等因素。目前,CAR-T和双特异性抗体是治疗R/R LBCL疗效较突出的两种疗法。靶向CD19的CAR-T阿基仑赛已在ZUMA-1、ZUMA-7、ZUMA-12以及ZUMA-23等研究中证实了其在LBCL患者中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阿基仑赛目前已被批准用于≥2线治疗,包括一线免疫化疗无效或在一线免疫化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R/R LBCL患者;而双特异性抗体则获批用于既往经过至少2线治疗的R/R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DLBCL);疗效方面,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约为30%-40%,而CAR-T相对更高,约为50%-60%6。并且,双特异性抗体相关研究的随访时间尚不足2年,需要延长随访时间以便进一步评估其疗效。相比之下,阿基仑赛拥有≥5年的长期随访数据,为患者的长期生存带来了更坚实的希望与保障。此外,要考虑适用人群的差异。适合CAR-T与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的人群不同,身体状况不佳或虚弱(unfit/frail)的患者仍然能够进行CAR-T治疗


因此,到目前为止,CAR-T治疗在获批适应症、CR率,随访时间及适用人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原发难治或早期复发患者二线治疗的首选方案,≥3线治疗的优选方案。


医脉通友指南读者俱乐部成立啦
<加入社群、获得帮助、相互支持>

👉参与经验分享

分享“抗癌心路”,帮您发表在公众号上,抒发心情自我排解、影响并帮助更多患友;也可以随时向我们提供选题建议,或转发、点评我们的科普文章。

👉参与科普活动

群主会不定期做各种科普小活动,并有礼品赠送

👉加入疾病群

添加小助手,拉您进病种群,有问题或需要帮助可直接在疾病群向医生、营养师提问。

长按二维码

进入癌友指南俱乐部




医脉通:


CAR-T疗法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展现出对肿瘤细胞显著的杀伤力。为进一步提高患者获益,专家学者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探索CAR-T联合治疗方案。能否请您谈谈应如何选择联合治疗方案以增强CAR-T细胞的肿瘤杀伤能力并优化不良反应管理?


张薇教授



为了进一步增强CAR-T的疗效,对于存在大肿块、TP53突变、双打击或IPI评分很高等患者,可考虑联合治疗。目前,CAR-T联合方案主要包括联合靶向药物、放疗和移植等。


CAR-T联合利妥昔单抗是较常见的联合靶向药物的方案。肿瘤细胞高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可使CAR-T细胞耗竭,因此国内外有学者尝试CAR-T联合PD-1单抗的方法,亦取得了积极的结果。此外,国内学者进行了CAR-T联合小分子靶向药如BTK抑制剂、来那度胺等的相关研究,并在国际会议中进行了相关研究报告。


对于化疗耐药患者,放疗桥接可有效降低肿瘤负荷,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释放肿瘤抗原,改善肿瘤微环境和微血管环境,提高CAR–T治疗的效果7-8协和医院开展了较多放疗(尤其是超分割放疗)桥接CAR-T的探索。超分割放疗联合CAR-T治疗可增加肿瘤细胞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加深缓解且安全性良好9。因此,超分割放疗有望成为化疗耐药患者安全有效的桥接治疗方案。


国内学者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序贯或联合CAR-T方面探索较多。ASCT联合CAR-T可减少肿瘤负荷,增加体内CAR-T细胞扩增10单中心数据11显示,ASCT序贯CAR-T的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以上,整体生存率比只用CAR-T治疗提高约10%-15%,在原发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TP53突变患者中效果可能更佳。


医脉通:


CAR-T治疗在LBCL的应用呈现出愈发广阔的前景,给大量LBCL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之光。为了实现其临床应用价值最大化,未来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应如何进一步优化?


张薇教授



CAR-T治疗离不开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目前协和医院已经建立较为健全的MDT模式,因此分享协和经验和范式,推动学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优化规范化管理,应当积极开展多学科培训,涵盖淋巴瘤科、血液科、ICU、神经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整合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可缩短患者诊断周期,争取更多宝贵的治疗时间。此外,确保了各学科能够围绕患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与讨论,从而迅速探讨出针对每位患者最为适宜的诊疗手段。今后需明确具备开展CAR-T治疗资质的医院,努力增加可开展CAR-T治疗的中心数量,加强专业人员的教育投入12,通过MDT模式的不断完善,推动CAR-T治疗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同时,针对如何选择合适患者并在最佳时机进行治疗等问题,应达成共识,避免拖延患者病情,导致患者状态不佳、耐药程度增加和免疫耗竭,最终使CAR-T治疗失败或疗效不佳。对于高危患者,如治疗一年内进展,应考虑CAR-T治疗。此外,针对CAR-T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在临床中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处理方案。今后可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以进一步提高CAR-T的安全性,为患者的CAR-T治疗保驾护航。

CAR-T治疗需要个体化治疗,可根据基因亚型或ctDNA检测结果等情况确定治疗方案,从患者选择、单采、桥接、预处理,到后续的联合治疗或维持治疗,再到随访和监测,形成系统化管理模式,提高治疗效果,使更多患者受益。




小结


CAR-T治疗在LBCL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疗效显著,拥有长期随访数据,为患者长期生存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不同机制新药的问世,联合治疗方案呈现多样化,进一步提升了CAR-T治疗效果。展望未来,CAR-T治疗在多学科协作下将不断进步。通过加强培训、扩充治疗中心、加大教育投入等措施,让更多患者受益。同时,广大临床医生需要持续优化CAR-T患者选择、治疗时机等方面,为LBCL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希望,推动肿瘤治疗迈向新高度。最终实现R/R LBCL治疗模式的革新,为患者长期生存赋能。








张薇 教授

  •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老年淋巴瘤学会青年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

  •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血液疾病专家委员会秘书

  • 199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 1995年8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 2000年开始从事血液内科专业

  • 2002年获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

  • 主要擅长淋巴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

  • 主要参与主持多项面上、首都特色、北京自然科学基金

  •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撰写SCI及核心期刊杂志70余篇

  • 参与编写《淋巴瘤》《协和血液病学》等著作


参考文献:

1.Iacoboni G, et al. Cancer Med. 2021;10(10):3214-3223.

2.Caron Jacobson,et al.Blood (2021) 138 (Supplement 1): 1764.

3.Sattva S. Neelapu,etal.Blood (2023) 141 (19): 2307–2315.

4.Cappell KM, et al. Nat Rev Clin Oncol. 2023 Jun;20(6):359-371.  

5.Zhou L,et al. J Cancer. 2021;12(18):5423-5431.

6.Major A, et al.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23;2023(1):370-381.

7.Uslu U, et al. Cancer Cell. 2024 Aug 12;42(8):1319-1325.

8.杨赟,孙维凯.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3,32(7):651-656

9.Liu W, et al. J Immunother Cancer. 2024;12(4):e008857.

10.Eigendorff F, et al.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24;150(5):224.

11.Liu W, et al. J Immunother Cancer. 2024 Apr 16;12(4):e008857.

12.Lei M, et al. Future Oncol. 2024 Jun 24:1-13.

编辑:Derrick
审校:Moon
排版:Moly
执行:Earth


医脉通血液病患友指南
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等诊治与康复护理科普,分享病友经验、探讨新药进展、提供专家指导,帮助患友少走弯路,以期延长生存、降低复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