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需要聚焦整个教育系统的要素增强、水平提升、质量提高和功能优化。为充分展示重庆教育系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本土化、多元化、特色化经验与成就,结合今日教育杂志社创社20周年庆祝活动,我们特别推出“教育强市区县/学校行动”专栏,以展现新作为、鼓舞新士气、彰显新面貌,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庆“答卷”!
今天,一起来看重庆沙坪坝区——
沙坪坝区依托“两类课程”建设项目
创新学习环境,变革学习方式,
优化学习内容,培育区域课程力,
探索以高质量课程建设
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高质量课程建设
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沙坪坝区小学“两类课程”建设项目发展之路
文/李颖 王兰 程洁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
学科课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聚焦国家课程环境创设、课堂模式建构、补充性课程资源开发、学生创新平台打造、学科教师孵化路径探索等影响国家课程开设效果的关键要素探究实践,并通过经验推广,实现全域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
精品校本课程建设项目着力核心素养落地,补充拓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建设高质量校本课程资源,丰富区域精品校本课程资源库,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可能。
沙坪坝区推进小学“两类课程”建设项目,坚持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导向与行动路径,力争形成“1234”区域小学“两类课程”建设项目发展格局。
“1”即“一体运作”:区教委统筹规划、全面领导,区教师进修学院专业支持、精心指导,学校主动实践、自主建构,三方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确保课程建设共向合力。
“2”即“两步推进”:第一步是“点上突破”。各项目承担学校做好“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培育形成可推广的“学科课程创新基地”或“精品校本课程”。第二步是“以点带面”。区级层面搭建项目推广平台,建立校际共享机制,辐射带动小学优质均衡发展。
“3”即“三维目标”:一是短期目标——提升学校课程质量,实现“六个更加”,即全区小学课程目标更加一贯、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结构更加均衡、课程选择更加自由、课程实施更加高效、课程评价更加科学。二是过程目标——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实施力、教研员课程指导力。三是长期目标——立德树人,努力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生更全面、更充分的发展。
“4”即“四项行动”:一是课程体系构建行动。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三级课程一体化,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能力提升行动。以“两类课程”建设项目为契机,全面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执行力、教研员课程指导力。三是课程质量提升行动。素养导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促进全面而有个性育人。四是课程机制优化行动。健全区域、学校两级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确保小学课程建设行稳致远。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包含认识与行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建设项目深入推进,学科课程创新基地与精品校本课程建设范围日渐扩大,设计类型日渐丰富,但也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科课程创新基地任务不明,精品校本课程建设目标不清;二是学科课程创新基地与精品校本课程建设未进行中长期规划,结构体系欠缺科学性,阶段性建设目标尚待清晰,办学特色彰显不足;三是建设规划缺少宣传解读,教师层面认知不足,操作系统与远景规划未能同频共振。
基于此,区域统领学校聚焦“两个系统”建设。一是要素系统,即学科课程创新基地的任务要素(创设特色教学环境,突出教学模型建构,开发课程资源群,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教师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创新路径,建设自主学习平台)和精品校本课程的结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学习载体)。二是实践系统,课程(基地)规划、开发、实施、管理、改进和发展等实践活动。通过“两个系统”的建设,早日实现学校课程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在学科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注重系统架构创建任务,以项目组、教师小课题研究等方式,全任务链整体推进基地建设。如大学城第一小学“心之桥”课程创新基地整合家校社资源,系统构建525心育模式,开发新生适应、亲子陪伴等五门精品课程,建构特色个辅、心灵蜜语等五大特色行动。注重影响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关键要素的优化策略研究,如森林实验小学注重科学创新环境打造,创建百米科创长廊,建造两千平方米的“智在”农场,打造全新分子生物实验室,引进中国流动科技馆资源平台,开发虚拟实验室和远程实验;育英小学数学体验课程创新基地,通过梳理国家课程各年级数学体验学习内容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基于各年级课程标准补充性开发6册数学体验校本课程资源,成为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有益补充;滨江小学以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为主体,构建精彩文化园、精彩大课堂、厨艺百花园三个校本课程,抓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条线,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平台,凸显基地活力;树人小学开发22门“达课”近400课时,9个集团校全面推广使用,基地建设3年间3次特邀中芬教育协会专家参与指导基地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探索项目化学习(现象式教学)。
在精品校本课程建设中注重厘清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素养落地的补充、深化功能。如学府悦园第一小学着眼公租房子女现实需求,6年设置 12 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式悦读”任务群,通过集体阅读活动,以教师指导和同伴交流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让校本课程助力学科课程标准落地;山洞小学从“体育课程+”“体育项目+”“体育活动+”三大模块建构“体育+”课程,带动多学科协同发展,实现以体育人;高滩岩小学“七彩创逸卡通”课程,构建跨学科的“七彩工坊”学习社群和实践场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盛德沙坪坝小学PPM“小先生”主题探究课程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世界现象,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和阐释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建设高质量小学课程关键在人。从区域推进课程建设的视角,沙坪坝区抓住建设小学课程建设核心团队这个关键要素,加强小学课程建设管理团队、学术引领团队、项目实践团队三支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实施力、骨干成员课程生长力、教研人员课程指导力“四力”提升。
校长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校课程规划、课程资源统整、课程实施管理、课程质量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其课程建设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一是学习借鉴,开阔视野。区域统领举办北师大课程建设专题培训班、知名专家“沙磁学堂”课程系列报告、北上广深名校跟岗见习、课程建设校长专题论坛等方式建构知识体系、学习典型经验、激活创新意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拓展视野,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二是精研学术,提高素养。区域聘请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教科院、重庆市评估院等专家开展课程开发、实施系统培训,各校针对本校学科课程创新基地、精品校本课程再研究再优化,理论实践相结合提升课程理解力、创造力;举办多场校长课程建设研讨会,全员准备、现场抽签发言,介绍课程建设思路、策略,专家点评引领,促使校长悟透学理、厘清思路。三是明确责任,压实担子。明确校长必须切实肩负课程建设第一责任主体,有担当有作为。学科课程创新基地项目负责人必须由校长担任;精品校本课程项目负责人不是校长的,校长则必须任课程领导小组组长,负责课程建设项目按时、保质推进。
教研员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专业支持者。课程建设具有专业性、学术性,课程科学建设与实施,离不开专家的专业引领,教研员是区域专业引领的骨干力量。为发挥好教研员专业引领“轴心”作用,区域实行专业支持“项目负责制”,一名学科教研员负责“1”个学科课程创新基地与“N”门精品校本课程。主动对接高校、教科院、评估院资源,引领、诊断、支持项目研究,提升建设项目学术水平与实施质量。通过组织一个个项目的培育、研训,教研员深度卷入课程项目建设实践,提升其自身区域课程设计力、指导力、评估力,专业引领力量进一步增强。
项目团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践行者。区域高度重视学校项目团队能力建设,要求项目团队形成领军人物、核心成员、骨干教师、一般参与教师的“圈层结构”。区域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实践操作,通过理念更新培训、教科研一体培训、实操跟踪指导等方式培育区域课程建设核心践行者。团队领军人物、核心成员重在培育课程设计力、评估力,骨干教师重点培育课程理解力、创生力,项目授课教师强化课程理解力、执行力。“圈层晕染”与引智帮扶协同发力,课程骨干成员学术生长力及教师课程执行力进一步激发。
课程建设根基在学校,实践在学校,生长在学校。区域按照 6 年全程设计、三批次循环推进的构想,聚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建设精品校本课程两个重点,分类分层施策,引导不同层次学校基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展评、项目推广四个阶段,主动实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以及促优质均衡的项目建设目标。
先行先试,点上突破。区域综合调研,遴选校长能力强、教师素质好、实践经验足、硬件设施优的学校成为区域第一批试点单位,建设学科课程创新基地7个,精品校本课程28门,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推广运用,反思问题跟进矫正,为区域打好版。随后逐年遴选卷入一定数量学校展开学科课程创新基地、精品校本课程建设,三年每所学校至少培育一门区级精品校本课程。通过先行探索,重点突破,逐渐从点状、碎片化课程,走向立体、系统,涵盖各学科、各类型学校的区域课程生态体系,逐步实现区域小学国家课程高效实践,校本课程精品化、特色化发展格局。
案例引路,批次联动。基于对学校差异性的尊重,“两类课程”建设项目分批实践,先行、先试的学校建设经验案例成为后续建设学校的案例样本。区域用好案例样本,将建设第二年的中期督导推进会与第三年验收结项会打造成后续学校课程建设培训会。中期督导会重点推介不同类型学校、各学科可供借鉴的典型经验;专家针对验收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矫正性培训。结项资料集中验收活动成为区域学校互学互鉴的博览会;结项答辩的专家提问、同行提问环节成为同学科、同类型学校后续研究的深化方向。通过案例引路、批次联动促进了全域小学课程建设优势互补、成果互学、经验互鉴。成果推广,高位均衡。6年“两类课程”建设项目形成大量物化课程成果和各领域经验性成果。区域通过优质集群建设,以干部互培、师资互动、教研互助、资源互享、文化互融等形式,推动集团校、基地联盟校共同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多向流动;借助数字化平台开发双师课堂,实现精品课程与优师资源共享;通过共享课程建设,开发课程资源包,定向投放乡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优质均衡;通过区域课程创新基地师资培训、创建经验区域推广、经验成果发表辐射等方式促进“两类课程”经验性成果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
两类课程”建设项目评估验收集中答辩会现场,学校在答辩环节接受随机线上连线“同行提问”
一是提供工具支持。2017年沙坪坝区印发《沙坪坝区小学学科课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标准(试用)》《沙坪坝区小学精品校本课程建设项目标准(试用)》,从基础条件、创新实践、建设成果三大领域建立33个关键指标和43个考核项目,从团队组建、专家支持、环境条件、经费保障、研究事项、成果成效等各领域细化评价标准,以终为始,保障“两类课程”开发、建设效果。
二是抓实关键节点。立项阶段:学科课程创新基地、精品校本课程采用竞选立项方式,各校汇报建设基础与保障,梳理项目行动路线图,构建三年实施规划,择优而立给予70%的项目经费。推进阶段:第二年,区域培育专家团队及行政管理团队根据下校调研情况召开“两类课程”建设项目推进会,通过专家讲座引领区域课程建设共性问题矫正,启动系列专项能力提升培训,推广效果好的基地与课程项目建设经验。结项阶段:第三年结合专家下校验收、资料集中评估、项目组结项答辩情况进行结项验收,根据结项情况发放30%的项目经费,对于获评优秀等级项目给予优秀项目奖励经费。
三是突出核心要素。好的课程创新基地与校本课程要“想得明白”“干得漂亮”“成果丰硕”。通过立项汇报和结项答辩充分了解学校对自身的课程建设项目是否“想得明白”(路径清晰),同时也考察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执行力与创造力。通过专家下校对课程环境打造情况、课程实施情况、课堂变化情况与多维主体的满意度等进行调研,抓住核心要素,充分研判学校“两类课程”建设带来的变化,是否能真正落实全面而有个性地育人。通过课程物化成果片区集中验收、课程建设成果集中展示等方式,既呈现了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又能促进校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是强化专业引领。课程建设改革推进得好不好,归根结底取决于建得是否科学、是否专业,老师们有没有成长,学生、家长满不满意。因此,在评价上借助多元主体展开多维评价。我们邀请高校课程专家、市教科院学科教学专家、市教育评估院教育评估专家全程跟进过程评价、指导与结项验收,确保“两类课程”建设项目专业性、科学性。区教师进修学院项目验收工作小组按照项目验收层级标准,深入课程建设一线,查课程变化、课堂转型,查环境改造及校长、教师课程力提升情况。通过调查问卷摸清教师、学生、家长满意度,通过受益人的体验感与成效评估“两类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效果。多元主体、各有侧重的评估机制与流程,确保课程建设项目学术水准和建设质量。
经过6年探索,区域学校育人质量日趋优质均衡,在历年国家级质量监测中,沙区均名列全市前列,越来越多学科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呈现学业水平高、校际差异小的良好状态。学校、教师、研修员课程力整体提升,各校课程项目受邀参加市级及以上经验交流、专题讲座357场次;正式出版学术专著18本,其中4部著述获重庆市第八届优秀基础教育著述评选一等奖;区域、学校课程经验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23篇,在其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15篇;获 2022 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 项,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沙坪坝区小学的实践成果,进一步彰显区域教育辐射力和影响力。
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沙坪坝区第三轮课程建设五年行动已开启,我们将持续优化课程规划转化行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编制区域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激发学校活力,进一步完善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学校课程体系;持续探索体现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模式,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以高质量课程建设全域全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征稿
请点击并识别二维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