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
坚持“五重” 并举,播撒科教之光
供稿: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中国社会发展至今,科技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驱动力,以及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的进步源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在于对教育的重视。重庆市永川区教委立足时代需求,定位发展需要,根据永川区“一三五”总体发展思路,立足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科技兴区,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大力推动工业、科技、教育同频共振的发展需求,助力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双城经济圈桥头堡、西部陆海新通道新枢纽、现代化新重庆重要增长极”的发展目标。坚持把科学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科技强区、人才强区的重要举措,充分调动“校家社”资源力量,做好“五重”并举科学教育工程,不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全力推进永川科学教育走向纵深发展。
坚持高位推动机制。秉持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最大民生,立足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城市定位,把中小学科学教育纳入“科技兴区”“人才强区”重要内容,区委书记、区长挂帅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及时更新由组织、教育、科技等15个部门组成的区科技领导小组。2023年,开展专题研究科技创新、科学教育工作2次。
坚持部门协作机制。区教委协同区科技局、科协、生态环境局等多部门携手成立“永川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小组”“永川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谋科学教育发展,初步形成以教委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强统筹、促协同、抓落实的永川科学教育工作格局。
坚持教育督导机制。区教委将科学教育工作纳入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督促各校加强教学管理,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建立科学及相关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建立科学教育成果附加考核机制,依据学校、教师、学生等三类群体科学教育获奖考核结果,实行增值绩效评价,激发学校科学教育工作动力。
培育阶梯课程。区教委坚持全面落实科学课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科学类课程。依托“政府 + 高校 + 研训机构 + 教育集团”四位一体的课程改革机制,积极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集体教研等,分层分类形成永川区中小学基础性实验、拓展性实验优秀案例集,持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汇集全区中小学科学类课程1206节,搭建名师示范课、名校课堂、专递课堂和教学成果展示资源库,充实全区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科学教育资源,参与中小学校107所、教师9000余人,课程学习人数达2.2万人次。
延展课后服务。区教委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课后服务必备项目,为中小学研发100余项优质课后服务科普活动课程、教案及资源包,指导近80所义务教育学校开设科技特色课程、兴趣小组等,涵盖编程、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设计、STEAM创客项目等近1000门课程,全面铺开科学梦想“播种”计划。遴选建设20所课后服务科技类特色学校,持续挖掘典型案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助力提档升级。区财政先后投入9000余万元科学教育经费,致力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提升。2024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启动永川人工智能赋能科技素养与劳动技能应用试点项目工程、永川科学实验虚拟仿真体验实训示范性基地建设、永川人工智能赋能科技素养与劳动技能应用,推动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登上新台阶。
在“科技筑梦,点燃梦想”永川青少年走进天文馆体验活动,工作人员带领永川区实验小学的师生代表参观体验各式天文仪
选优配强教师。目前,全区中小学共有专职科学教师1221人,本科以上学历1015人、硕士86人。每年投入20余万元用于培训市、区级中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管理人员、科技辅导员等2.8万余人次,开展机器人竞赛、人工智能教练员等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推选100余名优秀教师先后参加国家级、市级培训,倾力构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名师—专家教师”的教师梯级成长模式。
扩充专业力量。区教委汇集全区从事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建立永川区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资源库。先后为全区中小学选聘10余名博士担任“科研副校长”,指导、帮助学校实施课程改革、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资源等,创造性地为中小学注入更多科研内涵。
整合场域资源。区教委充分发挥区“双减”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整合永川科技片场、十里荷香农业科普基地、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凤凰湖工业园区以及相关高校实验室、职业院校实训场地等30余处科学教育实践场域,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依托永川区博物馆、植物园、野生动物园、青少年宫、大安机场等,探索打造中小学半小时“科普体验圈”。遴选培育涵盖科学教育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国家级1个、市级9个、区级15个、校级78个,为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搭建广阔平台,着力构建覆盖全区、互联互通、同频共振的科学教育实践场域。
创新“大中小”衔接。区教委有序推进在永高校、职业院校与中小学的结对工作,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联动,通过共备、共上、共研一节科学教育课,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有效衔接。打通高校、普职壁垒,区域整体推进“百名博士进校园”“百门职育进校园”活动,覆盖学生30余万人次。结合周末、寒暑假、科普日、科技周等时间节点,在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职能工程学院等累计开展48期“天宫课堂”“新型材料探秘”等延伸教学,围绕航天、天文、环保等系列主题,举办线上线下中小学科普报告、科学实验、科普秀等科学教育活动,让科学的种子在广大中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注重科学普及。2023年,区教委持续开展“向上吧·茶竹少年”行走的思政课之“科技强国梦”寻访及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参与学生达10万余人次,培育市、区级学生优秀科学实践活动200余例,全国科学实践活动一等奖作品5例,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示范校7所。面向农村中小学,利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资源,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30余场,努力点亮更多青少年的科学梦想。通过聘请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员、规范审定课程、加强师资培训等,引导校外培训机构与校内教育齐心发力,共同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首创“共育堂”家长学校,大力推动家校联动,上线10期57个科学素养类培育微课程,进一步推动科学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注重以赛促学。永川区将中小学科技节和中高职实践技能比赛相衔接,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科学教育竞赛体系,打造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机器人设计、人工智能、3D打印、科学素养、STEM大赛等六大项区级竞技赛事,每年吸引参赛学生30万余人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国家级、市级科技赛事,帮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科学知识、提升创新能力。
强化英才培养。永川区从2023年春期起,以创建“雏鹰计划”未来科学家培养实验区为目标,初步建立拔尖创新早期遴选机制,开展了首批“未来英才学院”招录工作。初步构建了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体系,建立了“学科教师 + 社会实践”的双导师培育模式,目前发展态势向好。先后组织500余名具有科技创新优势的学生赴在永高校实验室、科学院所、科技企业等参与科研实践及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着力选拔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进一步落实“雏鹰计划”未来科学家培养工作。
夯实榜样工程。据统计,区教委创建了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示范学校5所,市区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10余所。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奖获得者3人,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2人、获奖1人,重庆市小发明家2人,重庆市优秀科技辅导员20余个,国家级、市级科学类竞赛一等奖获得者300余人次。
征稿
请点击并识别二维码订阅